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小说<飘>和它在中国引起的风波 》 


荆奇(肖尔)

 

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中文译作“飘”)和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中文译名“乱世佳人”)都广为人知,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曾在中国引起的关于正义与非正义战争、关于美国黑人运动的争论。

 

(一) 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和由它改编的电影

 

“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

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一部作品。

 

              《乱世佳人》海报中的郝思嘉与白瑞德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160多年前美国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方人的斗争和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作为主角的斯佳丽、白瑞德、艾希礼、梅勒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佳丽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中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美国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发生于1861至1865年。 参战双方为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Union)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Confederate)。

1936年6月30日,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在美國問世,即打破了當時

所有的出版紀錄。前6个月它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1937年榮獲了普利茲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先後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

1939年12月15日,根据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美国亚特兰大市首映。影片由美国塞尔兹尼克—米高梅国际影片公司拍摄,仅筹备时间即长达三年,编剧西德尼·霍华德光写剧本就用了一年,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物色郝思嘉这个角色的人选用了两年。一千多个候选人,光参加试镜的演员有九十多个。那时候的费雯丽在众星云集的好莱坞还名不见经传。最终,英国演员费雯丽脱颖而出。大卫·塞尔兹尼克后来向人形容他见到费雯·丽的那一幕——“惊鸿一瞥,浮生若梦。”

影片《飘》的拍摄并非在小说描写的佐治亚州,而是在加利福尼亚的山上和摄影棚里。影片中的塔拉(即傅译本“陶乐”)种植园就是在加利福尼亚南部的山上建造的。影片的摄影和剪辑极为出色,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效果。让我们回顾影片开始的一组镜头:

橡树下,郝思嘉和父亲眺望着庄园,父亲搂着思嘉的肩头,镜头从二人背后拉拍。父女二人凝视着美丽的落日余晖中的塔拉,二人身影渐渐缩小,同时主题音乐响起……

很多人知道《Gone with The Wind》这本书,还是通过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的电影。由《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39年在亚特兰大首映,万人空巷。

电影《乱世佳人》在中国放映的同年,由傅东华翻译的《飘》第一个中文译本也在中国出版,轰动中国文学界。

 

(二) 电影《Gone with the Wind》男女主角的选择风波

电影《 GONE WITH THE WIND 》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历时三年半完成(挑选演员+拍摄),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这部耗资巨大,场景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

1936年5月,小说还没有正式发行, 凯伊·布朗 (Kay Brown)阅读了小说之后建议塞尔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总裁 大卫·欧·塞尔兹尼克购买小说的电影改编版权,将之拍成电影。一个月后,塞尔兹尼克花了5万美金购买了版权。(在影片推出后,1942年塞尔兹尼克又支付了5万美金作为红利。)

光两位主角的选角工作就整整进行了两年。很多著名或者不著名的女演员都参加了女主角的试镜,包括凯瑟琳·赫本、诺玛·希拉、贝蒂·戴维斯、芭芭拉·斯坦威克、琼·克劳馥、拉娜·特纳 、琼·芳登等四十多位。 直到1938年12月试镜开拍在即,考虑的名单中仍然还有四名主要女演员,其中包括琼·阿瑟和琼·贝内特。直到最后试演女主角的主要演员还有两位,参加了12月20日在特艺七彩的试镜,她们是宝莲·高黛和费雯丽。 当时的费雯丽只是一个年轻的英国女演员,在美国还没有很大名气,她只出演过《英伦浩劫》和《牛津风云》等影片。1938年2月,费雯丽被通知作为斯佳丽的候选人。但是整个夏天,塞尔兹尼克一直在安排别的演员试镜。在乔治·丘克的回忆录里提到,1938年10月21日,塞尔兹尼克说,“仍希望找到除那个‘新女孩’之外的人选。”1938年12月10日,费雯丽第一次正式试镜。两周后,塞尔兹尼克在写给太太的信中说:费雯丽是斯佳丽的黑马。在一系列的试镜后,塞尔兹尼克于1939年1月13日对外宣布费雯丽成为斯佳丽的扮演者。他给记者埃德·萨利文的信中说,“斯佳丽父母是法国人和爱尔兰人。碰巧的是,费雯丽的父母也是。”

