美中作协暨圣诞节与笔友联谊

      201512月12日,美中作在主席李博士家行圣诞节联谊会。本会期望通此次活达到“会心有所属、笔友期望加入、企家愿意支持”的目的。由于作散居美国和世界各地,有些成无法成行,所以这次活动主要是以居住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成员为主。

       在活动中,李岘通过视频向来宾演示了美中作协网站www.chinesewritersusa.org,介绍了作协宗旨、网站功能和会员要求。       

         指出:用中文写作,在中国可以视为职业和事,而在美国只能接受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爱好”的事实。这对于视写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幸,但是这种“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结反而会激发人的创作热情。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对于热爱写作的人就更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社交平台,向读者展现自己的作品、与笔友分享创作经验,与子孙后代对话。基于这个理念,美中作协初创时就明确了“以网站形式凝聚美国各地热爱写作的笔友加入作协;通过互联网功能与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读者相互交流”的创办模式。

         聚会中,李岘为出席这次活动的理事会成员颁发了证书;理事会成员也为新会员颁发了会员证书。理事会成员和新会员都以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说明自己加入作协的心情。

         联谊活动在交换礼物的游戏中达到高潮,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出席这次活动的嘉宾多数是圣地亚哥热爱用中文写作的笔友,许多人都出版过专著或发表过文章。聚会结束时已经有多位笔友表示期待加入作协。

        未能出席本次活动的作协荣誉主席雅文、副主席何绍义、理事齐滨英和康鸿熹及网站编务束蕙芬都通EMAIL来了函。

 部分来宾合影留念

 

部分来宾合影留念

部分作协成员留念

来宾合影

来宾合影

祝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的所有成员和关注本网站的笔友及读者们--圣诞节快乐!

“作家作品”专栏十二月同时连载三部长篇: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贾非的《天地男女》、李岘的《飘在美国》

       继长篇报告文学《与魔鬼博弈—献给未来的思考》选载,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连载本会荣誉主席张雅文女士的另一部力作,长篇小说《活着,为了天堂的钟声》。本书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张雅文在后记中写道:2007年6月10日动笔,到2012年5月1日最后一稿,差一个月历时五年。我跟我书中的人物形影不离,度过了一千七百多个日夜,白天与他们对话,夜晚在睡梦中常常被他们唤醒……。一位多产作家历时五年才完成这部作品,可见读者不容错过。

       2015年12月1日同时推出的长篇著作还有本会资深顾问贾非先生的长篇小说《天地男女》。贾非先生介绍说:《天地男女》1999年由美国《美华日报》、纽约《侨报》连载;并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十年内的2007年,在中国文学网络蜂拥一时中,突遭22家文学网站不打招呼同时全书刊载。曾经风行热闹一时。直至本人发出维权公告才止。此为白鹿书院2009年网刊本。2015年本人为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网站再次修订该稿以便连载。

        本会网站自2015年10月开始连载本会主席李岘女士的专著《飘在美国》。全书35万字,由珠海出版社2005年出版发行。该书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作者以编导摄像兼制片人在拍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时对中美文化的思辨及完成这部作品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全书由上篇“做梦”十二章、中篇“惊梦”十二篇和下篇“圆梦”三个部分组成。该书将在12月继续连载。美国多所大学图书馆同时收藏《飘在美国》的书和纪录片作为亚洲研究的教学资料。美国公共教育频道自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多次播出该片;中国广东南方卫视等电视台也在黄金时段播出。         

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启事

 

      为了进一步活跃,并有力推进海内外华文微型小说的多元、繁荣发展,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决定联合举办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以协办单位之一,呼吁海外华人积极参与。参选内容和方式,请参阅本网站“友情链接”栏目。

本会荣誉主席张雅文新书研讨会《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2015年9月15日在北京举行并获得极高的评价。作者授权本协会在网站“作家作品”张雅文专栏中选载。敬请关注。

      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呕心沥血之作。为追寻二战中几位反法西斯国际志士的事迹,作者张雅文苦苦追踪了数十年,多次自费赴欧洲采访。1999年,作者远赴欧洲,抢救性地采访了近90高龄的钱秀玲老人。2014年,作者再次赴欧洲四国采访,挖掘出纳粹德国将军法肯豪森从未披露的传奇人生;聆听拉贝的孙子讲述其爷爷真实的故事;与救助许多南京难民的丹麦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们促膝长谈;找到为犹太人签证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维也纳的办公旧址;采访了中国驻德大使、中国驻日高级外交官等数人;早在1984年,作者曾追寻绿川英子的足迹跑遍大半个中国,采访数十人,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以翔实而珍贵的资料,讲述一个个旷世罕见的故事。作者怀着敬畏之心敲击出来的文字,不仅是令人惊叹的故事,更饱含着对世界前途、人类命运和人性善恶的深层思考。几位国际志士怀着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博大胸怀,以燃烧自己来点燃正义,为人类谱写了一曲曲千古绝唱。他们崇高的境界,为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人性的光辉!

研讨会全体合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