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态度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十六期命题征文——论说文“哲思”

 

                             

 

                                  史 德 亮

 

楚国有个人去郑国卖珍珠。郑人一看,说你这个盒子太漂亮了,于是就花高价把盒子买了下来,把珍珠退了回去。大家听说了这件事,都笑话这个郑人不识货,也就有了成语“买椟还珠”流传下来。

如果说内容是珠的话,那么态度就是椟。珠和椟都是明码标价的商品,可以轻易地分出贵贱。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内容和态度,却经常让人莫衷一是,分不清孰轻孰重。

曹操要远征,让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各作一篇文章来送行。

曹丕很着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文章肯定比不过弟弟曹植。

在送行那天,曹植捧出一篇锦绣文章,大声向曹操朗读。曹操听了,心花怒放,心想果然是我的好儿子。

轮到曹丕了,他一句话都没说,就在旁边哭。曹操问:“你为什么哭?”

曹丕说:“想到父亲远征,儿心里难受,哪有心情作文章?”

曹操听了,不禁恻然,对曹植也有了看法:“这小子,我要远征了,居然还有心情长篇大论。”

曹植的内容好,曹丕的态度好。在曹操这里,显然态度比内容重要。

南宋的朝堂上,韩世忠和秦桧正在高宗面前激烈辩论。韩世忠慷慨陈词,说明北伐收复失地的必要性。高宗听了,也不禁心动起来。

轮到秦桧了,他知道自己辩论不过韩世忠,就捋了捋胡须,悠悠地对韩世忠说:“你说得虽然有道理,可是在圣上面前语气过于嚣张。你这是目无君上啊。”

高宗听了,顿时对韩世忠很生气,对收复失地也反感起来。

韩世忠虽然讲的内容好,却被秦桧指出态度不好。在宋高宗赵构眼里,显然态度比内容重要。

如果就此得出态度比内容重要,当然也是不全面的。

明朝嘉靖时期,有两个名臣。一个是权臣严嵩,一个是清官海瑞。

严嵩的特点是善于揣摩嘉靖帝的心思,曲意逢迎。皇帝因此非常重视严嵩,将其提拔为内阁首辅。随着大权在握,严嵩也日渐飞扬跋扈、无恶不作起来。最终落了个抄家去职、身败名裂。

海瑞的特点是依照原则办事,我行我素。有一次大骂嘉靖帝是昏君,气得嘉靖帝把海瑞关到了监狱。后来,嘉靖帝冷静下来,意识到海瑞虽然语气不敬、但骂得句句是实,临死前专门留下遗诏把海瑞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可以看出,严嵩虽然态度好,但干的坏事太多,还是没有好下场。而海瑞虽然态度不好,但一心为国,最终获得了嘉靖帝的原谅。

嘉靖帝对待严嵩和海瑞的态度,可能就如法国总统戴高乐所说的那样吧:“基本上我只喜欢敢于反驳我的人,但是我很难与这些人相处。”

那么到底是态度重要,还是内容重要呢?归根结底,这是由人来决定的。

人既具有理性、也具有感性。人的理性可能偏向内容,而感性可能偏向态度。有的人,理性占上风。有的人,感性占上风。即使同一个人,有时是理性占上风,有时是感性占上风。这样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问题的着眼点不一样,也就有了有时态度重要、有时内容又重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