塞尔兹尼克认为克拉克·盖博是男主角瑞德·巴特勒的最佳人选。然而塞尔兹尼克的公司没有长期合同的男演员,因此他必须向别的公司协商借演员。因此加里·库珀转而成为塞尔兹尼克的第一选择,库珀和制片人撒母耳·高德温签有合同,还拥有一家发行公司,但是高德温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华纳兄弟提出让旗下的贝蒂·戴维斯、埃尔罗·弗林和奥莉薇·黛·哈佛兰联袂出演影片的主角来换取发行权。当加里·库珀落选后,他情绪很激动地说:“《Gone with The Wind》将遭遇好莱坞最大的失败,我很高兴克拉克·盖博将摔得鼻青脸肿,而不是我。” 最后塞尔兹尼克通过岳父的关系从米高梅公司借调克拉克·盖博出演,条件是影片的50%的利润将属于米高梅公司,并且影片必须由米高梅公司的父公司洛斯院线公司发行,而且洛斯院线公司要得到总收入的15%。塞尔兹尼克于1938年8月接受了苛刻的合同条件。影片拍摄于1939年1月26日开机,同年6月27日关机,11月11日剪辑完成。中间还经历数次更换导演。电影《Gone with The Wind》于1939年上映,成为当时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拍摄预算是385万美元,收益竟高达3亿9000万美元,创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和商业史上巨大成功的奇迹。

1940年的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亂世佳人》獲得十三項提名,最終拿下

囊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八個獎項,若連同兩座榮譽獎計入的話,此片共奪下十座大獎。(此

紀錄保持長達40年後才被《鐵達尼號》、《魔戒》追平)。

从此,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和电影一起从美国南部走向世界各地。玛格丽特也成为千千万万人心中的郝思嘉。 亚特兰大还收藏了许多档案记录,报刊评论,电影剧照,海报,《Gone with the Wind》的各种译本等。

 

(三) 小说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玛格丽特·芒内尔林·米切尔(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生于1900年11月8日,死于1949年8月16日,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米切尔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美国现代女作家,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飘》获得普利策奖。1949年她于车祸中罹难。世界著名的作家中,很少有像米切尔这样的,一生只创作了这么一部享誉世界的杰作。

1936年,玛格丽特·米切尔历时十年创作的小说Gone with the Wind(书名

汉语直译为“随风而逝”)在美国出版。“Gone with the Wind”这个名字,引自英国诗人欧内斯特·道生的诗句,也出自书中女主人公郝思嘉在战后之口:“陶乐(她的故乡)还在吗?”

陶乐(Tara,书中地名,也译为塔拉)是女主人公郝思嘉的老家,距离亚特

兰大二十五英里。郝思嘉对陶乐的热爱远远超过对金钱和爱情的追求。灾难之后,一切都随风而逝,只有陶乐的红土是永恒的,它是郝思嘉度过灾难的希望和力量。主人公对家园和土地的热爱是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是这部作品历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米歇尔出生在 1900 年那个新世纪的开始,象征着一切消亡与一切诞生的时

代。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是她的故乡。父亲是律师,曾担任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的主席。作为南北战争中落入北方将领舒尔曼手中的南方要塞,那个燃烧的夜晚成了每个亚特兰大市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受到父辈们的影响,这好奇敦促着她探寻一切历史的痕迹。她骑马与老兵出游,听他们讲述战争的故事。从而积累了大量的钻工作素材。

挂在她故居墙上的大大的玛格丽特的黑白肖像照,照片上的玛格丽特黑色的短发,清秀靓丽的脸上透着聪慧和睿气,迷人闪烁的眼神充满了妩媚。她,令人永遠仰望,令人懷想。

她的第一次婚姻短暂结束,后来与深爱她的约翰·马什结婚。婚后不久,由

于腿部受伤,玛格丽特不得不辞去报社的工作在家休养,这段时间她几乎阅读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她的丈夫约翰·马什认为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也应该为自己写一本书,他带回二手打字机和很多书,他对玛格丽特说:你不是喜欢写作吗?那就写一本这样的厚厚的书吧,你能够做到的。

在成功的女人背后,同样有一个强大的男人。正是在约翰·马什的鼓励下,玛格丽特决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从1926年玛格丽特提笔,到1936年《飘》的问世,漫漫十年中,约翰·马什非常支持玛格丽特的写作,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她,让她专心在家写作,这才有了风靡全球的小说《飘》。

小说和电影男主角白瑞德,是眾多女性心怡的對象,为了心爱的人他可以去做一切,心爱的女人的背叛和女儿邦尼的死,几乎催毁了这个深情的男人。郝思嘉与白瑞恩含情脉脉,深情相拥相吻相爱的經典剧照,成為許多人心中的一个無與倫比的永恆记忆。

