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追梦赤子心

WechatIMG587.jpeg

新报记者芸芸2019年12月13日报道

         2019年12月8日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李岘博士莅临育才中文学校为圣地亚哥的文学爱好者,学生与家长一起分享了海外华文文学讲座《离散于形,坚守于心》。说起李岘博士,在场的每一位读者们都耳熟能详,她本人移民前曾在中国黑龙江电视台影视中心任电视剧责任编辑、专职编剧11年,先后编辑、撰写了电视剧、电视专题节目及文学作品五十多部集,移民美国后,担任过美国律师事务所助理、《华美时报》和《华人》月刊杂志专栏作家、NLFP影视公司总裁,并执教于梅萨学院、圣地亚哥大学、M.C学院和T.J法学院。是中国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全美华人文教基金会前任理事长及现任荣誉理事长。撰写出版了《跨过半敞开的国门》、《感受真美国》、《飘在美国》、《美国律师说汉语》、《微时代VS青春祭》等著作。在中、美、港、台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誉。

        这次活动反响非常热烈,会场座无虚席,后到的听众只能坐在大门外听讲。

       育才中文学校于红校长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开场前李岘博士向在场的读者们和讲座主办单位育才中文学校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感谢每一位对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精神和财务上的支持。讲座中李岘博士与会众首先分享了个人的创作体验,即使已经移居海外近27年,仍秉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和多文化的思考,积极在中国和海外推广汉语文化与华文创作。在会场中,李岘博士分享了自己多年在海外创作的经验与创办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她提出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地缘性”的现状,她希望借助美国中文作家协会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还可以为生活在海外的华文创作者提供传播作品的空间,进而推动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美国中文作家协会自成立以来,目前已有42位作家成员,令人欣喜不已的是美国中文作协已经推出了“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自2018年4月有声频道上线以来,除了在作协网站上刊登,还借助拥有4至5亿听众的喜马拉雅专业音频平台,该有声频道已经陆续推出作协成员的作品,包括5部长篇小说、30万字作协文集《心旅》、10期作协命题征文,以及百篇随笔、散文、诗歌和小说。

       其次,李岘博士强调作协的宗旨之一就是为了更广泛地传承中华文化和鼓励用中文写作的海外留学生和华人后代。育才中文学校十五年建校以来,一代代教育者薪火相传,始终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教学宗旨在圣地亚哥推广汉语文化教学。由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和育才中文学校联合主办的美国青少年“育才杯”中文征文活动,并经过初审和终审评委的认真筛选后,于2019年12月5日评选出八位获奖者。本次征文活动旨在培养和鼓励在美国成长的青少年用中文写作,通过美中作协网站“文友园地”为他们搭建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

获奖人员名单:

一等奖:赵熙、七年级学生、就读美国Pacific Trails Middle School中学

二等奖:Tongjia Rao、十年级学生、就读美国Canyon Crest Academy中学

三等奖:Lawrence Ray Mei、11 年级学生、就读美国Francis Parker School中学

优胜奖:潘思妍(6年级) 、石悠然(7年级)

鼓励奖:Andrew Wang(6年级) 、Linda Yu (6年级) 、江语萱(10年级)

    这次活动的初审评委是美国育才中文学校老师俞静慧、刘贵杰、白燕萍、Jenny Huang。终审评委是美中作协主席李岘博士和副主席何绍义博士。 征文总召集人是美国育才中文学校校长于红女士。

图为李岘博士,育才中文学校于红校长,育才学分班负责人兼征文比赛初级评审老师之一Jenny Huang以及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法律顾问王志明律师为获奖学生们颁奖。

        最后,李岘博士与读者们分享了自己最新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该书使用了时下新兴的网络用语,为了表现出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网络社交带给人们的便利与挑 战,凸显出过去“以土为本”与当代“地球村”的社会结构,表现出“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凸显出书中5五位主要人物在这个时代的尴尬位置。讲座结束后,李岘博士为读者们签名售书和亲切交流。

       李岘博士在讲座中分享:“作为移民,遗憾永远存在;作为作家,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令笔者不由想起一首歌曲《追梦赤子心》:“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祝愿李岘博士和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继续为广大读者们推出佳作,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汉语文化的传播。祝愿育才中文学校越办越好,培养更多跨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美国《华人周末》报道:

美国《华人周末》报道:

WechatIMG596.jpeg

李岘文学讲座《离散于形, 坚守于心》摘要 

   提起时间,我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四十年啊,弹指一挥间。不是开玩笑,我从1980年初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戏剧评论文章《以小见大——评戏曲“七品芝麻官”》开始,到今天整整40年。81年我毕业分配到省电视台做电视剧编辑和编剧,一做就是11年。 

