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乡村逐梦》

乡村逐梦

我兴味盎然地游走在广汉市松林镇的乡间绿道上。

漫山遍野的红橘在绿叶间展露笑靥,把深秋的丘野田园装点得婀娜多姿。一条被称为“红花果绿道”的乡村小道在广汉松林镇的橘林和柚林中蜿蜒,行人满襟浸染扑鼻的清香。一条窄窄的乡村民居巷子突然映入眼帘。地上的青砖和房顶雕花的青瓦泛着旧日的记忆,巷子两侧雪白的墙上,以蓝色为基调的涂鸦让我的眼睛突然一亮。

刹那间,我的神思掠过大西洋,飘过地中海,来到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那里我曾拜访过毕加索的故居——马拉加市中心毕加索艺术博物馆。怀着对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崇拜之情,我走进了这个博物馆,也走进了这位画家奇妙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用线条与色彩对世界的解读和人性光辉的诠释。后来我穿行在马拉加这座城市时,在一处干枯的河流两侧,看到河堤上绵长的抽象派涂鸦。这个弥漫着浓郁艺术风情的城市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可这里是中国广汉松林镇的一个乡村,当这个乡村小巷两侧涂鸦墙与我不期而遇时,掩埋在记忆深处的毕加索的绘画和河堤上耐人寻味长长的抽象涂鸦,竟然像发出耀眼光芒的一束激光,从东西两个不同方向瞬间在我的眼前交汇,那种魔幻般的体验既让我惊异,又让我有晕眩的感觉。

我意识到,这个乡村肯定还有着别样的风情在等待我的到来。于是放慢脚步,眼睛不断掠过那些压弯枝条红红的柑橘和青黄色的沙田柚,寻找着我也不知道的什么东西,只是潜意识里有一种奇异的感觉:这个乡村不是一般的乡村,也不是普通意义上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而是会有独特内涵的东西呈现。果然,走过一条小溪,穿过一片柚林,便传来笑语喧哗的声音,那是沙田村的文化中心地带。远远望去,粗壮的柚树上似变魔法样出现了排列不规则的黑白色圆形牌子,赶紧加快脚步走到近前,一看那白色牌子上画着许多素描人物,牌子上写着“地摊节”“自嗨节”“戏剧节”,还写着“风骚际会,创意练摊”“恶心自己,娱乐别人”“乡村舞台,好戏纷呈”“文艺际会,创意集市”等妙趣横生的注解字样。一幅 “广汉松林第二届国际地摊节Pcy”的大型海报横挂村头的木桩上,不远处泛着绿意的大型木牌上写着“松林镇沙田村村规民约”,还有醒目的“科普文化长廊”伫立在绿林之中。我不禁笑了,果然有些别样的风情,正在心里为自己的预感而自得时,目光突然停留在柚林中一处房舍门上的墙上,那上面挂着一块黑色的小木牌,牌子上写着“猪juan书吧”,而那扇门上白底黑字写着一个大大的繁体“书”字,门的另一边搁置着一块算是招牌的牌子,牌子上用彩色粉笔书写着“越南滴漏咖啡体验馆、蜜汁、烤茶、甜点”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一种怪异的却又充满浓郁文化韵味的气息扑面而来,令我有些愕然、有些不解、又有些好奇。“猪圈”“书吧”“咖啡”,当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荒诞的文艺感让我的脚不由自主地跨进了书吧的大门。

屋子靠墙的一角摆放着一排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书籍,有几个或站着或坐着的人正闲适地看着书。我又走进了咖啡间,这里精致中带着乡村风味的情调让我心底顿生暖意。只见雪白的墙上画着一枝初露绿意的树丫,上面停歇着几只倦鸟。一块以紫色为基调的抽象派画作,镶嵌在咖啡色的木框中,成为一道屏风倚墙而立。一张小巧的长条桌上铺着深蓝色的桌布,桌布上铺着一块浅蓝色蜡染桌旗,上面随意地放着一个土陶,陶罐里几只白色、黄色和橘色的非洲菊正灿灿地笑着,桌边两侧是竹制长椅。屋里弥漫着一股咖啡的浓香。我情不自禁往竹椅上一坐,竟又神思恍惚起来,那些在欧洲、在美国的乡村小镇晒着太阳,喝着咖啡的悠闲时光又出现在眼前。一种温馨、舒适、新奇的感觉溢满全身。这感觉令我如梦如幻。是的,这真是一个美得宛若梦中的乡村!但这不是梦境,是真实的乡村!可是,当这宛若梦中的乡村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时,我还是固执地认为那依然是我一个关于乡村悠长的梦境。

带着这个梦境,我走进了沙田村一个宽大的院落,其实也就是村民活动室。活动室布置简朴素净,墙上一侧挂着一幅反映沙田村村民活动的长卷画作。一条写着“青年论坛:智绘乡村,重现乡村生机”的大红横幅非常抢眼地横挂在另一侧墙上,使这简朴素净的活动室显得生机勃勃。屋子中间的几张桌上摆满了刚从树上摘下的柑橘和散发着柚香的柚瓣。我们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与松林镇年轻的党委书记、镇长及村民聊天。在聊天中,几个年轻创业者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这个乡村为什么会给我如梦的感觉,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乡村逐梦人。

“把松林镇打造成乡村旅游胜地”。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切合实际的梦想。松林镇地处浅丘地带,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范围种植水果,但并未形成规模。以规模种植优质柑橘、柚子、葡萄,以建“红花果绿道”为契机,整合乡村资源,就地取材,打造别具风情的原生态乡村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在外打工或经商的村民回归故里,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一个美丽的蓝图,这个蓝图由松林镇党委、政府提出,但这又是一个梦想,这个梦想需要一个人来具体策划和实施。

