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车轮上的国度 ——旅美随感之三 》  

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只有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在路上飞驰。当夜幕降临,那些沿着车道奔驰的红色与白色的车流,像条条巨型的龙,伴着瓦蓝色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在眼前闪亮而蔓延, 那气势如一泻千里的河流。这样标志性的夜景便成为美国独特的车轮上的风景。

人与车似乎合二为一

“一个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度!”看到这样的情景,使人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也是我踏上这片土地后较为深刻的印象之一。

来到美国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脚下没有轮子或不会开车,一切行动皆为不便,因为商业区和住宅区泾渭分明,且相隔的距离很远,哪怕是买一棵葱一颗螺丝钉,都必须驱车前往,开车时间也习惯于用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表述。在美国除了几个大城市内公共交通较发达以外, 一般城市的基本交通工具就是靠私家车。美国人几乎平均人手一辆车,人们一般不习惯走路,就连一公里内的路程也要开车。走路、跑步、骑自行车等是用于锻炼身体的项目。大多数的美国人住宅,大门可以小巧,但车库必须方正宽敞,一般人家的车库至少可停两辆车,而条件好的则可停四至六辆甚至更多。这些人家里购置有轿车、跑车、越野车、面包车, 卡车,它们各司其职,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而房产商在建房时,也会根据房子的品质标配车库,所以汽车对美国人来说,早以融入普通人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宛如生活中的伴侣般分不开了。我刚到美国时,看到那些六、七十岁甚至年龄更大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头老太也驾车风驰电掣地奔跑在公路上时,很是惊讶,也很担心他们的安全,但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便知道这既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不开车,生活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由于汽车的普及,也导致美国人喜欢住在郊外。我旅居的圣地亚哥,市中心高楼林立,也不失繁华,但很多人却不愿意居住在市里而选择在郊外居住,特别是那些中产阶级和富人。因为郊外空气新鲜, 地势开阔, 房屋舒适宽敞,环境优美,以车代步,距离在车轮的转动下,已经不是问题。虽然每天上下班都要开车,每月要花去好几百美金的油费, 但依然愿意住在郊区。到了周末和节假日, 外出自驾游是许多美国人的嗜好,他们带上孩子,带上宠物,开着车到想去的地方度假。在我沿美国西海岸旅行时,常常看到一辆一辆的房车在公路上行驶。出于好奇,我曾实地探察过一个房车营地,近距离看过房车里桌椅板凳, 厨房厕所, 床和沙发等生活设施。在美国房车是不能随意停放的,有专门的营地停放,营地有专门的人经营,为过往的车主提供水电等设施。美国许多快餐店还设有无需下车, 从车窗口就能买汉堡饮料的汽车通道,有些加油站还设有汽车旅馆,开车旅行的人可以在汽车旅馆住宿,也可以交费在洗衣房里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洗、烘衣服,一般花费一两个小时,两三美元就可以将脏衣服还原成洁净干爽的衣服了。这些车轮上的服务可谓细致周到。

美国的道路交通很发达,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哪怕是高山峡谷,道路也会通到家门口。人们开车出门,无论到哪里,只要按照GPS导航仪的指示走就不会错,这点很像我们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到哪里都能准确定位。但不同的是,美国的高速公路由于修建的时间至少在50年以上,所以道路看起来比较陈旧,汽车在路面上行驶也有些颠簸不平的感觉,不像我们中国的高速公路那样平整,但美国的高速公路有很多是免费的,而且路网管理也比较科学和便捷,即便是不小心走错了路,也会很快把驾车的人带回正确的道路,而我们国内的路网,走错了不知道要绕出多远才能回到原路。在公路上行驶,一般是看不到交通警察的,但一旦违反交通规则,警车也不知道从哪里钻出来,会跟在你的车后紧追不舍。违规车辆不能在高速公路上停车,必须开进公路的岔道口,在路边停下,驾驶员两手须放在方向盘上,待警察靠近车窗,请你出示驾照时,你的手才能离开方向盘接受询问或处罚,否则警察会认为你有暴力抗法倾向而使用武力甚至开枪。如认为处罚不公,驾驶员一般也不会和警察发生争执,而是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上诉。这些,对我们中国的路网设计和管理具有借鉴作用。

