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裔文学》集锦0045 长篇纪实散文《穿越生命》 袁瑞珍



 

《穿越生命》内容简介:

《穿越生命》是一部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而写成的长篇纪实散文。文章以外孙女璐璐患白血病为主线,描写了继父、生父、母亲及医生、护士、亲友、老师、同学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用爱,温暖和挽救孩子生命的真实故事。这是一篇凭借作者凄美的文字,把自己的体验注入到读者心灵深处的作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让人在读这篇感人至深的长文时,与作者一道既无法回避,更无法释怀地经历了一次感情的熬煎,从而体验到人间大爱从外孙女璐璐心灵上穿越,从或远或近的人群中穿越,让“核心人物”、“外围人物”和读者都分享到一次爱的温馨,接受了一次人间大爱的洗礼,使真诚、善良与爱,在悲痛中净化着人的灵魂,让人性美熠熠生辉,让超越世俗与人性狭隘萎缩的大爱震撼心灵。《穿越生命》虽然写的是一个家庭遭受重病袭击的情况,但折射出的是人性的良知、社会在应对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整个作品是用充满感恩的笔触讴歌超越亲情、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表现了人性之美与爱的伟大,凡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为那种超越世俗狭隘的大爱而感动。所以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读者的好评。《四川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文学网站都予以转载,并在中国成都召开了多次作品分享会和作品研讨会,很多评论家、作家和读者认为这部作品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性中善良与爱的力量。不少读者阅读了这部作品后,曾感叹和提出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为什么还是要写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因为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太刻骨铭心,人性需要柔软、温暖的东西,特别是在这些年中国人普遍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人心也变得麻木、自私的情况下,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把作家对生命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人性的光辉、孩子的坚强以及环保的问题、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遭遇重病袭击后所面临的困境、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表现出来。《穿越生命》通过描写的所有的人和事,表达出一个主题:既“爱能穿越生命,一旦我们把爱、真诚与善良给了别人,自己也会收获生命的美好!”

 

《穿越生命》精彩片段: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为璐璐——这个坚强的小生命,举行了一个简洁而隆重的葬礼。她所有的亲人和我们最好的朋友都来为她送行。

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雕刻着“爱女张璐璐之墓”,左上角有璐璐的彩色陶瓷遗照,遗照下雕刻着一个芭比娃娃图案,中间刻着生卒日期,墓穴的盖板上雕刻着我们的纪念词:“怎么爱你都不够,一片深情付苍穹。”

在墓碑的上方,一颗长势健壮的香樟树,如伞的树冠将墓碑笼罩在浓荫之下,墓碑四周摆放着盛开的鲜花。

下葬仪式开始时,现场一片静寂,突然凭空起了一阵大风,天色瞬间黯淡,树摇叶动,风声大作。10 分钟后风停,陵园又恢复了春日融融的样子,阳光洒满园区,植物和花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有在场的人无不称奇,都说这是老天在告诉我们,我可爱的小孙女已经成为小天使,被这一阵风儿托起扶摇直上天堂,而我们对她永久怀念的词句:“怎么爱你也不够,一片深情付苍穹”似乎正应对了当时的奇观。

紫影手抚着墓碑上璐璐的遗照,再一次泪流满面,她怎么也不愿相信,女儿已经与自己阴阳两隔。泪眼婆娑中,女儿乖巧可爱的模样似乎触手可及,她的记忆再次回到与女儿作最后诀别的时刻: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里,女儿躺在一个精致的木匣里,她是那么漂亮、那么可爱,鲜红晶莹的嘴唇,洁白可爱的面容,两条漂亮的小辫上扎着美丽的发结,头发两侧各别着一枚粉红色的发卡,身上穿着白色荷叶花边衬衣,外穿 一套粉红色的公主装,下身穿着一条黑色带粉色小圆点的打底裤,脚穿公主绣花鞋,还有个她最喜欢的芭比娃娃蝴蝶仙子和玩具陪在身边。其神态如熟睡般安详,如生前般栩栩如生。紫影看着女儿的脸,眼睛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心中的情感如潮水般涌来:好漂亮可爱的小天使啊,你一路走好,到天堂快乐地生活吧!那里再也没有学习上的负担,再也没有成长的烦恼,再也没有疾病的困扰与折磨,再也没有治疗疾病所要忍受的各种痛苦!我的女儿,从此你就在天堂做你喜欢做的事,看你喜欢看的书,唱你喜欢唱的歌,跳你喜欢跳的舞,弹你喜欢弹的琴,健康、快乐、自由地在天堂学习、玩耍、生活!可是你不能忘了妈妈,你一定要兑现你离世前对妈妈许下的诺言:“我要变成小奶娃儿来投你的胎”。

妈妈宁愿相信,在你的生命之花枯萎的时候,你的花蕾里一定会跳出一个聪明漂亮的婴儿,小小的掌心里托着此生无法圆满的念想,用你最纯的希望滋养,然后再回到妈妈的腹中:那是又一个生命的轮回——美丽的世界, 女儿又回来了!……”

 

《穿越生命》作者简介:


