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小人物的大命运交响曲 浅论作家李岘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中时空线叙事和大闪回的应用

作者:梧桐

导读:《华文月刊》北美文学栏目主持冯玉)

美国休斯敦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任国平最新推出的力作《小人物的大命运交响曲——浅论作家李岘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中时空线叙事和大闪回的应用》,是一篇极具文学品味与学术深度的文学评论作品。作者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犀利的批评视角,深入解析了这篇小说中“时空线叙事”与“大闪回”两个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对形式与结构的深度挖掘,展现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作者盛赞原著作者李岘小说中“大闪采用了影视作品常用的闪回和几重故事线之间跳跃穿插的方法,竟然有条不紊地将五位小人物的大命运鲜活地、惟妙惟肖地呈现给读者;这完全体现了作者的功力,展现了她对自己的文学能力挑战的胆魄。”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描绘小人物的生命轨迹,成为奏响了这部深沉动人的小人物的大命运交响曲。这篇评论不仅是对《微时代VS青春祭》文学价值的有力肯定,更是一次充满温情与思辨的文学之旅,其文笔生动优雅,感染力十足,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小说作者李岘是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创会主席和现任主席、世界微短剧研究会会长、全美华人文教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及荣誉理事长。移居美国前,在中国黑龙江电视台任电视剧责任编辑,编辑11年,先后编辑、撰写了几十部电视剧、电视专题节目及文学作品。1987年加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分会。1992年移民美国,在美国期间担任过美国律师事务所助理、《华美时报》和《华人》月刊杂志专栏作家、NLFP影视公司总裁,先后或同时执教于美国多所大学20年,并被聘为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在此期间撰写出版了长篇小说《无处安放》《微时代VS青春祭》等专著。编导制作了12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编剧20集电视剧《律师楼的故事》。主编文集《心旅》《心语》《心叙》。参与编辑《共和国同龄人大典》《南加州三十年史话》。著有《美国加州地区华语使用状况研究》等理论专述。在中、美及港澳台地区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荣获美国十八个文学奖项。是首位荣获美国亚裔传承奖媒体和影视奖得主。

————————————————————————————————————

      没有一部艺术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和冲击是完全一样的,甚至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对每个读者的感染力也各不相同。当下的艺术家和作家很喜欢说的一句话: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大,但其所含的意义是,每一个个体的人、每一个个体的家庭,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渺小。然而一粒微不足道的时代的尘埃,在哈勃望远镜下或许能成为一个世界,展现一个时代、一段生命的遭遇,或是几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今天我要评论的作家李岘的恢弘大作《微时代VS青春祭》就是这样的大时代中的小尘埃落在小人物头上的命运交响曲。对于与这部作品背景人物同时代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就像一部时空穿越机,读者会被吸入往日的生活场景和故事之中;会倍感身临其境;而对于背景和人物不同不属于同一时代的读者,这部作品也会是一部精彩的故事。作品的故事线从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世纪大疫情,横跨半个多世纪。屈指算来,书中的大部分人物如果还活着,都已经过了耳顺或古稀之年。从时间角度看这部作品,真可谓是世纪之作。

      本文采用实用和形式批评来解构这部大作,解释和探索作者作品的价值,以拓宽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从作品的写作特点出发来分析文本,为读者创造理解和诠释的空间,更好地体会文本的美学价值。

 

一、作品故事概述:

 

