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裔文学》集锦0005  郭熙新著《新编应用语言学》 作者:郭熙



作品简介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放眼当今世界:语言生活丰富多彩,语言交流节奏加快;语言接触日益频繁,语言市场空前活跃;语言技术日新月异,语言产业方兴未艾;语言经济蓬勃发展,语言矛盾复杂多样;语言及其应用中的新现象让人眼花缭乱。与之相应,语言和语言应用观的多元,语言功能的扩大、语言传播的加速、语言传承的纠结、语言教学模式的更新等等,无一不促使我们对这些现象与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应用语言学从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报告、论文、著作和教材层出不穷,为应用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成了新一代应用语言学学人的重要使命。

精彩文字节选

新时期以来,文学语言发生了重大演变:“八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对语言的意义、价值有了超出以往作家的理解……它(八十年代文学语言)的质量,是过去(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文学语言系统无法相比的。”(曹文轩,2003)加之当代文艺学的“语言学转向”思潮,“文学语言”“文体研究”逐渐成为文艺理论界的关键词,相关成果迭现。例如,文贵良(2009)发现,阿城的《雪山》《湖底》等作品的叙事短句基本没有指人代词、名词充当的主语,并运用文艺学方法论证了这类短句体现了阿城的美学追求:着力突出意象的生动,呈现象外之意。王彬彬(2014)则以《棋王》为例,将阿城的小说语言分为三类:“文言意味浓重的表达”“白话书面语”和“很口头很凡俗的语言”,随后进行了文艺学阐释,认为这种语言上的雅俗交融与小说人物的外雅内俗、外俗内雅和亦雅亦俗构成深层的呼应。文艺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研究,擅长联系文本整体把握作品语言特征,并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意蕴,而文本的解读是任何文学语言研究都必须重视的。

语言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研究,则长于对作品语言的结构特征、运用手法、表达功能进行实证分析。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中,最关注文学语言的是修辞学和语言风格学,修辞学方面的成果尤为显著:其中从宏观上对文学语言基本属性、表现形式等的研究,归入本体语言学为宜,如《文学语言的多维视野》(高万云,2001);对具体作家作品语言的修辞学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如《王蒙小说语言研究》(于根元、刘一玲,1989)、《小说语言的线状显象和面状显象》(谭学纯、唐跃,1995)。相比于其他语言使用领域,文学语域更容易形成个人风格。因此,文学语言是语言风格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中的宏观研究可归入本体语言学,而具体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则是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论题。文学语言的规范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曾形成理论讨论热潮,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更紧密地与应用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是本体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的重要语料来源。近年来,语法学者开始以丰富的文学语言为材料,运用当代语法学的理论方法,探讨文学语言特征和语言本体规律之间的关联,这对于应用视角下的文学语言研究也有重要启示作用。如覃业位(2016)以焦点理论解释现当代诗歌中介宾状语后置的语用动因,并论证该现象虽然突破了普通话的具体句法规则,但没有违反现代汉语句法中属于普遍语法的一般原则。沈家煊(2017)对小说《繁花》的语言进行了深度分析,以鲜活的材料揭示了汉语语法层面的本质特点。

 



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主任。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国内外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客员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暨南大学客座教授等。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主编《新编应用语言学》《华文教学概论》等。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等期刊发表语言学、语言教学类论文150 余篇。是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

书评

2020年由郭熙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应用语言学》(以下简称《新编》)就是对学术传统和中国特色的最好体现。该教材本着“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着力培养适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语言应用人才。该教材反映了新时代的新文科理念,探索了语言研究的新交叉路径,并拓宽了中国语言应用研究的新实践范式。虽然该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规划系列”教材之一,但也会有益于中文系、外语系、新闻系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