袁瑞珍,中国.四川省.夹江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现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兼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主任。现居美国圣地亚哥市。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国家及省市报刊杂志。出版有《穿越生命》《灿烂瞬间》《剪一片月色藏入江底》散文集和《静看花开》评论文集。《穿越生命》散文集2018年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有多篇散文作品和诗歌获 “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纪实散文主题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二届“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美文奖”等十几项文学奖项,有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作品被选入《中国散文大系》等二十几种选集,并入编2017年中华文学艺术人物年鉴。

 


评论文章(两篇):

从亲情叙事到主流叙事

⼀⼀⼤散⽂《穿越⽣命》杂感

作者:郎德辉

袁瑞珍⼥⼠的《穿越⽣命》是近年来四川散⽂界出现的⼀篇不可多得的⼤散⽂,它恰似⼀阵清新的⻛吹过,给⼤散⽂和⾮虚构类作 品⼲预⽣活以⼒量和⿎动,在⼤散⽂创作⽅⾯ 给我们带来很⼤震撼和思考。⼀位在痛感中写作的⼥作家,⼀个敢于直⾯⼈⽣苦难,敢于披露“事实真相”的记录者,⽤她看似⾃然平和的笔触,完成了⼀次对⾃我⽣命和群体⽣命意识的穿越。

正是她的这种超越传统散⽂⽂本和跨⽂体的写作⽅式,成就了《穿越⽣命》的独树⼀帜⽽荣获第八届冰⼼散⽂奖,使这部作品呈现给众多读者很⼤的惊喜。对⼤散⽂⽂本的全新表达和作者对传统散⽂改良所作的探索,以及作者所经历的对⾃身创作⽣命的洗礼给⼈以深刻的启示。

众所周知,在诗歌、散⽂、⼩说、戏剧这四⼤⽂学体裁或者说四⼤⽂学样式中,其散⽂是最接地⽓,最受读者喜爱的⽂学样式。但是⻓期以来,传统散⽂那种吟花、吟草、叹⼈⽣、颂亲情的⼩美⽂已落⼊“爹呀、娘呀、⼉⼥情⻓呀”的⽆病呻吟和⼩资情调的孤芳⾃赏 的俗套。这种⼩美⽂的⽂本表达,束缚了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僵化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然⽽,⼤散⽂《穿越⽣命》在狭窄的散⽂创作的空间另僻蹊径,在⽂本的题材性质、结构类型、⼈物塑造和表达⼿法诸⽅⾯实现了重⼤突破,对传统散⽂⽂本进⾏了改良,⾛出了散⽂创作的”沼泽地”。从传统散⽂的“⼩我”、 “⼩爱”,延伸到关注⽣命、关注⼈性、关注社会的“⼤爱”,这种“⽣命⾼于⼀切”的理念贯穿于该⽂的主题,以及作者亲历“灾难真相”的写实⻛格,使《穿越⽣命》成为⼀部对⼤散⽂⽂本的全新表达的⾮虚构类作品,传递出其拓展散⽂⽂本空间,对传统散⽂改良的信号。

进⼊新时期,多元化的⽂化和多样化的⽣活使⼤散⽂和⾮虚构类的⽂学所发散的全新散⽂理念,与传统散⽂的理念发⽣了激烈碰撞。⼤散⽂和⾮虚构类作品冲撞着传统散⽂的规范性,把其政论性和抒情性⼤⼒张扬和放⼤,这样就使⼤散⽂和⾮虚构类作品的思想性和批判性得以凸显岀来。《穿越⽣命》的作者在痛感中理智地讲述,把私秘的亲情叙事延伸到颇具社会意义的主流叙事,这正是该⽂成为⼤散⽂的标志。凡写”亲情叙事”的散⽂,最容易落⼊⼩美⽂的俗套。但《穿越⽣命》的作者直⾯家庭 灾难的勇⽓和亲历⾃⼰孙⼥璐璐从身患⽩⾎病到不到⼀年就去世的真相,坦露“怎么爱你都不够,⼀⽚深情付苍穹”⼼怀的真情和⼤爱,这正是对传统散⽂的规范性和抒情性的⼤⼒扩展,使⼤散⽂的“煽情”特征得以表现,从⽽ 使该⽂具有了⼤散⽂的必要元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活中每⼀个⼈避⻛的港湾。家庭的和谐与否,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事。