《微时代VS青春祭》主要写了李沙、薛大鹏、郭燕、向红和向阳五个人物以及他们家庭的故事。当年他们同时从省城被招收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师部演出队。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返城时,他们有的参加了高考,有的返回了城市,也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如郭燕与当地人结婚,留在了边疆农场。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骤变,再次成为他们人生的分水岭,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 境遇。再后来出国留学和移民的大潮席卷而来,直到作品中的所有角色都在异国他乡打拼。命运的线索在作者手中交织,有时紧密相连,有时又突然断裂。就像一场大戏,角色们或分或合,在生命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篇章。在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人生的重重忧患,遍尝了生活的苦辣酸甜后,借助“微信”这种媒介,在异国他乡的美国重新相遇,从而使一段逝去的岁月被灵魂的微光所照亮并得以复活。再见时大家都已经年近六十,李沙是美国大学的中文教授,正在经受职场上的困境;薛大鹏是美国的生物科学家,却因间谍罪沦为阶下囚;郭燕因女儿在美国成家立业,原本是来美国照顾女儿坐月子,结果成为了没有工卡的“月嫂”;向红为了一纸绿卡结婚,又为了追求爱情离婚,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向阳为了“返城”弃夫抛子,却在坎坷的人生中学会了包容。此时的他们,已经走进了人生的晚景。整部小说正是循着这样一条条时间轨迹,描写了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们因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而演绎出来的正剧、悲剧和喜剧,同时再现了五十多年来三代人的生活情状。整部作品仿佛是一个 时光隧道”,一部小人物大命运的交响曲。

 

       二、长篇小说的结构和作者为什么采用文本结构的写法:

 

什么是实用和形式批评解构? 这部作品并不是传记或纪实,而是长篇小说。如果是前者,运用历史传记批评的方法比较合适。现代的文艺评论者最喜欢的是一种道德哲学批评法,即根据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和立场来评价文学作品。其中,实用和文本形式批评最能客观地评估和体现小说的价值以及文本的质地。本文分析不考虑任何外部影响,去审视文本的形式,能使评论者深入文本的纵深,通过检查其形式元素来判断文学的艺术价值。这种评论方法也能摒弃从社会学角度去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的弊端,使评论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色彩。

     我首先确定这部小说的大叙事是线性和非线性并行的。全书充满了主人公李沙的线性的线索和其他人物的非线性线索,几条线索共同推进故事。我们在长篇小说的开头可以读到作者对五个人物叙事的完美把握。如果五个主人公的事无巨细都呈现出来,这部作品的结构就会被打乱。篇幅也一定会成为五卷本甚至更庞大大。而作者采用大量的闪回,便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五位角色的恩爱情仇的生活轨迹。闪回手法是叙事艺术中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不增加故事长度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这样,作者将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人物的故事剥丝抽茧,捡出重要的事件来介绍。在书写主角(李沙)的生活轨迹时,作者用闪回的方法带出她的四位兵团朋友,在带出四位朋友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过去阐述到位。在闪回中,作者选择了朋友们最典型的故事片段,帮助读者了解角色的背景以及故事如何影响当前的情节。作者为追求简练的篇幅,既表现宏大的背景,又要控制故事线的长度,闪回是她的最佳的选择。

 现在来看看她在作品中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作者以李沙已经移民美国开始:伊丽莎白是李沙刚到时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理由很简单——两个名字里都有一个 “沙” 字,尽管她的 “沙” 没有草字头,但父亲给她这个名字时,是带着草字头的。 “文革” 时,为了避免与俄罗斯的 “喀秋莎” 、 “莉莎” 等修正主义的名字接近,父亲就把草字头的 “莎” 换成了大沙漠的 “沙” 。(第一章第一 节)

        就在全书的开头,作者都运用准闪回,讨论主角的名字的来历。不仅是这个开头,而且她从名字谈到丈夫的对她的昵称 “蜜糖” 又开始了一段闪回:那时李沙刚从农场考入师范学院中文系……(第一章第一节) 作者以这样的形式介绍完李沙之后,笔锋一转,又在李沙玩微信时,突然加到了兵团的演出队的郭燕 。作者在开篇引入郭燕这个角色,随之而来的就是李沙离开家乡去建设兵团的火车站的情景。就此,在闪回中,作者也将双胞胎姐妹向阳和向红,以及唯一的一名男生薛大鹏引入了故事当中。至此,作者用很小的篇幅,介绍了这批角色的身份、故事起始的节点——去建设兵团的开始。在短短的一个章节里,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人物性格描写了一番:郭燕的孩子气;双胞胎姐妹向阳和向红的机敏;薛大鹏的内向。并且,作者在这小小的一节闪回里,竟然为后来的故事发展留下了悬念,那就是郭燕的妈妈。…… 李沙觉得很面熟,但就是想不起在哪儿见过。至此,作者已经确定她的故事的叙事方法---即线性和非线性并行;大闪回和准闪回回顾过去的故事。以线性即主人公李沙一家在美国的起伏生活为主线,围绕着主线用非线性和闪回的手法来叙述其他人物的故事线。