给美国装上“轮子”的人
        美国为什么会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度”,这与一个名叫亨利.福特的人有关。其实,汽车并不是美国人发明,而是德国人发明的。汽车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的消费品。高昂的售价和奢华的装饰让汽车远离普通人。这一切在1905年得到了改变,亨利·福特发明的T型车彻底改变了美国,他推出了普通人买得起的T型车,成就了美国“车轮上的国度”的美誉。当其他厂家依然靠手工生产汽车时,福特率先建立了全新的优化流水装配线。新生产线使T型车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电灯、电子点火等新技术应用,既降低了成本,也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进步。随着产量上规模,到1920年T型车价格已降至不到300美元(约合现在的3300美元)。T型车由此走入寻常百姓家,到1921年,T型车产量占到了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以上。据统计,从1908年第一辆T型车面世到1927年停产,T型车共销售出了 1500万辆。1999年美国汽车工业评选“世纪之车”时, T型车众望所归名列榜首。T型车的成功,奠定了美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当然,现在美国公路上跑的车品牌就很多了,世界上各种品牌的车都可以在公路上看到踪影。因此有人说“汽车是改变美国历史的推动力,也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由此也可以明白美国为什么要在中东发起战争争夺石油主动权了。

66号公路浸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

       写“车轮上的国度”就绕不开美国的公路。在美国公路中,66号公路可以说是一条有着特殊意义的公路,在美国不长的200多年历史中,已经被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也成为美国西部旅游中一个著名景点和线路。在国内我就听说过66号公路,也见过用66号命名的茶馆或休闲场所,但对这条公路为什么会这么有名,的确知之不多,在我决定绕美国西海岸旅行时,也不曾刻意将66号公路列入旅程。但有些事注定会不期而遇。当我告别居住了20多天的恩西尼塔斯——这个美丽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海滨住宅区,在will的陪同下,驱车前往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时,途中便从南加州经66号公路穿越大沙漠进入亚利桑那州,在一个叫金曼的小镇停了下来。

我们的朋友Will是个在美国华人中有点名气的摄影师,他19岁就来到美国,现已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经营着一家摄影旅行社,专门带摄影发烧友在美国各地拍摄江河湖泊、高山峡谷等瑰丽的风景照。他说将带我们去体验一下美国人的怀旧情结,也就是去认识一下在美国人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的66号公路。

当汽车进入茫茫戈壁沙漠时,有关66号公路的纪念标识便不时映入眼帘,美国人的怀旧情结在这条公路上展露无遗。特别是金曼小镇,可以说是领略66号公路怀旧文化的绝佳之地。在金曼小镇,一面纪念墙上有66号公路的起始标记和说明,小镇上有陆军航空兵博物馆,馆藏了很多二战时期的纪念物,有最古老的火车历史陈列站,停着老式机车和美国铁路大发展时期的历史文物,当我踏上火车的悬梯时,那虽经过油漆仍显得凹凸不平的机身、机身前那片茂密的松林和绿色的草地,一种岁月的沧桑感便迎面扑来。公路两侧有林立的标语牌,上面66的数字招人眼目,商店的店招和卖的所有商品,都有各式各样66的印记。当我们伫立在一座粉红和粉绿色相间的房子前,为这座颇含浪漫和温馨色彩的建筑而赞叹时,最抢人眼球的依然是66的标记,就连停放在房子前用于展览的一辆鲜亮蓝色的老爷车,车身上都绘有66的图案。房子里面是餐厅,专门卖汉堡等快餐、饮料,墙上不仅贴着好莱坞著名影星梦露的画像,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66字样,让人强烈地感到,这个小镇所有的一切都与66号公路的历史文化有关,所有的一切都被笼罩在一种深深的怀旧情绪中。