《穿越⽣命》虽是讲述家庭亲情故事的散⽂,但它在⽂本的题材性质的处理、在⼈物塑造和表现⼿法⽅⾯颇具匠⼼。忻诚“这⼀个”⼈物的成功刻画,完成了“亲情 叙事”的蜕变,使该⽂找到“魂”,给⾮虚构类⽂学⼈物画廊增添了⼜⼀个鲜活的⽂学形象,使该⽂得以从“亲情叙事”延伸到“主流 叙事”⽽产⽣了质的⻜跃。且看作者安排的忻诚这个⼈物在全⽂中的第⼀次“亮相”:“⼥⼉从包⾥掏出⼿机,带着哭声给⼥婿忻诚打了电话。⼀会⼉,忻诚急匆匆赶到医院,⻅⾯劈头就问:是不是医⽣搞错了,璐璐的⾎液怎么可能有问题?⼜从我⼿⾥接过那张化验单,仔细地看着,脸上露出紧张的神⾊。他抱起孩⼦,向急诊室⾛去,脚步有些凌乱⋯⋯”⼀个继⽗,中国传统意义中的 “后爹”,把璐璐视为⼰出,⽐亲⽣⼥⼉还亲。短短的⼀段⽂字,作者从忻诚的⼀句问话和凌乱的脚步,就完成了忻诚这个全⽂重要⼈ 物的肖像描写,为刻画颇具社会意义的“这⼀个”⽂学形象打下了伏笔。作者对忻诚形体语⾔的描写也很到位:“忻诚三步并作两步往⻣穿室⾛去”、“轻轻抱起孩⼦回到过道的病床。” 当璐璐⽣命垂危之际,忻诚说的⼀段话被作者记录下来:“我有个想法,想把张冀给璐璐治病的17万元钱退给他。”这个善举,⾤取了不要璐璐⽣⽗张冀还⽋他们的 15万元钱的⽅式来实现的。这个智慧之举,所散发的⼈间⼤爱和善良,在⽂中得到了真实的表达,也使该⽂的主流叙事显得真实⾃然。于是,经济这个杠杆,在⼤爱的⼒量作⽤下,给 忻诚这个继⽗、“后爹”富于了积极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个⼈爱的最⾼境界是爱别⼈”(孔繁森语)。读到此,忻诚这位继⽗、“后爹”身上所表现出的善良与爱⼼、责任与担当,完全颠覆了⼈们⼼⽬中那个⾃私暴烈的后爹形象。忻诚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所具有的思想和教育意义,也使《穿越⽣命》这篇⼤散⽂富有了敬畏⽣命、礼赞⽣命的审美价值。

⼤散⽂是⼀种对传统散⽂⽂本在题材性质、结构类型、⼈物塑造和表现⼿法等⽅⾯改良的载体;是作者通过“煽情”、“政论”和 “抒情”的⼤肆张扬,对个体和时代精神的散⽂化表达。《穿越⽣命》这篇⼤散⽂的“魂”,即是忻诚这个⼈物从该⽂中⼀路⾛来的⼀ ⾔⼀⾏,⼀举⼀动,是作者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积淀⽽寻找到的⾃身和时代的精神。是久违的⼤爱甘露浇灌出的⼈性之花,是对⼈们经历的灾难和勇敢⾯对灾难的最好纪念。《穿越⽣命》的这种写作⽅式,就是在回答“⽣存还是毁灭”这个⼈⽣严竣问题的⾏⾛中边⾛边写,把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碎⽚拼接出纪实的⽂字,并赋予忻诚这个⼈物的理想⾊彩,把⾮虚构类⽂体从现实伸向家庭和社会⽣活领域,拓展了⼤散⽂的创作空间。且看该⽂中的这段⽂字:“晚上8点45分,忻诚带着绝望的神情来到探视窗。看着那个曾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命,那个只要回家便黏着他甜甜地叫爸爸的⼥⼉,此刻正乖乖地躺在床上陷⼊昏迷状态,再不能喊他、亲他,不能与他笑,与他哭,与他撒娇与他玩耍与他跳舞与他奔跑,突然⼼⾥像被⼑⽚割了似的,钻⼼地痛⋯⋯”这种写实⻛格所产⽣的“煽情”效果极具冲击⼒,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表现⼿法,借鉴了⼩说的⽩描,特别是⼩说的⼈物刻画和环境烘托⼿法,其超越传统散⽂⽂本和跨⽂体的写作,打破了散⽂叙事、抒情的规范化,使《穿越⽣命》这篇⼤散⽂在思想和情感⽅⾯极具震撼⼒。⼤散⽂对传统散⽂的改良,还表现在创作⽅法的创新。