       我们知道,大量采用非线性的闪回来叙述故事,事实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使角色故事碎片化,这对于作者是一种形式上的挑战。一方面,多条故事线容易线索混淆或错位;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重要的心理元素。如此三十万字篇幅的长篇小说,要驾驭闪回的确是一件难事。同时,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却能允许故事在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发生,展现复杂的事件结构,需要作者具有一种十分强大的把控能力。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把控这些时间结构时,能使主线故事和闪回故事做到逻辑互动,将碎片化的故事拿捏成一个互相不可或缺的整体。如果不能把控故事的创作理性,很难使两种技巧的互动如此成功。

 

三、平行异地的时空故事线的叙事以及大闪回

       作者在她的长篇小说开始部分很快就采用了平行异地的时空故事线的写法, 我们先看例子:李沙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正好是加州时间晚上九点,也就是美国东部时间凌晨十二点……  郭燕知道这一时差:“亲,我现在在纽约,住在闺女家。我闺女说你们加州跟纽约的时间不一样,我们这旮旯已经是夜里12点了。”… …

 “哇……” 不远处的婴儿床上传出婴儿的哭声。

这一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行异地的时空。在美国西岸加州的主人公李沙把段落的空间让给了美国东岸的郭燕。

       郭燕对大哭的孩子说着:“你说说这不是造孽吗?你妈还在月子里就跟你爸出去了。这不是找死嘛!数九寒天的, 跑去看什么新年花灯…… 别哭了,哭也没用……”

       接着,作者继续描写郭燕这边的活动:

“这边儿已经后半夜了,我的小外孙子在睡觉,咱们明天唠。你也早点儿睡吧, 啊!”  郭燕小声地在微信语音中留了言。

         重新坐到摇椅上的郭燕,疼爱地摸了摸亚洲人和非洲人混血的外孙儿,对着熟睡中的婴儿喃喃自语:“这老话说的好,笑话人不如人。你姥姥过去总说向红和向阳是‘二毛子’,这下可好,你现在也是个 ‘二毛子’啦!” 手机屏幕又亮了一下,郭燕忍不住还是打开来看了一下——是李沙发来的一个开心拥抱的“表情包”。郭燕的手指一动,回发了一个两只米老鼠相互拥抱的图片。

……

婴儿终于睡熟,郭燕点击了微信留言:李沙姐,我刚才忘说了,我已经把你加到“祭青春”群里了。群名儿是我起的。今年不是“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吗?我建了个群,寻思着把大家都聚在一起,老了也彼此有个照应。

       留言发出去了,半晌没看见李沙的回复,她看了一下手机,已是午夜十二点三刻。她起身试着将婴儿放到床上,可是刚一落枕,婴儿就大哭起来。

“宝宝不哭,宝宝不哭……” 郭燕赶紧把婴儿抱起来晃悠着,婴儿才再度睡着。(第二章第一节)

从作者上面的描述,我们清楚地感受到,美国东西两岸的两个人物,仿佛近在咫尺。而且,作者从宝宝的哭声,转到下一节,闪回到去建设兵团的火车上的哭声: 

  “哭什么哭!”火车上,队长高唱在众人面前对郭燕大声呵斥着。(第二章 二节)

这样的描述,不仅是场景的转移,而且是故事线的完全转移。现在我们看到作者安排的场景地域跨度之大和闪回之大胆,完全超出一般作者的表现手段。在这样大幅度的漂移之后,作者还是有条不紊地接着描述在列车上的故事场景。过渡似乎没有那么的生硬,故事也没有那么的断裂。作者继续以孩子的哭声为引子,引导列车上的故事继续往下进行:

那时,郭燕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就要彻底地改变她的生命轨迹,她当时的感受是:从小到大只见过妈妈呵斥别人,还从来没有人敢在她的面前发威……哼,你算老几!

