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连载《感受真美国——求职》 第二部: 商情

作者:李岘

      在美国想找一个赖以生存的工作并不难:到餐馆打工、到别人家当保姆、替别人割草除尘,只要你放得下架子、吃得了苦头,总会找到能赚钱的差事。然而,如果你要想找一份可以实现你的远大理想、可以把你苦读硕士、博士的知识学以致用的工作的话,恐怕你要首先学会摆脱掉中国人那种“学位越高越可以优先录用”的思想,学会不失时机地包装自己和推销自己,否则,你会在一次次的求职碰壁后,怀疑自己也许“狗屁不是”!

       不是夸张,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国抱过“铁饭碗”的人来说 ,要想一下子适应美国求职市场的机制,绝非一招一式的功夫就可以功成名就 。

       原因之一,在美国求职能否成功并非与求职人的学历和资历成正比。

       原因之二,美国的就业市场有它自身的运行程序和模式。“顺者存,逆者亡”的权威性,使吃惯了“大锅饭”的人对就业市场的变幻莫测,总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原因之三嘛,恐怕便是美国人崇尚“胜者为君”的理念。中国人尊崇“谦谦君子”的传统,常常造成主雇失之交臂的困境。

       在美国,有这么几个程序是求职人的必经之路:看广告、 或经朋友推荐,给中意的公司和机构写求职信,信中包括自我推荐信和个人简历(Resume)。如果得到约谈面试的通知(Imterview), 那么就一定要准备面试的“行头”,一般是男人要西装革履,女人要衣裙整洁。然后,自然是准时去面试,也许一次,也许两次,有时还要三次。可以说面试的次数越多,成功率也就越大;然而,如果第三次还没有被录用,求职者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也就越加强烈 。

       那么,是不是跟着这个程序走就会成功呢? 非也。如果美国的求职真的这么公式化,也许我就没有必要以此命题写文章了。

       事实上,如何写求职信和如何应付面试才是能否求职成功的关键。

       一封好的求职信会带给你面试的机会;反之,如果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即使你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才子,也会和雇主失之交臂。因此,写求职信并非小事一桩,不可以洋洋万言  ,而要字字珠玑地把自己的长处推荐给雇主。

       能否得到雇主的青睐,不是以你的学历和资历而定,而是由你申请的职务是否和你的工作背景有关所决定。如果你所求的职务要求大学学历,那最好不要炫耀你有硕士文凭;如果所求之职要求硕士水平,则最好不提你有博士文凭,否则,雇主会因“庙小养不了大和尚”而拒绝用你一一虽然你已经做好了屈就的准备。

       我有一位朋友,她从北京来,她的丈夫也从北京来。我见到他们夫妇俩的时候,朋友的丈夫正在读博士,所以,匆匆聊了几句便分道扬镳。后来的聚会上,我总是碰到这位朋友而看不到她的先生,所以每一次都要问其原因,而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开会。后来听说朋友的丈夫拿到博士文凭,想这下子他可以从苦海里跳出来享受一下美国式的轻松,该跟朋友小聚一下了吧?谁知,其答案仍是:开会。 再后来,我的另一个朋友告诉我这位博士生并不是在周末开会,而是 Deliver Pizza一一为一家快餐店送比萨饼!

       虽然在美国读博士、硕士和学士的人在业余时间 Deliver Pizza 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我对这个“小道消息”仍持怀疑态度一一 他毕竟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可以找一份适合他的工作嘛。

       大约又过了一年,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印证了朋友的“小道消息”并非无的放矢 。

       我倒没有碰到过他到我家送比萨饼,但是,我差一点儿让这位大博士给自己送飞机票 。那次我因临时决定回大陆一趟,故向一家由中国人办的旅行社订票。在美国,订机票是让我这个从大陆来的人最赏心悦目的一件事 :  一个电话打过去,把要启程的日期一报,对方马上告诉你价码和航班号,然后双方敲定,你寄支票,机票很快就会寄来 。当然,如果你买的是加急票,又着急拿到手的话,你再多付十美元,卖票的人就会专程把票送到你家里,交到你手中 。

       由于这一次我是急用,手头又有许多事要做,故在订票时多交了十美元,对方说在第二天会送到家里来。

       由于在电话中和经手人聊了半天,知道他也是从大陆来,所以第二天当我开车路过这家旅行社时,索性把车一停,自己进去拿票,免得让对方还要跑一趟;如果再找不到我家的门牌号,我的行程就要被耽搁……

       总而言之,我走进去,拿到我的机票的同时又拿到了对方一张名片。 什么?这不是我朋友先生的名字吗?