⼤凡是⼤散⽂写作,⼤都会在创作过程中借鉴或运⽤⻄⽅现代派(也称⻄⽅现 代主义)的创作⽅法。《穿越⽣命》在讲述璐璐⽣性爱美,喜欢写诗作画的章节,很典型地运⽤了⻄⽅现代派中的⾃然主义的表现⼿法。这种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和崇尚纯真和⾃然,对现实⽣活作记录式的写真,颇为感染⼈、打动⼈。且看该⽂中的这段⽂字:“奶奶像雪花⼀ 样温和,奶奶我被你打动了。你是⼀位诗⼈,你是可以当上诗⼈的,因为你是⼀名作者。”“不久她就开始试着学写诗,并在《公学的童话》校刊上发表了《春天的⾬》:春⾬滴滴答/种⼦说/下吧下吧/我要喝⽔/我要发 芽⋯⋯/”。作者借孙⼥之⼝,道出了⾎缘亲情的天然和纯真。这种借孙⼥之笔崇尚⾃然和纯真的表现⼿法,具有⼀种惊⼈的思想和艺术⼒量,使这篇⼤散⽂颇具性格和个性⾊彩,读起来⾛⼼。 如果说⼤散⽂《穿越⽣命》有哪些不⾜的话,我以为它在政论性表达上还略显不⾜。要写好⼀篇⼤散⽂或⾮虚构类作品,作者要具有特别的敏锐和勇⽓,去直⾯⼀些不能廻避的社会问题。在写作时调整和把控好⾃⼰的思想和情绪,把⾃⼰的爱与恨发散到⽂字⾥。怎么发散?这就是⼤散⽂的政论性和批判性之所在。纵观⼤散⽂《穿越⽣命》,它在政论性⽅⾯, 把作者的“爱”抒发到了极致,但在批判性⽅⾯⽤墨不多。本⽂中的⼩主⼈公璐璐从求医到去世这短短的⼀年不到的时间,⼀⽅⾯表现了亲情竭尽全⼒的付出和⽆私⼤爱,另⼀⽅⾯也反映了⼀些社会问题。诸如对当下社会⻘少年⼉童疾病的预防、医疗保障和⼤病统筹等现状,以及医院的⼀些乱象的揭示和思考。如果 作者把观察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通过⼀些情节的设置和细节的描写,以政论的⼿法表现出来,就会使该⽂更具有思想性和批判性以及⼲ 预⽣活的启示意义,使读者阅读起来更解渴、 更⾛⼼了。即使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但瑕不掩瑜。《穿越⽣命》不失为⼀篇振聋发聩的⼤散⽂优秀⼒作。2018年10⽉30⽇定稿于成都 

作者郎德辉,《四川新生报》记者、编辑部副主任、四川广播电视台《读书时间》《农村信箱》《法律维权服务》等栏目记者、编辑、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协会员、小说、散文、电视散文作家,作品获四川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四川散文创作奖。已出版小说、散文集多部。

 

天使翅膀上的一缕阳光

——谈袁瑞珍《穿越生命》的艺术特色

江铭记作者在一篇作品中,运用语言、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等方面,传达给读者的特殊感受,就是作品的艺术特色。袁瑞珍为人,阳光开朗,重友谊。遇事不争竞,常作退后一步想,气象圆融大度。因此,她的文章既有诗一般的优雅,又有一股洒脱飘逸之气,像晾在阳光下拉成“帛”的蜜,透明且带凉甜,读之胸臆舒张。

长篇散文《穿越生命》是袁瑞珍在散文创作上的一次飞跃。在《穿越生命》以前的散文,尽管在语言的诗化、描写的空灵、主题思想的新颖以及结构等方面作过不小的努力,但在主题思想的开掘上,仍有些“小我”的自恋;在注重了描写空灵的同时,难免有些笔墨恣肆。因此,李治修老师在:《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论散文的诗意美兼评袁瑞珍散文创作特色》一文中指出:要防止“从空灵而退化成为空洞。”一语中的。在《穿越生命》一文中,作者很好地克服了以前散文写作上的一些不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一次飞跃。她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的心理解构,对事件的透析能力,以及主题思想的开掘,都是一次“井喷”式的迸发。一篇好的作品,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好的外在形式来容纳,有一种独到的技巧,将不断变换的时空中出现的人、事、物天衣无缝地安排进去,使作品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虽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任何天人合一的事物,都有微雨轻尘,雪泥鸿爪可寻。

首先要解构的是《穿越生命》一文的结构。

一、      结构疏朗开阔,包容紧密

《穿越生命》一文所描述的是一个小生命的不幸,很悲痛的。但它与国计民生相比,只是一个家庭的不幸,很容易写得很平凡,或者很悲痛。平凡的作品抓不住人心,悲痛能够收到同情,不能使人受到心灵的撞击,不能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作者运用写作技巧,将小题材写出大格局来。结构显得非常重要。用《文学的基本原理》中的论述来说,“在叙事性作品中,结构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安排和组织上。”《穿越生命》的结构很跳跃,劈出的空间很开阔,包容性很大。在第二章里,大家都在为璐璐不能尽快作“骨穿”准确诊断出病症时,作者却插叙了一大段女婿忻诚与璐璐父女之间的亲密描写:

“……当璐璐张开手臂像一只漂亮的花蝴蝶般扑进忻诚的怀里,嘴里嚷着‘爸爸我给你加油’小嘴便亲一下忻诚脸颊的时候;当忻诚驮着璐璐在客厅的地板上玩骑马的游戏,或拉着璐璐的小手转圈跳舞的时候;当忻诚带着璐璐在海滩上拾贝壳、玩沙雕,在大海里追逐浪花的时候……

我常常盯着璐璐想;‘这孩子,也算幸运,命中遇上个这么好的继父……’你可要好好成长啊!”这一段叙述,写出了忻诚和璐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父女深情。 在第五章里,作者在为孩子的病床着急,为孩子的病情确诊着急,为需要大量的血小板找血源着急,为孩子的治疗费用着急的时候,在第六章,作者却把生死攸关的孩子放在病床上,自己坐在了“金萍果公学”里。她写到:“这是一个阴冷的初春的早晨,天空阴沉沉的,飘着若有若无的零星小雨,路面有些湿润,微风刮过,树叶摇摆着,发出沙沙的响声,人身上便觉一阵寒意。我紧了紧风衣的领子,向璐璐就读的金萍果公学走去……”