我问Will为什么美国人会对这条公路有这么深的情结?Will的话匣子一下打开,给我们介绍了这条公路的历史。

在19世纪中期,大部分美国人还住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当时的河西还是荒凉未开垦的地区,约占现在美国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直到1849年,在加州的一个小镇发现了金矿,人们开始向西部涌去,拓荒者们靠着对西部巨大财富的向往和渴望,用人力和马车,开始了美国西进运动,此间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开拓了无数马车道路,这些道路就是66号公路的前身。到1926年,美国遭遇30年代经济大萧条前期,此时距离加州淘金热已过去77年,距离福特T型车诞生已过去18年,距离美国政府颁布联邦道路促进法案,开始大力建设跨州及州内高速公路已经过去了5年,“车轮上的国家”已经初见雏形,美国人早已习惯在车轮上穿越美国。于是,在1926年,66号公路被正式命名并修建,成为 “美国第一路”。它东起芝加哥,至东向西先后穿越8个州,西抵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圣莫尼卡,全长3945公里。在三四十年代和二战期间,因为这条路的修建,曾是美国人向西部移民、做生意的一条重要通道。战后50年代,又成为去加州度假的重要通道。对沿途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势不可挡的汽车文化大潮中,66号公路还催生出美国第一家快餐产业。在1940年,麦当劳兄弟在加州的圣贝纳迪市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快餐店。1985年,66号公路已服役59年,见证了大萧条、二战大生产、战后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黑人平权、妇女平等、冷战等多个时期。1985年,美国交通部正式宣布66号公路退出历史舞台,遗留的道路,或纳入洲际高速公路,或直接废弃,66号公路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也意味着美国经济的龙头,也由66号公路起点附近的中西部旧产业包括钢铁及汽车产业,转变为由科技驱动的西部新产业,如加州硅谷、通用、医学生物科技等高科技产业。

虽然随着洲际公路的开通,这条路已经褪去当年的繁华和忙碌,但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66标记,在不断提醒人们,它的荣耀依然无处不在,也似乎在我心里有了别样的意义。是的,59年时间在人类整个发展史上,只是一个瞬间,但59年和一条路带给一个国家的影响,却让这个瞬间成为承载一个国家的人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记忆,这也让我理解了美国人对66号公路的那种特殊的感情,正如我们中国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巨大变革怀有强烈的感情一样。

   我们在金曼小镇住了下来。入夜,小镇灯光璀璨,却异常安宁祥和。枕着白天在金曼小镇的所见所闻,思考着66号公路怀旧文化背后的意义,竟然久久无法入睡。

清晨6点,推窗远望,天空已是朝霞满天,金曼小镇沐浴在玫瑰色的阳光中,一列长长的货运列车发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于是昨天黄昏时见到的那个粉红粉绿相间的快餐小店和停在小店外面的老式老爷车、那列早已废弃的蒸汽火车再次出现在眼前,那些让我一夜无眠的问题似乎也理出了头绪。其实这些景象连同66号公路上所见到的很多大型货运卡车、废弃的汽车集聚点、出售二手汽车和二手小型飞机的卖场、还有那些繁华不再、寂寥落寞的小镇以及直插天际的公路、公路两侧一望无尽的沙漠、在沙漠中随风舞动的艾依草、开着黄花和红花的植物既是66号公路的景观,也是构成美国人怀旧的一种文化符号——因为66号公路早已消失在美国的版图上,代之而起的是40号高速公路,但为什么美国人对66号公路仍然一往情深?是因为这条路上承载着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梦想——向着阳光灿烂的加州进发,过上美好的日子。就是这个简单而朴实的愿望,成就了今日的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讲,66号公路其实已成为美国人和美国文化的精神符号,也可以说是美国梦的另一种诠释吧。