       我开始打量起眼前这位神情沮丧的男人。

       其实我们有过一面之交,只是那时的他精神抖擞,以为博士拿到手之后会有一片辉煌的前程。 而此刻的他,与顾客的交谈却带有一种卑躬,这种卑躬倒不是完全由他的心态表现的,而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雇主对雇员的要求,他要让顾客感到顾客是“上帝”的感觉,加上我们彼此在通话时都以英文名字自报家门,所以,居然很长时间彼此一板一眼地扮演着顾客与顾主的角色。

       由于事出突然,我脱口便说我认出他来了,结果我在无意中使沮丧的男人更加沮丧,他长叹一声说:“我不会在这里干长久的!”那真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场面,我不知道应该安慰他说:“工作不分高低 ,干啥都一样 !”还是为他抱不平“这不是大才小用了吗?”。结果我两方面都说了。

       过了几个月,当我从大陆返回美国后,告诉我“小道消息”的那个朋友又告诉我一条消息,那个博士已经不在旅行社工作了。

        找到工作了?

       没有,老板把他辞了。

       如果是他辞掉这份工作,我不会吃惊;但是他被老板辞掉,却让我感到不平。一位苦学多年的博士肯屈就一个卖廉价机票的业务员的职位,已经够委屈的啦,现在居然连这份工作也没保住,这简直是笑话!

       然而,听到朋友对他的一番介绍之后,也就对这位大博士的处境见怪不怪了。

       朋友说他不是没有学问,只是所学的专业在我们住的这个城市里很受局限,而这位老兄却有着中国人那种“落地生根”的执拗,并不接受美国人那种“哪儿有机会哪儿去”的生存准则;也不能放下博士的架子,求职信没少写,面试的机会没几次;加之,养家糊口的压力和身居底层的气质,两年下来,他既不能如希望的那样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又不愿意跟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接触,结果便是他现在这种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处境。

       前不久,在美国一家中文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我是谁 ?我到底能干什么?》的文章。此文作者可谓名声不小,几年前只身一人从北京跑到华府和欧洲游说西方各国首脑,以国际舆论帮助身系牢狱之灾的丈夫到美国来就医而一度成为新闻人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敢于单枪匹马地在异国他乡为丈夫的处境奔走呼号而最终成功的女人,当她从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的某家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却在步入美国现实生活后的求职过程中一度迷失自我 。

       她曾在第一批的求职信中,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大篇;这样的求职信自然不会有太多雇主去读 。后来她经人点拨,把求职信缩减到两页纸,于是赢得了四十多次的面试机会。

       然而,不谙美国雇主心理活动的她又屡屡在面试中失败 。在四十多次的失败过程中,她不仅失去了过去敢于面对各国首脑的勇气,而且连“自己是谁”的自信也开始动摇。

       在求职过程中,她有过好高骛远的想法,认为自己拿着哈佛大学的文凭就可以走遍天下;她也有过屈就低职,重打鼓、另开张的做法;她甚至于把中国人常用的“拉关系”的法宝都用上了—— 请到有身份的人为自己引荐。

       然而不论她怎么做,就是高低不就。后来,她在自己的挫折中悟出,由于她的求职心切,加上对美国雇主的心态不了解,她在“推销自己”时过于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业绩都一股脑地摊给雇主,她说自己什么都能干,教书 、搞研究、管理、策划,无所不能。本来她就是想得到一份简单的工作,结果适得其反,老板觉得这个人没有一样是“专”的,或者认为她的实际能力和她所认可屈就的工作不匹配,而一次次地拒绝了她。当然,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找到了工作,并且告诉读者,在找工作之前,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自己要干什么,面试的时候有的放矢。

      由此可见 ,如何向雇主推荐自己,如何在雇主面前包装自己,仅凭“硬件”不行,还需“软件”。而这种“软件”的设置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也有过求职失败的经历,我也曾一百遍,一千遍地问自己“我是谁?我能干什么?”

       那时我还没有读到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所以我曾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求职者里最为失败的一个。虽然我没有经历四十多次的面试,但是让我最接受不了的事实是 :我不是与人竞争!我曾有过十一年电视编辑和记者的经验,我并没有试图用刚刚获得的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去篡夺某个经理位置的野心,我只是想获得一个珠宝公司的普通店员的位置而已,而且是 part time一一半工!

       严格地讲,这次求职从一开始我便是被动的。一天,我和先生到一家珠宝店去换戒指一一 戒指是先生为了我们的某个纪念日送给我的一个Surprise。由于要达到惊喜的效果 ,所以我并没有随同先生去买,结果带上后小了一圈。好在美国卖东西可以换到你满意为止,因此,我们找到管事的经理说明了来意。戒指换了,我满意地带在了手上,这时女经理却突然问我做什么工作 !Housewife!我随口说了一句。其实,那时我已经拿到了行政管理学硕士文凭,并且也开始从事一些中美之间的经贸活动。但是,几年的移民和学习生活使我已经忘却曾经有过的那种不可一世的敷衍和虚荣,学会了脚踏实地地过着一种平实的生活。因此,对自己的朋友我还雄心壮志地多说两句,对外人,特别是对“老美”,我常常以Housewife自居——做一个家庭主妇没有社会压力!