这时,一个名叫喻昌波的年轻建筑设计师走进了松林镇。他是土生土长的松林镇人,从小就立志要离开贫困的农村,到大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书画学院美术 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常年在中国大城市和云南丽江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事业有成的他身处繁华的都市,却魂牵梦萦着生养他的故乡。在当下人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谈到乡村的记忆与情感,心中涌动着乡愁的复苏,回归乡村思潮渐起以及“振兴乡村”的历史背景下,他对故乡的眷念日益强烈。带着一腔激情和打造生态沙田、魅力松林的美丽梦想,带着奇思妙想和深思熟虑的设计方案,带着“文化下乡,不如文化人下乡”的理念回到了故乡,与松林镇原党委书记宋友一番思想上的交锋后,因地制宜建设别具魅力的美丽乡村的共同梦想让他们相互理解,并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使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喻昌波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聪明才智和对复苏、回归、提升美丽乡村的梦想与理念、心血和汗水抛洒在故乡的土地上。他们动员村民利用废弃的材料建造房舍院落、在果林中用碎石铺设红色的健康绿道,把全村和乡邻的果林和房舍院落全部串连起来,在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时,不仅游人可漫步绿道观赏美景,也方便村民的林间劳作。他们的举动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不少村民将家中废置不用的大缸、农具、家私交给他们,经喻昌波的处理,居然成为村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个自然生态的乡村回归了,但这只是乡愁的复苏,他们梦想中的乡村还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这就是必须融入文化元素,因为这是未来中国乡村建设的灵魂。于是文化的植入便使这个乡村有了质的提升。喻昌波有一件至今提起仍神采飞扬、津津乐道的事:他把眼睛放在了村里那个废弃的猪圈上。经过改造装修,原本粗陋肮脏的猪圈,华丽转身变成了一间格调雅致的房子,再经他别出心裁的命名,便有了抢人眼球的“猪juan书吧”的名号。

这个怪异又温馨的书吧,很快被近邻村庄的一位姑娘陈倩相中。她是一位大学生,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本想追随在越南经商的父母,帮父母料理生意,但陈倩的父亲,这位为摆脱贫困而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走出国门的汉子,也许是见识更宽更广,或许是家乡的变化触动了深埋心底的故乡情,动了让女儿回故乡创业的念头。陈倩开始在沙田村当志愿者,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当这个别致的“猪juan 书吧”亮相后,出于文化人的敏感和想用文化传播改变、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同时也想自主创业,把越南咖啡引进村民生活,让来乡村旅游观光的游客体验悠闲浪漫的田园生活的梦想,她租下了这个书吧。在政府的支持下,书吧里各类图书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让她以此为依托,开办了咖啡馆,做起了越南滴漏咖啡的生意。

此外,他们策划开展了国际地摊节、乡村艺术节,特别是戏剧节的开展引来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有的甚至自费到乡村献艺。这对从未直接欣赏过这么多种类戏剧艺术的村民来说,无疑是精神大餐。一些画家也被这里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开放优雅的文化氛围所吸引,相约到松林镇开办工作室。这些艺术家们还常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让他们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当松林镇的乡村振兴做得有声有色时,又一位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沙田村的林间地头。他叫谢炼,是一位导演,在影视业界有点小名气。他也是沙田村逃离到外面世界的人。当年,他念小学的时候,就对贫穷的家乡充满了绝望,时常望着延绵起伏的丘陵发呆,甚至对着山野大声呐喊,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路在何方。他渴望冲出山野,冲向更广阔的地方,于是发奋读书,终于考上电影学院的导演系,整天在国内或国外拍摄影片,并小有成就。但这些影片没有故乡的影子,而故乡却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于是他回到了故乡,贴近泥土,贴近生活,他要拍摄家乡的乡村手艺人、乡村艺术家、乡村的变化、乡村的美好,记录乡村如何从苍凉贫穷到食能果腹,人们从乡村逃离外出打工,解决了温饱却荒废了田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乡村破败凋零到重建乡村,智绘乡村,留住乡愁,留住绿水青山、留住炊烟袅袅的乡村美景。他的计划够宏大:拍的片子要去参加国际影视作品展,他要把美丽的家乡介绍到国外。

到松林镇沙田村的文化人多了,相聚后谈得最多的便是乡村的话题,他们在琢磨,在提问:为什么全国各地的艺术界人士愿意来乡村,甚至是自费来演出或展览,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其目的何在?他们的举动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已经逃离乡村的文化人又要回归故乡?这样的举动意味着什么?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于是“沙田乡村建设研究院”便应运而生。这个自觉的、非功利性的举动,将会带给沙田村、带给松林镇、带给广汉什么影响,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起码像喻昌波、陈倩、谢炼这样的文化人,以及这群中国已经觉醒的乡村逐梦人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已经在自觉地、深层次地思考这些问题。

松林镇的沙田村只是广汉一个乡村的缩影,振兴乡村其实一直是广汉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梦想,从1980年6月,率先在全国摘掉“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换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这静悄悄的一摘一换,却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不仅修改了中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也改变了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拉开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乡”。在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下,广汉农村改革开放和乡村建设始终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广汉的这片土地,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已经告别了贫穷、告别了千百年来陈旧的农耕生产运作方式,以自己独特的理念,开始了与现代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蓝图,不管前进路上遇到多少困难,更多像喻昌波、陈倩、谢炼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新农村而追逐自己心中梦想的人,会从外面的世界回归乡村,回归自然。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对于乡村的依恋,都埋藏着一个关于乡村的梦想。

完稿于2018年12月9日

2019年2月23、24日连载于《天府影视》微刊平台。2021年11月《今日中国.乡村振兴专刊》创刊号刊出。2021年《西南作家》第2期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