这一段舒情的描写,看似离开了主题,但通过看到孙女画的画,作的诗,璐璐的各种奖状等等,立即触景生情。这么聪明乖巧的外孙女还能不能重新回到学校呢?想到她严重的病情,不由得热泪潸然而下……也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战胜白血病,让外孙女重新回到她心爱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在第十七章结尾处这样写到:“2月16日上午,11点35分,小姨的手机突然响了,紫影在电话里急促地说璐璐正在抢救,让我们速到移植仓。于是我坐上轮椅,小妹推着我就往医院跑。从宾馆到医院路面空无一人,大雪依旧不停地飘洒,隆冬的‘燕达’已是一片白色世界。呼啸的北风舞动着漫天的雪花,雪片飘积在路面和两侧的行道树上。凜烈的寒风狂暴地扑打在我的面颊上,呜咽着往人身上死命地钻。小妹慌乱的脚步声和轮椅碾在雪地上发出的嘎吱声特别地刺耳。我的心咚咚地跳着,紧张得快要从胸膛里蹦出来……”。这一段描写,预示着一个小生命即将结束,生命苍白如飞舞的雪花,无望的心里冰凉彻骨。这个时候,人的心最容易牢固地钉在病人的身上,脑子里出现“空洞”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起来。也许作者当时真地什么也没想,但下笔作文时,你不能将一大段空白时间让读者去惶惑,作者避开主要人物逐渐消失的生命体征来写一段雪地的凄清空旷,更给人一种无助的悲凉彻骨,欲哭无泪的凄怆绝望。这些笔墨并不显得突兀或多余,它彰显出的是结构上的开合有度。让故事走出病房,暂时离开孩子,走进一个更广阔的叙事环境中去。从而,使一篇发生在病房里的故事,具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散文理论中有一句“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什么叫“形散?”具体到《穿越生命》这部散文里来理解,就是写病房里的故事,一定不要纠结在病房里,纠结,文章就气紧脉绝;什么叫“神不散”?就是离开了病房,但笔墨始终不要离开主要人物。离开不是横生枝节,而是更加深化主要人物的形像。结构不只是一篇文章的框架,更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真正做到大地无垠,山河纵横,自然有无边风云,气象万千。

