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

沈林沼(常照)

 

    大约是在公元768年,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被唐代宗李豫下诏请入长安宫中说法。此时的法钦禅师深受唐皇室尊崇,唐代宗赐号国一,后世尊称之为国一禅师;法钦禅师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史与中国禅宗是上第一位于生前即获得皇帝敕号的出家人。

    在法钦禅师滞留长安章敬寺的一年多时间里,有鸟窠禅师前来追随法钦禅师学法。不久后,鸟窠禅师即从法钦禅师手中接过了禅宗牛头宗的衣钵。

    公元769年,法钦禅师上奏唐代宗力求南还径山,终获允,代宗厚礼饯行。而身为杭州人的鸟窠禅师自然也随师父返杭,只不过他并没有跟着师父一同到径山,而是留在杭州地界上四处游走。云游期间,鸟窠禅师曾参加过永福寺为该寺内辟支佛塔举办的开光法会。据史载,当鸟窠禅师振动着锡杖进场时,法会上灵隐寺的韬光法师立即站出来呵斥道:“如此庄重的法会,你怎么可以振动锡杖发出声音来干扰呢?”鸟窠禅师当下逼问道:“无声谁知是会?”韬光法师听后竟然半天回答不上来。鸟窠禅师一看对方跟自己不在同一条线上,于是转身扬长而去。

    这天,鸟窠禅师来到杭州秦望山游历。正行走间,忽见旁边有一棵异常高大的松树,这棵松树不仅枝干粗壮旁枝横出,而且上面的枝条盘根错节,即使一个人躺在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盘绕在一起的枝条也完全可以承受得住人的体重。鸟窠禅师喜出望外,于是就爬上树在松枝间定居下来,并从此以树为家。

    鸟窠禅师在秦望山的松树上定居后没多久,有个名叫吴元卿的杭州本地人,在年方二十二岁时竟辞掉了皇宫里的官职,跑来找鸟窠禅师出家为僧。鸟窠禅师经不住他软磨硬泡,只好把他收下来做了侍者,并给他取法号名为“会通”。

    会通出家后,在鸟窠禅师的指导下修习禅定,昼夜精进。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无论会通每天如何认真学习,刻苦修炼,却始终没有悟道。会通不由得渐渐心灰意冷,心想是不是自己不适合鸟窠禅师的牛头宗禅法呢?于是会通就背上包袱,到鸟窠禅师的松树下来向师父辞行。鸟窠禅师看到自己的侍者要走,就问:“会通啊,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啊?”会通道:“弟子为法出家,可十余年来都不能悟道,现在弟子准备行走江湖,到各处去学习佛法。”鸟窠禅师不动声色道:“若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只见鸟窠禅师一边说一边从自己衣服上拈起一根布毛,并送到嘴边吹了起来。于是霎那间,会通当下顿悟禅机。

    会通禅师得道之后并没有离开鸟窠禅师,而是一直留在秦望山当地照顾师父。

    到了公元822年10月,时年50岁的白居易从朝廷中书舍人的职位上调任杭州刺史。白居易虽是一位文人且为当朝在位高官,但他同时还是个虔诚的佛门信者。来到杭州后,白居易就经常跑到寺庙里与和尚们聊天。有一天,与他相交好的韬光禅师问他:“你来杭州这么久,可曾去拜会过鸟窠禅师?”白居易摇头说没有。韬光抚掌笑道:“平生不见鸟窠师,便称信佛也枉然。”于是,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白居易径直跑去秦望山,拜会了著名的鸟窠禅师。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的唱和留给了后世许多佳话。白居易曾写就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而鸟窠禅师则以偈语赠白居易,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元833年某日,鸟窠禅师忽然告诉守在他身边的会通禅师道:“吾今报尽……”话音刚落,鸟窠禅师当即坐化,享年八十四岁。鸟窠禅师示寂后,弟子们在秦望山中修建墓塔,安置了鸟窠禅师。此去沧海桑田,1200年后的今天,鸟窠禅师的墓塔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踪迹了。

    秦望山,因秦始皇而得名。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会稽时,“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后世把秦始皇登山望江而不得渡的地方,称之为秦望山。时至今日,在绍兴市柯桥区仍有一座山叫作秦望山,距离杭州市区大约七八十公里,从坐北朝南面临钱塘江的方向而言,位于钱江南面的绍兴是很符合这一说法的。然而据另一种考证,又说秦望山应该就是现在杭州的将台山,距离南星桥不远;据说北宋末年,因方腊的妹妹“百花公主”曾在这里点将而改名。这两座秦望山究竟哪里是鸟窠禅师的墓地所在,不能详解。

    鸟窠禅师圆寂后,会通禅师来到杭州招贤寺定居弘法,所以在诸禅宗典籍中便以招贤会通来尊称之。另据记载,招贤寺创始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年2月~835年12月),由会通禅师在西湖北岸(现北山街)结草为庐建成。会通禅师在招贤寺弘法二十年后,于公元845年遇上唐武宗灭佛,故而招贤寺被毁。彼时会通禅师和师兄弟们来到鸟窠禅师的墓塔前拜别后,就进入深山隐居,从此之后,就再也没人知道会通禅师的任何消息了。

       

写于2024年1月2日农历癸卯年冬月廿一 于杭州滨江长河

部分取材自《陈宗史-第二十二节 鸟窠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