在“Black Lives Matter”(黑命贵)活动当下,华纳旗下的流媒体平台HBO Max,暂时把经典影片《乱世佳人》从自己的平台上下架。可神奇的是:一天后,亚马逊平台影片DVD销量上升到影视类榜首,美国地区的iTunes电影也飙到了第五位,该电影至今仍在創造傳奇,魅力不減。

 

(四) 小说中译本在中国引起的的大讨论

1980年,我作为访问学者,第一次获得访问美国的机会,第一站就是亚特兰大,站在乘客量雄踞全球笫一的哈茨菲尔德·杰克逊机场,我和亚特兰大彷佛象老朋友一般重逢,带着恍若隔世的情感。来到亚特兰大之前,还特意重温了那部著名的电影《乱世佳人》,在《Gone with the Wind》中看到了那熊熊烈火燃烧之地的亚特兰大,当时却还对着美国地图寻找找亚特兰大在哪裡。现在,我对亚特兰大说:我来了,我要在这里学习四个月。

当时中国的少男少女们,在那个刚刚苏醒的时代,男女孩子们追《Gone with the Wind》都追疯了,每个人都看到深夜,任何一个课本、任何一本书都被束之高阁,当时深深地迷住了她们的并不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好像就是迷在这本书之中,年少时不懂爱情,但这本书彷彿就像一个情人一样让人们朝思暮想,天天追看,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只想一气看完,可以说是她们人生初恋的一本书!

今年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诞辰123周年,同时也是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第一个中文译本问世83周年。

《Gone with the Wind》在华语界的风靡只是因为,当时翻译界的翘楚、首

位把英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中文的华人大翻译家——傅东华先生。

傅东华(1893-1971)是1930年代活跃于大陆的左倾文人,本身又作又译,

译风不拘,其翻译作品领域跨小说、诗歌、戏剧、文学理论,其翻译作品包括许多世界名著,如《飘》、亚里斯多德《诗学》(Ars Poetica)、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和《伊利亚德》(Iliad)、米尔顿《失乐园》、塞万提斯《吉诃德先生传》(Don Quixote)、霍桑《猩红文》(大陆《红字》)(The Scarlet Letter)……等,共计20多种。

刚在前一年译完《吉诃德先生传》的傅东华,本来已经决定「收官」,却被这波电影《Gone with the Wind》的浪潮再次赶到了前锋。随着电影《Gone with the Wind》的火爆上映,傅东华的朋友怂恿他翻译此书。

傅东华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提笔翻译,9月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出版上册,成为《Gone with the Wind》在汉语世界第一种中译本,郝思嘉(原著英文名Scarlett O'Hara 斯佳丽 奥哈拉)和白瑞德(原著英文名Rhett Butler瑞特 巴特勒),是傅東华首次选用了這兩個中國化的名字。中译本一推出便广受读者喜爱,并出现同名四幕剧和中英对照节译本。

小说“飘”中译本初版40年后的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决定再版傅东华翻译的小说《飘》。1979年版《飘》的责任编辑汪逸芳回忆:“我和社里一个老编辑一起选的,我们被书里的精神感染。那种奋发向上、不向环境屈服的高昂进取心打动了我们。” 1979年12月,《飘》上册出版。首次印刷60万册很快售罄。

一个月后,1980年1月29日,一个中国官方报纸刊登署名文章《飘到哪里去

》。文章说:“总觉得这部小说把那些实行种族歧视的奴隶主当作英雄来描写,女主人公则是一个‘人妖’式的美人。从思想的角度来说,比起斯陀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来是一个反动、一个倒退。希望我们的出版者,不要‘飘’得太远呀!”。

《飘》的再版在当时引起舆论风波,主要原因是“文革”结束不久,文化禁锢思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偏见。《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完全正面评价林肯领导的这场美国南北战争,是维护美国国家统一,消灭奴隶制度的正义战争。而《飘》却是歌颂美国南方奴隶主反抗林肯对南方的入侵和南方奴隶主的反抗精神,尽管作者在书中对黑人奴隶的勤劳、正直、热心助人表现出极大的同情。

1980年6月1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

又译为天普大学)代表团时说:“你们有一本小说叫《飘》,是写南北战争的。小说写得不错,中国现在对这本书有争论,有人说这本书的观点是支持南方庄园主的。我们翻译出版了这本书。出版了也没有关系嘛,大家看一看,评论一下。”(《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邓小平显然也是赞同,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简单地以一个“对错”来武断地评价是不公正的,应该允许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特别是对相应的文学作品。