二、      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细节是文章的筋肉血脉。

筋肉强劲,血脉旺盛,人才有气魄神韵。袁瑞珍善于抓住细节。《穿越生命》一文中的细节很多,重点是在治疗白血病,治疗的手段是最重要的细节。抓住了这些细节,就抓住了读者感情最柔软的地方。笔墨细腻,是袁瑞珍所有散文的一个特点,在《穿越生命》长篇散文中,细腻更见突出。孩子住进病房,首先找医生问病情,找朋友献血,许多事一下子纠缠到一起,很难件件写得清晰,但作者一枝笔,非常冷静,逐一纷逞出来。在第三页第二段第三行写到:“女儿从包里掏出手机,带着哭声给女婿忻诚打了个电话。一会儿,忻诚急匆匆赶到医院,见面劈头就问:‘是不是医生搞错了,璐璐的血液怎么有问题?’又从我手里接过那张化验单,仔细地看着,脸上露出紧张的神色。她抱起孩子,向急诊观察室走去,脚步竟有些凌乱,也许这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在他脚下是那么长,他恨不能一步就把孩子送入病房。进入急诊室后,医生立即进行紧急处理,一边发出病危通知书,一边输入止血药,并征求我们的意见,是否愿意输人体免疫球蛋白……一次要输入10瓶。……第二天抽血化验,血小板不升反降,又输入10瓶,仍然没有上升的趋势,情况非常紧急,必须立刻输入血小板。而血小板医院是没有现成的,必须由患儿亲友捐献,捐献者需身体健康,与患儿的o 型血相匹配。于是立刻电话通知各亲友。”这一段文字,叙述了八个层次的事件,件件脉络清晰,断续交集,错落有致。最抓住读者心灵的,是对细节的描写。比较专业的治疗技术,比如“骨穿”、 “打鞘”这些读起来十分文明,形像非常娟秀,如穿着白大褂,亭亭玉立在面前的白衣天使。其实是魔鬼样狰狞,非常的残酷。且说“骨穿”作者在第10页第三段写到:“病床上,孙女璐璐正在使劲地哭,大声央求着:‘爸爸,我不做骨穿。妈妈,你去给医生说,我不做骨穿’”“要做的,做骨穿才能确诊你得的是什么病,才能确定怎么吃药治疗。”“可是我听别的小朋友说,做骨穿很疼我怕,我就是不做。”“好了,听话,……这个骨穿是一定要做的。”女儿眼里噙满了泪花,哽咽着说。“……忻诚抱起哭闹不止的孙女,将她送入骨穿室,……一会儿,那扇紧闭的门里传出孙女声嘶力竭的哭声。丈夫和女婿忙离开护士站向走道的另一端走去。在这个时刻选择离开,也许是男人掩饰自己慌乱情绪的一种方式。我和女儿却挪不动脚步,我们就那样站着,眼泪不断地往外涌。”接着,作者回忆起在上个世纪90年代她自己做过的一次骨髓穿刺的亲身经历。“我曾因病到华西医院做过一次骨髓穿刺。……那种恐惧感突如其来,无法逃遁,让人不寒而栗又刻骨铭心。……一周后我去拿检查报告单,却告之染色体检查数据不确切,需要重新做骨髓穿刺,于是我断然拒绝,扭头就回了单位。我一个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一个还不满8岁的孩子?想到此,心便撕裂般疼痛起来。“我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现在是2012年4月4日下午两点,我的孙女第一次做‘骨穿’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因为无论检查结果确诊是否白血病,这样的骨穿将伴随着今后的治疗经常进行。”想想都叫人感到可怕。更可怕的还有“打鞘”在12页倒数第三段里,王焗教授演说了“打鞘”。“什么叫‘打鞘’?是做手术吗?”女儿一听到这个名词就紧张起来。“你别紧张‘打鞘’是俗称,医学上叫‘腰椎穿刺’,是白血病患儿一个常见操作。在血管与脑脊膜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组织屏障——血脑屏障,致使大多数经血管内给予的全身性化疗药物,很难通过此屏障并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会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的‘庇护所’及复发的根源。因此,对于明确合并‘脑白’者,‘打鞘’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王焗教授演说得十分轻松,就像一次科普。但作为读者的我们读了这段文字,心里都沉甸甸的,更何况我们的小天使和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沉痛!了解了现代医疗的手段,也看清了文明的残酷。1842年,德国的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首次识别了白血病,已经快两百年,人类治疗白血病的方法还这么血腥,工具还这么狰狞。难道就不能发明出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只能谴责临床医学的麻木不仁。在13页第二段,作者写到:“女儿突然生出一种极度的恐惧,‘这么小的孩子要经历这么痛苦的治疗,上天啊,你怎么这么残酷?’女儿心中悲愤地问道。”但恐惧和悲愤挡不住死神的脚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一步走近璐璐。死亡是可怕的,第一次经历死亡,更是一次考验。作者在38页最后一段写到:“这是一个有点诡异的夜晚,空气中漂浮着一丝死亡的气息。六楼走道里突然安静下来——有悲伤的哭声从紧闭的病房中传来。那是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不由得心悸。有人轻轻说了一句:‘6号病床那个女孩走了。’……所有患儿和家长脸上都罩上一层阴冷和恐怖的神色……这是璐璐第一次经历一个孩子的死亡,第一次真切地闻到死亡的气息。我不知道这件事对璐璐幼小心灵的冲击有多大,也不知道她在那个晚上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总之,孩子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在接下来的化疗中,不再哭闹,吃东西吐了后漱漱口再吃,吃药吐了后再接着吃……就连她最害怕的‘骨髓穿刺’和‘打鞘’也不需要我们陪伴,而是自己走进治疗室接受手术。……最后连做手术的那个女医生都感动不已,特意到病房对我们说:‘张璐璐太坚强了,坚强得让我都不忍下手!’说这话时那个女医生包着一汪泪水,几度哽咽——有时候一个孩子的坚强会戳痛人心底最柔软的爱的触角。……而我们却为璐璐的乖巧、勇敢和坚强心疼——那是一种心尖上发颤、深入骨髓的心疼,这种心疼不知怎样描绘、如何表达……”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医学科学在疾病面前的软弱乏力,对死神到来的无助,对一个乖巧聪明,求生欲极强的孩子起死回生的乏术。这些细节也告诉人们,白血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这种痛苦是说不清楚的,一种撕心裂肺,割肉剜心似的。正是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的心也在痛苦流血。通过这些细节,才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三、      一群人在为璐璐阻挡死神长篇散文《穿越生命》里,写了一群人,这是作者最成功的地方。

