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海兰泡  布拉戈维申斯克归来有话说……

作者 李占恒

原本是三人行,无奈老孙与锡平没有护照,只好我一个人过江,去看看曾经属于我国的海兰泡。

海兰泡是中国名,俄国早在1858便给它改名“布拉戈维申斯克”。看地图,尽管两国元首签字划界,定下来江东那片土地属于俄罗斯,但我们的地理学家依然在地图上如是标写它的名字:

 

           布拉戈维申斯克

            (海兰泡)

 

由于星期日不通关,周一通关的人便扎了堆,拥拥挤挤像赶集,不得不用长条椅子,把队伍规弄直了,如此还有夹楔者,害得边检战士站到椅子上,临空指挥。俄国人优先,被优先的俄国人,很优雅,很傲慢,站队的中国人很眼气——客人嘛,不高兴也得接受。

气垫船吭吭唧唧10分钟,跨过流淌冰排的黑龙江——我由黑河来到海兰泡。

我是报“两日游”去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通关用了一个上午,登岸即吃午饭,吃罢午饭就参观,一辆小面包,拉着10个中国游客看景,半日,精华全部过目。“明天,女的可以上街买东西,男的可以到街上看美女。”女导游风趣地预报了明天的内容,末了实打实地说,“屁大个地方,半天搞定。”导游给了我一天半的自由。

我首先想到的是“列宁广场”是否还叫这个老名?广场上那尊列宁雕像还在不在原来那个位置?导游知道中国人对列宁有感情,她带我们到了列宁广场,我们看到了列宁雕像,“列宁”还在州政府大厦前,把手指向远方……接下来导游又领我们进了一个小公园,在那个公园的一角,还立着一尊列宁雕像,这尊雕像的特点是雕像与真人等高,皆1.64米。身在改叫了“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海兰泡,我不能不想他老人家的一个思想,海兰泡惨案是侵略行径,土地当归还中国,于是我对“列宁”说,您的后人没有照着你的思想办事呀。

想过列宁,便想穆拉维约夫,是他用武力威胁大清国那个窝囊将军奕山,在《瑷珲条件》上签了字,使中国丧失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于是被尊为这片土地的开发者,“布拉戈维申斯克之父”——我不想见他,我知道,在他们称为阿穆尔河的黑龙江畔立着他的雕像,他面朝东方——我们的黑河市,目光炯炯……我又想见他,友好了的中俄,也许会弱化这个人物,效仿莫斯科把斯大林雕像挪到远离民众视野的某处,我问导游,她摇了摇头,旅游线路上未见穆拉维约夫雕像。随后,导游引导我们去参观教堂。导游介绍:“过去这个城市有10余座教堂,苏联时期都毁掉了,苏联解体后,东正教再次确立为国教,全国各地陆续恢复、兴建了许多教堂,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教堂是不久前修建的,这座教堂的名字叫圣母报喜堂。”教堂很堂皇,但没有超出我看到的莫斯科、圣彼得堡那些著名的教堂,但教堂前立的一尊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座雕像两个人物:穆拉维约夫与大主教英诺森在一起。于是我想起一段史:

1858年5月28日穆拉维耶约夫与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行前,5月21日穆拉维约夫参加了英诺森大主教为修建圣母报喜堂举行的奠基典礼,在这个仪式上,狂妄的穆拉维约夫与狂妄的英诺森大主教,共同宣示,弃用“海兰泡”这个中国名字,启用俄罗斯名字——布拉戈维申斯克,俄语“布拉戈维申斯克”即报喜的意思。

女导游又强调:“这是普京的意图,经费全民捐助。”这说明普京与百姓愿意承继这样的理念——19世纪俄罗斯疆域开拓者奉的是“上帝的旨意”。普京的用心是良苦的,也是直露的。我无法反对,但我心生抱怨:为什么我们不在黑河(抑或瑷珲)为守土有功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立雕像?没有必要顾忌普京,因为他不顾忌我们。