“哇——” 郭燕的哭声压倒了整个车厢的噪音。

她还记得那一瞬间车厢里突然寂静无声,只有她的哭声单调地在空气中回荡。正当她想以什么方式停下来的时候,她看到身边的李沙和“双胞胎”向红和向阳,都跟着放声大哭起来。紧接着,整个车厢都被调动起来了——那些同乘一列火车去下连队种地的人嗓门更大,开始只有女生哭泣,后来掺杂了男生的大嗓门,车厢里的哭声此起彼落。

……(第二章第一节)

就在这短短两节中,作者大胆地运用了同时空异地用微信作为媒介进行叙事,以及用孩子的哭声承接去兵团的列车上的闪回。作者的这种书写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不仅让读者视线从两地隔空交流,转向时空错位的传统线性时间顺序进行书写,而且作者还允许自己的叙事用闪回,跳到完全不同时空点,制造出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我们现在来看看时空的变化:

空间:   旧金山 à 纽约  à 中国的火车上

时间:   当天的半夜 à 当天的半夜 à 很多年以前在列车上

在书写文学创作,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平行异地的故事线和闪回是作者慎用的写作手法,如果这样的手法用不得法,不仅会使读者混淆故事线,还会让读者不能顺利地沿着故事发展进行阅读。而且会将故事的具体细节脱节,也很可能会对小说的结尾产生挑战。不管是平行故事线或是大闪回,很多时候随着故事的深入,会产生潜在的沉浸性的理解思维的挑战。但是本小说的作者通篇都在应用这些表现手法,而且,整部小说浑然一体。

     让我们再深入地分析作者开始的两个章节运用这两个创作手法的效果。

     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作者已经通过李沙在跨年夜到美国朋友家参加宴会时的心理描写,闪回到丈夫汉斯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向她求婚的场面,借此介绍了她在美国近三十年是怎样适应美国文化的背景……紧接着第三节就闪回到作者十七岁考入兵团演出队后,知青生活的开始---去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上山下乡的情景。第三、四、五节闪回到火车上的场景。第六节又回到了主人公的美国豪华别墅。从第一章和第二章不断穿梭般的来回叙述和闪回。构成了全书创作的全部的手法和文本的特点。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这两个创作手法,完全地将小说的人物已经完美展示给了读者。而且,我们已经能理解作者书写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巧妙运用时空和闪回。因为她利用这两个手法,打破线性叙事,给人物合理地分配了小说中的有效的故事性,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立体性和故事的丰富性,不断翻新小说的新画面,让读者不断具有每个人物故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大大增加了小说故事的吸引力。同时巧妙运用时空和闪回,帮助读者了解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允许故事在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跳跃,也展现复杂的时间结构,触动读者的感情和对内容的共鸣。

 通过对全书的第一、二章的作者创作手法的分析,我们已经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因为作者的整部作品就在时空和闪回中来回跳跃。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一边沿着主人公李沙的时间线,一边用时空倒转和闪回,分别讲述了她与郭燕、薛大鹏、向红和向阳过往的纠葛和现在的境遇。

  如此可叹可歌可泣的五位小人物的大命运,作者在平行异地的时空故事线以及大闪回的叙事框架下,将这些主人公的命运和性格,以及他们人生中的故事互相呼应、互相牵动、互相穿插。这一写作方法将主人公的生活遭遇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笔者认为,作者李岘在《微时代VS青春祭》这部长篇小说中,大胆采用了影

视作品常用的闪回和几重故事线之间跳跃游走的方法,竟然有条不紊地将五位小人物的大命运鲜活地、惟妙惟肖地呈现给读者,这完全体现了作者的功力,展现了她对自己的文学能力的挑战胆魄,她的小说完美地创作出这部小人物的大命运交响曲。

           (《华文月刊》2025年第9期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