散文的写人,与小说作品里写人是不一样的。小说写的人,大多是作者平时长期观察积累起来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小说是根据积累的素材提炼出来的,是虚构的人物。散文则是根据平时生活中的人物,通过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他们的表现特征,这些人物是真实的。唯其是真实的,这样的人物更难写。特别要写出人物不同的表现特征更难,它需要作者平时细致观察各种人物的内心和神态,需要作者长期的写作磨炼。袁瑞珍在《穿越生命》以前的散文,都比较短,也有一些人物形像在里面,那些形像,大多数是作者自己,或者是山水景物。也因为短,才承载不起人物的分量和活动的空间,像《穿越生命》一文中写了这么多人物,尚属第一次。说明袁瑞珍已经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不但可以写散文,还具有写作其他体裁作品的能力。粗约的统计, 在《穿越生命》长篇散文中,略有40多个人物出现。每个人物都带有他(她)们的个性特征:侠义心肠的杨洁、儒雅厚重的王焗教授、外表冷静,心肠火热的初莉教授、慷慨献血的王峰、做事干练的三嫂,都有个性,就连那一大群未曾露过面的武警战士,都能体会到他们的呼吸和灼人的体温。都与小璐璐的命运交集在一起。这一群人都紧紧围在璐璐的周围,用每个人的“念力”为她阻挡着死神。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作者一家人和璐璐的继父忻诚。忻诚是璐璐的继父,是起决定作用的人物,每临重大的变故袭来,都是忻诚用肩膀扛住,做出决断。他在经济、精神、爱心各方面付出都是最大的。更难做到的是,作者在同一个场景中,写出每一个人的不同反应。“电梯等候厅里的灯光有些灰暗,给人的脸上罩上了一层阴影,我和女儿一直在不停地擦眼泪,大家都在揪心地等待孩子的确诊。”“咋个那么不凑巧嘛,赶上个清明节的小长假,要不这个检查早做了。”璐璐的外公有些急躁。忻诚抬头看了岳父一眼说:“爸,你也别急,这事都遇上了,急也没用。”“不能确诊,怎么对症治疗呀?”“这几天用药后,还是有点效果,璐璐的眼睛都开始消肿了。” “是呀,大家要有信心,我有三个依靠。”“三个依靠?啥子意思?”女儿的小舅有些疑惑。“第一、依靠当前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第二、依靠我们具备的一定经济实力;第三、依靠亲情的强大力量。”忻诚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坚定和魄力,神情像在公司里决策一件重大事情。“我心中一振,‘这话说得可真好。既提纲携领,又具体可为,不愧是企业老总的气魄’。”张翼的出场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第15页第一自然段第一行“在一间茶楼包间里,我们夫妇、女儿、还有我的小弟围坐在一张茶桌边等待张翼。……我们约定的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小时,人还没到,不仅有些着急,便从手提包里掏出手机,给张翼打了个电话。电话中他告诉我路上堵车,一会就到,声音有些慵懒,带着一股漫不经心的味道。”“吱”地一声,包间的门被推开了,张翼走了进来,见除我之外,还有其它三个曾经熟悉的人,不仅有些诧异,眉梢向上挑了一下,眼睛看着紫影目光有些疑惑。”就这短短一段文字,写出了张翼面部和心里的许多活动。忻诚和紫影是一对夫妻,是璐璐的父母,是承担着痛苦和纠结最重的人。作者在写他们夫妻的心绪变化时,更是倾尽了感情和笔墨。在第19页写到:“‘紫影,跟你商量个事。’忻诚对正在为璐璐写治疗笔记的女儿说。紫影抬起头,合上那本16开的笔记本,将遮住眼睛略带卷曲的一缕长发拢到耳后,用疲惫的眼神望着忻诚,‘什么事呀?’我看璐璐住院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院的,恐怕得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虽然有妈妈和小姨在医院帮着照看,但时间久了,你身体会吃不消的。再说了,苗苗才刚满一岁,也经常哭闹找妈妈,你在医院心里也牵挂着她,我与妹夫商量了一下,准备把他嫂子请来专门照顾璐璐,这样你也可以有点休息时间,我现在最怕的就是把你和妈给拖垮了,你看这样安排可以吗?’‘那好呀,这样我就可以抽点时间回家看看苗苗。忘了问你,苗苗这几天情况怎么样,她吃饭乖吗?有没有生病呀?杨姐带她上早教课迟到没有?’‘你就别操那么多心了,苗苗一切都好。’‘听忻诚这么说,女儿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瞬间恢复了往日的妩媚。这个时候,忻诚的体贴让她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慰藉,向忻诚投去感激的一瞥。’”这是对璐璐将要长期治疗的安排,是夫妻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对妻子的体贴爱护。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把眼角眉梢间流露出来的爱都传神出来了。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乌云蔽日的时候,“明天”和“不幸”,不知哪个先到。有这如惊鸿一瞥的眼波流转,人们才能勇敢地去面对不幸。在第87页,璐璐不幸停止呼吸。在场所有的人都悲切痛苦,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各不相同。作者写到:“……11点零6分,路路停止了呼吸,生命的灯黯然熄灭……”“ 忻诚的眼里蓄满了泪水,眼镜的镜片上一片模糊……”“紫影哭着,放声地哭着,不断亲吻着女儿的脸,用手抚摸着女儿的眼睛和脸颊……”“在病床的一侧,璐璐的生父张翼看着女儿,眼里含着泪,握着女儿的手摇了摇,便脚步踉跄地走出移植仓……突然站立不稳,整个身子顺着墙滑下去,跌坐在地面,随着一声低沉压抑的哭声从胸腔里出来,便不可抑制地抽动双肩,大声地、绝望地哭起来。“璐璐的外公在移植仓的过道里早已涕泪纵横,泣不成声,他想进入移植仓去最后抱一抱外孙女,却挪不动脚步……”“而我则目睹着璐璐从昏迷到死亡的过程,心早就被悲伤与痛苦摧残得千疮百孔……”《穿越生命》一文中写人,是十分成功的。