      女经理信以为真,并且说我这样的气质和穿戴应该到她们店工作才对 。我以为她是讨好顾客而已,故说儿子还小,放学回来总希望家里有个人在......谁知,越说越多,她却说像我这种情况可以做 Part time 工作,这样既照顾了家里,也不浪费自己的能力。也不知她怎么就看上了我,说着就把一张申请工作的表格塞到我手中,并说如果我感兴趣,三日后可把表格填好送回来。为了不扫她的兴,我把表格放到皮包里,一口一 声“我可以考虑”地离开了这家珠宝店 。

      出了珠宝店,我对身边的先生说:笑话,就凭我,跑到这里给他们站柜台 ?

       一直没表态的先生这时搭话了:也许你应该考虑 。这家珠宝公司是美国最大一家珠宝公司,它在美国五十个州都有分店,如果你有机会在这家分店工作一段时间,这不仅仅对你学习经商有帮助,而且对自己在美国的经商背景也有好处。退一万步说,在这里工作与美国人接触的机会多,就算练习英语的表达能力,也不妨一试 。

       言之有理!三天后,我准时把申请表格填好,连同我的简历一起寄给了珠宝店 。

       由于我的简历是经验丰富的先生帮助整理的,所以言简意赅,称得上一目了然。在先生的劝说下,我把管理学硕士的一栏抹掉,并且没敢注明自己在商界还有一官半职的头衔!

       第一关顺利地过去了,我获得了第一个面试机会 。

       由于怀着有一搭、无一搭的心情,加之我是经理推荐,所以当女经理递给我一份七十七道问答题的试卷时,我并没有感到紧张,只是心里嘀咕着这家公司有些小题大作。

       第一道题:你认为你自己的能力属于普通人的50%?25%?5%?我在25%上划了个勾——我的能力能超过75%的人,足矣。女经理扫了我的答案一眼,不以为然的说:难道你的能力仅在25%的哪一类中间吗?你应该相信你自己的能力属于5%的那一类,这样会说明在一百个人中间,你超过其他九十五人。只有自信才能胜任工作!

       于是,我涂掉 25%,在5 % 的一栏里划上个勾一一看来这位女经理真的是有意聘用我,她总是在我要显示出中国人谦虚秉性的那一霎那间给我以暗示,使我在接下去的考题里总是把自己摆放到最佳位置上。

       很快,我得到了第二次面试,这次老板亲自和我面谈。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美国求职的秘诀,所以我在主管聘职的老板面前“自我膨胀”起来,居然在兴之所至的时候把自己的硕士学位也端出来了。结果,和蔼有加的老板马上严肃地问我“为什么要屈就他的属下”?……我知道事情不妙,急忙声明自己需要照顾儿子,故而只能申请半工。

       如果我推销自己到这种程度也可勉强过关,只是当经理通知我到店里去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储存和结账程序时,我竟得意忘形地把自己的那点老底都兜了出来,结果说好第二个星期我就可以上班的诺言却变成了我还要有第三次面试。

      不就是卖珠宝的店员嘛 ,有什么必要这么三番五次地面试!

       尽管自己开始心有不满,但是经过前两次面试学到了不少美国大公司在实际运作上的经验,所以只好耐着性子等待第三次的面试。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该面试的那天接到了女经理的电话,说是老板患感冒不能参加面试,何时面试再等通知 。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珠宝店再也没有与我联络,我也赌气地不打电话询问。然而,三次面试拖了近两个多月,我从无心到有心,从无所谓到祈盼最后结果,整天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我倒不是真的需要这份工作来养家糊口,但是,我需要主流社会对我个人能力加以认同!两个月间,那种一会儿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既无才又无能的心境几乎成了我和先生每天谈话的主题。最后,先生在我对自己的能力丧失殆尽的时候,指出我的错误在于我不该在屈就低职位的同时,又要炫耀自己与其不匹配的高学历和高层次的背景,因为这样会产生两种反效果:一、雇主会提出疑问一一你为什么要屈就?不论你如何解释,都会给雇主一种失败者的形象;二、对上司形成威胁。他或者她会觉得与手下人的关系不好处理,自己的地位和指挥权会受到挑战!

       得,就凭这两条,我足以让这两位掌握是否雇我的雇主裹足不前了。

       我后悔己最初没有听从先生的劝导。为了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决定放弃对这份工作的祈盼,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说也奇怪,当我不再催问我何时能得到第三次面谈的时候,那位女经理竟打来电话约我面谈。然而,那是一个多月后的事了,那时我已经从失败情绪的底谷中走了出来,正参加另一个 Inteview,所以我婉言谢绝了。

       虽然那种失败感和挫折感至今还是记忆犹新,但是有了上次的经验,我知道再求职时如何“包装”自己、“推销”自己。

        当我顺利完成到一家学院当中文教师的两次面试之后,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求职人能否被雇主相中,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想要的职务高低,而在于求职人的背景、资历和经验与其所要做的工作相匹配。只有这样,求职人才能在介绍自己时左右逢源 !

(待续)

《感受真美国》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