 

美若天堂的1号公路  

在美国还有一条神奇而美丽的公路,不仅吸引着美国人呼朋唤友、携家带口开着车在这条公路上奔驰,也诱惑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去一睹它的风采。因为,能在一条美若天堂的公路上驾车行驶,大概也算是人生的一道美丽风景吧。

这条路便是加州1号公路。1号公路由北至南连接着旧金山与洛杉矶,全长1000多公里,沿途连接了数个明珠一般散落在太平洋沿岸的小镇,串起了蒙特利、十七哩、卡梅尔等著名小镇和名胜。在这条路上,一侧是碧波万顷的太平洋,浪花拍打着岩石,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或蓝或绿。那些在峭壁下散发着氤氲气息的漩涡,浪花夹杂海草在水面上下翻滚,显现出奇妙的翡翠色的海面令人心旷神怡,另一侧则是灰黄色的岩壁。岩壁上时而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时而是裸露的山石。路面随着地势起伏,一会儿可在悬崖上远眺升腾的海雾,一会儿又在海滩前感受浪花的温柔。凭借着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曾被评为全球10大最美海岸公路。

当我们告别旧金山,沿1号公路返回洛杉矶时,我就是在感慨中且行且叹的。也许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或许是因为我太喜爱海的缘故,总之当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海景在我的眼前展现时,我的身心就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状态中。当蓝天碧海、阳光沙滩与悬崖峭壁,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当黑色的礁石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惊涛骇浪之中,当苍劲的松树和已经死亡如雕塑般挺立的树的遗骸,还有各色野花你傍着我,我缠着你,在海岸线上的凛冽寒风中展示着生命独特的不凡气质,当汹涌的海浪拍打礁石、沙滩冲起的巨浪扑打着公路时发出的轰鸣声回响在耳边,那一群又一群在天空无拘无束自由翱翔的海鸥、还有那一群又一群身体肥硕笨拙的海豹在海滩上嬉戏玩耍、慵懒地你挤着我,我拥着你晒太阳的奇观如童话般展现眼前时,那种原始自然的美真有令人凝神屏息和暂且忘却身在何处、今夕何年的力量,惟有感叹眼前的美景只有造物主的神力才能造就。在那一刻,我发现大自然的美是那么的不可思议。我们的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每转一个弯,都会出现令人窒息的美景,都会看到那些摩托车骑手们轰隆隆风驰电掣飙车的英姿,都有想让Will把车刹住,跳下车去拍照的冲动。难怪在我们即将旅行前,朋友要对我们说开车走加州1号公路,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灵魂的洗礼,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我当初在听到这番话时,还认为她有些言过其实有些矫情,一条路也值得用这样的词汇来渲染?我不以为然的神情曾让朋友略显尴尬。可当我们驱车在这条路上,大自然赋予的美强烈冲撞着我的视觉和心灵时,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赞叹。

也许是美景怡性,或许是有什么东西在撩拨着will的心,我突然感觉车的速度猛然加快,便看向他的脸,见他脸上含着笑意,眼睛正盯着前面一辆红色的野马跑车,手握方向盘,跟在那辆车后加快油门紧追不舍,便有些不解,因为在1号公路上,我发现凡遇跑车,Will必定一路追逐。便问道:“你好像对跑车有点着魔,为什么?”will笑了,说自己对跑车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对福特野马跑车情有独钟。因为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在1号公路上经营一家福特野马跑车租赁公司,让前来旅游的游客租车自驾,既饱览1号公路美景,又享受飙车带来的快感。Will在谈这些的时候,那张脸因梦想而变得极为生动。

我不由得想到,在美国,不知有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都是诞生在这四通八达的公路和滚滚向前的车轮中?

       

                                   2019年7月21日完稿

                                2019年9月1日修改定稿

2019年10月2日《大洋文艺》微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