四、      在生死面前的人生况味躺在病床上的璐璐,不仅考验着现代医学对抗死神的抗战能力,也在考验着许许多多亲人的“人生意识”。

“人生意识”是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艺术创造学》里提出来的。大意是在文学艺术的作品中,要把人的生命的整个过程进行考察。这涉及到文学的最终目标。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自以为抓住了文学的本质,其实是很片面的。培根说过:“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这句话的全部含意是“人”的“自然过程”,就是人生。这段话放到张璐璐面前有点大。但其实不然,从张璐璐身上反映出来的,就是一种“人生况味”。这是人生的本味。人生况味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人情冷暖”“升迁荣辱”“世态炎凉”等等。从张璐璐身上反映出来的人生况味,就是为治好张璐璐的病,她的亲人们翻过的一道又一道“坎”。人生无常,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我们头上。人生有常,打点一副好心态,应对突然降临的灾难,这是作者的气象。她在《穿越生命》的14页写道:“我们必须平静,平静地面对生活突然给我们的惊喜、幸福和苦难。······当这个念头在我的脑中一闪而过时,那种锥心的痛居然逐渐消退。是的,每个人在面对突然变故时,感觉都是一样的,或惊恐万状,或痛不欲生,但最终每个人的结局都不相同,这里比的是定力。这个定力不是别的,就是心态。……所以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都要选择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这样你就不会过分地活在悲痛中,而是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突然而至的打击和苦难,你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我们见过很多播风弄云人物,他们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把事件处理得八面生辉,而在突发事件面前往往失了“方寸”,张惶失措,进退两难。这就是心态失衡导至的才力耗损,耽误了大事。作者的家庭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当“白血病”一旦确诊,也引起了一阵慌乱。在治病资金的筹集上,让作者也嚐够了“人生况味”。在21页作者写到:“……我突然感觉胸口有点堵得慌,便在电梯等候间的椅子上坐下来。其实在我送他们出病房时,我是想给他们谈璐璐治疗费问题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忻诚不让我给张翼和他家里人提起这事。”忻诚把璐璐当成了他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着,承担起了全部的责任和义务。而璐璐的这个病不一般,眼下每天的花费都是几千,如果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得花多少钱真还说不清楚。而眼下忻诚公司的一些项目又多有亏损,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如果让忻诚硬撑着,似乎也不太合适。张翼每次到医院看望璐璐,都是沉默寡言的,从未提起过璐璐医疗费的问题,甚至连每月600元的生活费及教育费和医疗费都没有兑现。现在璐璐病重住院,该不该与张翼谈医疗费,这事倒挺让我纠结的。回到病房,见孙女璐璐因为怕掉头发变得难看,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此时,作者除了细声细气地开导孩子,就是:“我将孙女搂在怀里,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各色杂陈的滋味如浪般在心里涌动,眼里便有些潮湿,我使劲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这一段叙述可以说作者的心里是泣不成声。最后,作者将所有股票抛掉,加上她和丈夫两人的工资卡,全都交给女儿,作为外孙女璐璐的医疗费。赴美救治,这几乎是遥远的天边露出的一线亮光。当一切手续准备就绪,小璐璐的病情突变。取消赴美,是明智的选择。但赴美治病是小璐璐心中最美的一道亮光,如果将这最后一道亮光关断,小璐璐眼里,对人世间一点希望也看不见了。小璐璐留给她的亲人们又一个两难选择。这时,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用她与璐璐一样晶莹透亮的心,替小璐璐想到了。侄女雪雪说:“我认为,如果取消美国之行,璐璐就看不到希望。如果有最坏的结果出现,也应该让她在希望中离开人世。”这等于是替所有关爱着璐璐的亲人们作出了最后的决择。作者用一张人世间最美的纱巾包裹住了那个最残酷的现实,让小璐璐藏在纱巾后面,眼睛一直追着那一线微弱的希望之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生死面前,人性得到了不断的升华,《穿越生命》又超越了生命。这一步一步的艰难决择,这一层一层的人生况味,让作者心里注满了人生百味。正是这些人生况味,让所有读者的心,跟作者紧紧连在一起,引起心理上的共鸣。我相信,所有读者都不会遇到作者所面对的灾难,但所有读者都会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品嚐到跟作者一样的“人生况味”,或者,若干年后,所有读者在嚐到人生况味时,会油然记起这本书来。这是文学带给读者的升华。爱是贯穿《穿越生命》一文的主题,爱的阳光一直温暖着璐璐,照着她一直追着前面的希望,直到生命的最后,这缕希望的光都没有熄灭。成为“天使”的璐璐,带着这一缕爱的阳光,慢慢飞向天堂。

我们常说“家国不幸,诗人幸。”家国不幸,给作家提供了透视生活的视野和抒发悲悯情怀的对象。可以说,小天使张璐璐,能生在袁瑞珍这样爱意融融的家庭里,是她的幸运;这个题材能撞到袁瑞珍手里,更是一种幸运。自科学认识了“白血病”近两百年,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那么多患“白血病”的儿童死亡,我们还没有看到一篇文章象《穿越生命》一样,详细描述“白血病”儿童,在现代医学科学的怀抱里痛苦挣扎的文学作品。也许是我们见识寡陋。从这个角度来看,袁瑞珍的《穿越生命》不仅仅是具有一种文学的高度,更具有了深远的价值意义。                                           2018年10月19日

江铭记,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副部长、小说、诗歌、散文作家,其文学作品常见诸国家及省市报刊杂志。四川散文奖获得者。出版有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