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赏析:吕红学术专著《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华人文学跨文化特质》隆重推出

作者:吕红 | 责编:郭晓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作品简介:

     本书从身份认同这个角度切入,以个体的现实身份、群体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语言身份和艺术身份等几方面来透析海外华人文学的跨文化特质,阐释存代表性作家的个性特征、群体与流派之形成、发展与影响,其作品主题、风格之变化等等。通过对海外移民作家作品的观照,结合传统文本细读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异域多元语境中文化建构之意义。人类不断的智慧探求呈现了人性刚柔并济的广度和深度,那些释放心灵能量创造出交织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的煌煌巨作,展现出一部人类精神文化成长的史诗与命运交响曲。

导语: 张炯先生序(节选)
    本书探讨华人作家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揭示五种典型的身份认同:个人现实的身份、语言的身份、族裔的身份、艺术的身份、性别的身份,进而论述海外华人作家及其文学的跨文化影响,指出华文文学家的许多视域与多国文化融合的态势和移民作家在世界文坛的突起,阐述他们如何开采文化资源以及在海外的生存策略。全书引证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谨,语言通达。 

作者简介:

吕红,文学博士。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总编。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高校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特聘作家。俄亥俄大学研究学者。著有《美国情人》《世纪家族》《女人的白宫》《午夜兰桂坊》《红颜沧桑》《智者的博弈》《曝光》《让梦飞翔》等。主编《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女作家获奖作品精选》《跨越太平洋》《蓝色海岸线》等。在《文艺评论》《广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世界文学评论》《中外论坛》《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等刊发论文;获多项学术论著社会人文科学奖。

精彩片段:

  著名诗人 卡里•纪伯伦 的经典名句——“当爱召唤你时,跟随它,虽然它的道路艰难而险峻……爱虽可为你加冕,但也能将你钉上十字架。”文化人浪迹天涯海角,孜孜不倦所求的,即是文学和生命之爱。

    在整理书稿时翻找资料,似灵光乍现,几页字迹潦草的发言提要,从资料累积的文件夹中忽然闪现。从美东幽静学府来到美西大都会,初识金山草根文群,与他们切磋文学、编辑报刊,深入社会人生……多少文化人在异乡打拼、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世界华人文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长起来。

    从大的方面看,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加上科学飞速发展,技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也不断派生不停嬗变……新世纪大批的移民、留学生的涌入,增加了文学的新鲜血液。全开放或多方位的转型,无疑使文学内涵更丰富,审美特性更繁复;少数族裔文化与意识形态主流,还有技术性现代性并行不悖互补交融;网络文学悄然而起也是契机。然而对于海外创作及研究,无论纵向或横向来看都有空白点,都有待突破。

    首先,与国内专业作家条件及环境不同,新移民要在生存压力解决温饱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文学创作。其次,由于远离本土文化及母语语境,在异域作为“边缘”的华文文学,社会效应、经济效应自然也不如母国那么强。其三,由于时空的关系和自身环境压力,新文学思潮对老作家创作影响力滞后。反差对比,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固然重要,但吸收现代表现技巧,对于拓展文学表现力的空间也是推陈出新的途径。

     经过东西方文化洗礼的新移民文学,创新意识可以说是非常之强的,作为一种离散族裔文化表征的海外移民文学置身于各种思潮的旋涡中,艺术取向的差异也造成了文本表述的巨大分野。纪实性风格更多地体现在显性的题材、主题层面;而现代主义倾向的文本则渗透在语言的肌理血脉中,变形夸张、扭曲或佯装复古等处心积虑的语言策略,其深处,同样诉说着文化身份的焦虑。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在形形色色艺术形式的探寻之路上。

    性别、种族、文化之间各种思维碰撞融合,各种边界被打破;艺术创新不仅表现在思维语言上,还表现在结构与表述方式上,正所谓“创造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现在的超越,意味着对他人、自我的超越,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重构 ”。

就像 本雅明 的一句名言,他宣称自己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一部伟大著作”。而本雅明“对时代以及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的洞察,以及他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独特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力,更确切地说,超出了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承受力”。

也正是建立在“痛苦的思考”及创作上的“野心”,所呈现的,是杂糅切身体验、感受和文化碰撞的交融。各种文体实验、多种话语体系,也铸造了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跨文化延伸。也建构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跨越东西方艺术视域的文化身份。

    著名学者 乐黛云 教授说:“今天世界的纷争虽不完全是由文化冲突引起,但也绝非与文化冲突无关。因此,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冲突而导致战争,决定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互用,以避免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酿成争端,华人文学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就成为作家学者努力的方向。

当年会议宣言依然铿锵有力:“睁开眼睛,打开心扉,拥抱世界”。人生历程真是一种“马拉松”的竞赛,精神的远征,在商业社会走文学道路,更须坚忍不拔、不断历练。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找对象的意义,寻找自身的意义。支撑着我思考和有限的言说。二十年间各种语境的变化,更能使我看清这种意义寻找之外的意义。时光荏苒,蓦然回首,现场留存的文字印证了多年来的思考与探求。

    感谢从文以来一路支持与鼓励我的老师、亲友和同道。导师 黄曼君 教授生前对本人学业上的督促与鞭策,深深铭记。尤其感谢 张炯 先生始终关注世界华人文学研究,热忱提携后学为本书作序;特别感谢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 李继凯 院长,还有 李胜振 副院长以及文学院 程国君 教授多位学者专家等以不同形式关注过本人的学术研究,深以铭记。非常感谢社科出版社 郭晓鸿 主任及其同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诸多辛劳,在此一并表示谢忱。从薄薄数页笔记衍化而印成纸本厚厚的书,也是一段值得回望的宝贵人生。

目录:

写在前面
序言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的相关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 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
第一节 现实的个体身份焦虑
第二节 边缘情境与故土情结
第三节 五种典型的身份认同
第二章 语言身份:特殊文本与表达
第一节 失语或是语言驳杂
第二节 徘徊在双重文化边缘
第三节 作家“职业病”就是与主流悖逆
第四节 不能翻译回母语的困惑
第三章 族裔身份:从隔膜到融入
第一节 族裔身份与代沟冲突
第二节 华人电影中的身份困扰
第三节 华裔的电影和电影中的华裔
第四节 从隔膜到融人嬗变延伸
第四章 艺术身份及人性透视
第一节 严歌苓:身份颠覆与女性叙事
第二节 异域文化语境下凸显叙述语言的奇绝
第三节 艺术身份和文本的现代性
第四节 由身份失落到文化批评
第五节 女性影像嬗变的多重解析
第五章 性别身份与性别话语
第一节 错位:男性失声与女性声音扩张
第二节 张翎:从《望月》、《金山》到《三种爱》
第三节 女性命运的多重文化解读
第六章 中华文化传承与文学嬗变
第一节 延续现代文学精髓,突破窠臼
第二节 “离去与道别”解析人性幽微
第三节 新移民文学中的各类窘困
第七章 移民文学的跨文化影响
第一节 异质文化融合为多元特质
第二节 移民作家在世界文坛异峰突起
第三节 身份理论对移民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红杉林”作家群及其成就
第五节 女性架构的轴线跨越时空
第八章 海外作家的现代视域与融合态势
第一节 双重生存经验互相审思的文本书写
第二节 开采文化资源与海外生存策略
第三节 跨界经纬 海外创作与学术史料整理的对话
第四节 从身份困扰到哲学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报道 202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