    11年后,我选择移民美国。三十三岁,除了中文一技之长,身无长物,一切从零开始。那时我决定彻底地告别中文,学习英语,在美国的主流社会寻找一席落脚之地。 

     27年过去了,我不得不承认,支撑我一路走来的恰恰是我苦心积虑地要丢弃的一技之长。在这期间我除了是家庭主妇和母亲之外,我做过律师所的职员、公司的小老板,大学的中文教师,但是不论我在家庭和职场上是失败还是成功,我都无法放下文学创作。在那一刻我懂得了,你可以放弃一份工作,一份感情,甚至是国籍,但是,无法放弃灵魂深处的需求。 

    作为一名作家,特别是有使命感的作家,我们应该感谢生命中给予了我们在多重文化环境中用多维度的认知和思考再现在我们的文字中,让读者也可以跟随我们多视角地观察事物,感受多元文化带来的思考。   

    我在创作《微时代VS青春祭》时,没有将笔墨停留在“文革”和“知青”的“伤痕文学”中;没有沉溺在早期移民背井离乡的无奈和悲情中。而是客观理性地试图通过小说中的五位主人公和他们带出来的十几位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再现出在信息时代,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方便了人们的交际,但是文化深层的隔阂仍然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际遇。通篇关照海外华人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新移民融入新环境、新文化的努力。 

这本小说一共有八章三十节,为了突出了微时代的特点,全书的章节都是使用了当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和形式,凸显出书中人物在当代社会的尴尬位置。

    目前作协网站上“作家作品”栏目里已经设立了42个作品专栏,刊登会员在纸媒发表或没发表过的作品。 

     作协还与《华人》传媒联手举办了十期命题征文。仅从2015年到2019年会员就出版了四十多部个人专著、有近20名会员获得了美国和中国多项文学奖、电影奖和戏剧奖。 

     作协在2017年底出版了三十万字的文集《心旅——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作品集萃一》。第二部文集《心语》正在编辑中,将在明年出版发行。 

     2018年四月推出的“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已经录制了五部长篇,两部中篇,百篇短篇以及三十万字的文集中所有的作品。我们这个频道借助拥有4亿听众的喜马拉雅网络电台这个平台获得了极好的评价。 

     2019年开始设立了“微论坛”,会员们可以在微信群里探讨文学相关的话题。 

    在当今人人都是“网络写手”的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领域,但是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需要一个团体,他们不为生存写作、不为御用和金钱写作,他们是用生命写作,这些文字不应该掩没在网络的文字游戏中,而是用他们离乡背井的切肤体验,讲述海外华人的故事。 

     感谢大家多年来对作协的厚爱,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可以说,网络平台虽然可以带领我们作协打开文学的疆域,但是圣地亚哥的华人和社团却因为地缘关系成为美中作协可以存在的基石,没有我们在座的许多嘉宾的支持,我们不会走的这么远,今后我们还有很远的路需要你们同行。

参考资料:名家对《微》书的推介语:

    李岘是我几十年的好友,我为她的书《飘在美国》写过序。今天看过她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特殊语境下的优秀作品——它突破了海外华文文学早期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与隔阂视为对立的两极来书写移民故事的局限,通过书中的五位主人公和围绕着他们的人生故事出现的几十位不同族裔、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认知的众多人物,以极大的张力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多元文化同存共荣的审美意识。勇敢地涉猎和探索了美国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多族裔之间的矛盾,及人性在生死存亡面前的本能反应。生动而形象地将新移民在主流社会结构中的尴尬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冷静而客观的视野再现出“多元化”生存环境凸显出来的优势与缺陷,扩大了读者的思考空间,给读者带去精神享受。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张雅文

    目下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当李岘博士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出现在我眼前时,依然有“惊艳”之感,令人瞩目。全书故事纵横五十年、横跨中美两国,微信使五位四十年未谋面的兵团战友在美国重逢,他们用暮年演绎出青春的梦想,即使理想再次摔成碎片,也未放弃与时俱进,拼起一代芳华。作者将埋藏于心的青春记忆与游走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生活积累,编织出动人的“中国故事”,折射出新移民的生存状况与苦乐人生。作品以“离散”的外在生存状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生命意识和社会形态。小说的结构也是可圈可点,全书八章三十节均以网络语言命题,表现出“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凸显出主人公在网络时代的尴尬处境。

                         ——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著名作家、编剧孙博

本次活动图片花絮:

IMG_5891.jpeg
IMG_5847.jpeg
IMG_5898.jpg
IMG_5859.jpg
IMG_5857.jpg
IMG_5855.jpg
IMG_5884.jpeg
IMG_5885.jpg
IMG_5907.jpg
IMG_5853.jpeg
IMG_5851.jpeg
IMG_5869.jpg
IMG_584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