然而,傅东华却因为翻译了这本美国经典而惹祸上身。1950年代,大陆反美帝国主义意识型态盛行,学界对于《飘》的出现斥为反动,文革期间,傅东华在出版系统被强制劳动教养,被上级斥为「坏蛋」(坏分子),也与他身为《飘》的译者有关,最后更因其「反动」思想,于1971年死于文革批斗。

1980年当我在亚特兰大市中心罗伯特·李将军(南方军队统帅)的巨型雕塑前沉思的时候,我被当时美国社会的开放包容精神所感动。在美国正史和世界历史学家的定论里, 美国南北战争是一场当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领导下的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消灭南方黑人奴隶制的伟大的正义战争,而“飘”所反映的却是在歌颂南方奴隶主反抗北方侵略者,捍卫家园的“保家卫国”战争,维护南方奴隶制度的反动战争。这种碾压式的正史意识形态,却丝毫不可撼动美国人民对小说“飘”的推崇和热爱。代表南方奴隶主的反抗军领袖罗伯特·李将军,挥刀越马的巨型雕像一百多年来,一直矗立在亚特兰大市中心,这需要美国全社会多么宏大的开放包容心理。人们尊重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所能定论的,社会应该容忍任何个人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违反正史(实际是当政者)定论的另类判断。这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伟大的民族性永远不会被美国后来的强权政治所淹没。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美国的黑奴问题,是殖民者的罪孽,也成为一个历经几百年的及其复杂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美国团结统一的无解难题。林肯和他的继任者们,花费了巨大的努力,曾经试图以“黑人返回非洲家园”的形式,为被从非洲贩卖到美国的黑人的后裔,在非洲购买了一片净土,并耗费巨资,把一船一船的美国黑人,运回到非洲。让美国黑人重回非洲生活,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近些年,又出现各种以某种补偿的方式解决黑人问题,给每个黑人发放数万美元的补偿金,甚至对以美国黑人为主体的“零元购”采取最大的宽容,来缓解美国黑人群体的反抗,这本质上也是一种种族歧视、种族分裂的政策,根本无法解决美国根深蒂固的黑人问题。美国不是白人的美国,美国是原始印第安人、后期移民而来的白人、黑人以及包括墨西哥人、中南美、亚洲等多种族的移民群体所共同创建的国家,自认为是白人的美国,是不是也应该在“把黑人运回非洲家园”的同时,也把“白人运回欧洲家园”,恢复印第安土著民族的美国?

当时傅东华认为《飘》这种「时髦书未必一定就是一部好书」,认定《飘》

跟他之前翻译的《诗学》、《奥德赛》、《吉诃德先生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不同,“不能和古代名家的杰作等量齐观”,因此,他在翻译时“向读者诸君请求一点自由权”,并未逐字逐句贴着原文翻译,而是採用较为灵活的意译法。百万字的巨著居然在数月之内一人独自翻译完成,顶级的效率,顶级的水准!

而關於這部書的譯名,也是古往今來,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小说原名“Gone with the Wind”,原意是说本书主人公的故乡已经「随风飘去」了。傅东华认为,上海电影院起初译为「随风而去」,与原名固然切合,但有些不像书名,后来改为「乱世佳人」,电影专用,他又不能再用,于是就把书名改成了一个字:“飘”。恰是这麽洗练的一个字,多一点嫌多,少一点嫌少,一字书名画龙点睛的的成为现代通俗小说的开山鼻祖至今!

更让原著小说红极一时,甚至用来做为英语教科书,携电影的风靡,傅东华

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提笔翻译,9月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出版上册,成为《飘》在汉语世界第一种中译本,一推出便广受读者喜爱,并出现同名四幕剧和中英对照节译本。中译本开头第一句话“那个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于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神似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下子就触动了读者的神经,傅东华翻译的这段《飘》的开头,精鍊的译笔、流畅的译文,让“郝思嘉”和“白瑞德”的爱情故事传颂至今。

1940年夏初,这部电影在上海连续放映四十馀日,并配译了一个劲爆片名《乱世佳人》,引起极大轰动,带动小说原著也成为了时髦读物,甚至有人把它做为英文教科书。

        (本文部分内容援引自“北京日报”和网站“华人一站通”中所提供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