晚上,由朋友的俄罗斯朋友招待我。地点在俄罗斯老菜馆。到场4个男人,1个女人,1个小朋友。第一瓶酒谈工作;第二瓶酒谈家庭;第三瓶伏特加开瓶时,桌上唯一的女人抱着儿子走了,剩下一桌男人,话题迅速转到了女人身上,已经喝到不分国际,搂脖贴脸的男人们,争相夸耀起自己的女人……这几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啊,均离婚、结婚两次以上!都有八九岁的女儿与儿子,但都不在自己的新家庭里,孩子都被母亲领走。俄罗斯女人忠诚自己的爱情,她们一旦与自己心目中的爱人结合,便不再浪漫,但是当她们发现自己的男人另有所爱,会毫不迟疑地离开背叛自己的男人,并且领走孩子,即或不再容易找到新的所爱,也不回头,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孩子身上!

俄罗斯饮酒是讲究祝酒辞的,每一个话题都要轮流发表一篇祝酒词,这对俄罗斯人来说,不是问题,程序化了,对中国人不行,中国人靠划拳,一旦需要编祝酒辞,没词儿了,忽然我看到伏特加商标纸上印着的饮酒时间表,“11时:该回家了,妻子在等您!”,我一把将这瓶伏特加抓过来,说:“就这些酒,为了等丈夫回家的你们的可爱的妻子,干!”

第二天,任尼亚带我们去50公里外的伊万诺夫卡。越野车穿过结雅河大桥,径直向东。

这个小镇是1864所建,今年是建镇150周年。小镇依旧古朴,全镇皆由木刻楞房子构成,每个房子都像童话里面公主住的小木屋。连片的小木屋,构成了美丽的童话世界,考虑返程时间紧迫,决定在这里买点特色商品,任尼亚说,这里的面包很纯粹,决没有添加剂,决不会——他做了个两指一按,“面包没了”的手语,我们接受他的建议,钻进一座小木屋,在一位“公主”手里接过来两个黑面包。

然后我们直奔第二主题——1919年日本军队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制造的屠杀平民的惨案发生地。镇史志博物馆的塔吉雅娜带我们观看日本兵作案现场——教堂前的小广场,那里立着第一个被烧死的19岁的戈尤金纪念碑;接着我们走进史志馆,看被屠杀的36人的相片,听塔吉雅娜讲屠杀的全过程。

我们顺势参观了小镇史志馆,史志馆展出了由史前到卫国战争,伊万诺夫卡的全部历史。这里没有展出“满族人对它的入侵”,也没有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看来这里是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史志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国内战争期间,日本干涉军的屠杀和卫国战争期间,本镇的牺牲与贡献:战前居民6400人,战争死亡1777人,负伤524人,有6人成为“苏联英雄”。

接着再赴室外,我们拜谒了卫国战争纪念碑,金色的战士雕像闪闪发光,战士脚下的基座簇拥着许多鲜花(冬季,当然是塑料花了,不过很鲜艳,),隔它不远还有一座纪念碑,上前一看,是日本人立的“悼念碑”,立碑者为日本抑留者协会会长斋藤六郎 时间是1995年。什么是抑留者?即苏联出兵东北打败关东军,押解来服苦役的日军战俘。看来死在这里不少,碑下也有鲜花——3个特制的小花圈。

一个小镇,三座碑,各有各的主题,反映出俄罗斯人的家国情怀、疾恶如仇、人道主义。

这一切均发生在一个远离尘嚣名叫伊万诺夫卡的小镇。

返程,还有最后一张照片——边防军人雕像要照。来的路上看到这尊雕像,就有拍照的打算,返程提出来了,然而任尼亚只当没听见,他走了另一条路,我不得不提示他,任尼亚不得不有话直说,他说他熟悉那里,边防战士雕像背后是军营,他父亲生前在那儿当过首长,因此他知道军营是不允许(外国人)照相的。我不服,我说那是路边雕像啊,他什么都不说了——昨晚那顿酒白喝了。

看来俄罗斯男人,也不那么简单。

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关没几个中国人通关,但依旧俄罗斯人先于中国人放行,这对我很有刺激——在我们那边先放行了你们;在你们这边应该先放行我们,难道对等,不适用俄罗斯?

是谈协议时我们的代表缺钙呢?还是运行当中我们的执行者缺钙?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