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阿甘和卡特》

作者:仝莉

 

    一看这个题目,你一定纳闷,这要说的是哪儿跟哪儿啊?别急!  听我慢慢道来。

电影《阿甘正传》(Forest Gump)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好影片,1994年这部电影荣获6项奥斯卡大奖。至今我都不知看了多少遍,它也是我们家人孩子喜爱的家庭电影,几乎每年 都要翻出来再看上一两遍,我儿子连主要台词都能背,可仍是百看不厌。这不,周六晚上又和孩子们看了一遍。同时也像往常一样,和孩子们看电影,讨论电影,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阿甘从小是一个智商较低的孩子(IQ 70),而且腿脚还有残疾,需要带矫正器,为此,从上学起,其他孩子都不看不起他,并且遭欺负。只有Jenny是唯一接纳他并在他受到欺负时,让他快跑的人。“Run, Forest, run!”是他唯一听懂的指令,也是鼓励。就像是“阿甘,加油!”一样。这个为逃避欺负而逃命的男孩,反而练就了快跑的能力,这一跑,不仅甩掉了矫正器,还跑进了高中橄榄球队,大学橄榄球队,并作为出色的球手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可是他本色简单,并没觉得有什么特殊,只是看到有那么多免费的食物很好吃,喝了太多的新饮料Pepsi,结果当总统问他“作为美国公民,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时,他煞为憨实地说“我想撒尿。”(笑喷)。毕业后,看到一纸征兵昭示就上了越南战场;同样,后来成为好友的、也是第一次在车上接纳他的黑人哥儿们鲍勃也是这样到了越南战场。鲍勃在常人眼里也是个一根筋的家伙,满脑子里只有他的Shrimp(大虾)。

    不论是在训练还是实战中,阿甘都没想过当英雄,照他的话讲,就是“Yes, sir!” “Do what your order to do!”(是,长官!,坚决执行命令!) 战斗打响了,当他接到“撤!”的命令时,想到的是Jenny 告诉他的“快跑,快跑!”他就一门心思地跑,直到跑出丛林才发现只剩下自己了。突然想到,鲍勃呢?不能丢下朋友呀,他就回去找。 途中遇到其他战友求救,他就一个个把遇到的人背出危险区,包括上尉丹。最后终于找到鲍勃了,可他身受重伤,只留下一句话 “回家捕虾!”瞧,临死都没忘了虾。

    被阿甘救出的炸断了双腿的上尉丹,本来一心想战死疆场,成为英雄,并不感激阿甘救了他的命,对身残的现实无法面对。而屁股受伤的阿甘却随遇而安,还找到了打乒乓球的乐趣。这一打,又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打到中国,打开了乒乓外交。感谢编导的睿智,将一个小人物的生平和各个重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使人们不经意间与历史邂逅,会心一笑。比如,60年代的种族隔离,马丁路德金的人权运动;肯尼迪总统遇刺;70年代的越战和反战嬉皮时代,尼克松的乒乓外交和水门事件。。。

    阿甘再一次受到总统接见,这一次是尼克松总统。阿甘不仅得到军功章,又成为乒乓名人。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儿,一拿到自己的退伍抚恤金,他就履行对朋友的诺言,跑到鲍勃的家乡,给鲍勃妈妈一些生活费,又倾其所有买了一艘捕虾船,取名“Jenny号”,开始捕虾。别人都不理解,可他只管做,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空载而归,也不放弃。一直消沉的上尉丹,为了曾经打过的赌来加入他。在一次遭遇台风的过程中,自认为不信神的丹,骑在高高的桅杆上,向苍天高声呐喊,像是向上帝挑战,又像是诉求。结果起网捞上来的竞是沉甸甸的鲜活大虾。而停在岸边的船只却遭台风损毁,全军覆没,只有Jenny号满载而归。这一次危机又造就奇迹,阿甘和丹创建鲜虾的打捞加工一体化公司,不仅实现了好友鲍勃的生平梦想,自己也成为百万富翁。

    这时阿甘的事业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可他并没有为风光的成功所困,当他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回到母亲身边,尽孝送终。他卖掉生意,捐建了教堂,医院和学校。其余的钱经人拿去投资,他自己也不在意,还以为是买了一家水果公司的股票,其实那是后来著名的Apple 苹果公司的原始股啊,回报超好,若干年后衣食无忧,当地政府为了感谢他对公益的慷慨捐献,特奖励他一份割草的工作,从此他就在自己的老家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

    说到这里,有必要讲一讲阿甘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女友Jenny。

    阿甘的母亲是一个坚强,智慧,有信仰的女人,从小就教育他相信自己,“你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上帝造人,生来平等。”妈妈总能用他能听懂的话开导他。妈妈的话成为他的经典语录——“My mom said,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 我妈妈说,愚蠢就是像蠢人那样做事。) “My mom said,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et before you open it.” (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打开之前,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 正是这位平凡母亲的言传身教,为阿甘奠定了人生的基调——简单,正直,执着。这与中国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伟大,异曲同工。

    女友Jenny 是他儿时青梅竹马的同学和玩伴儿,善良,纯真,她是第一个在校车上接纳他,又最懂得他的人。但因幼年所遭受的性虐待,使她选择了另外的人生轨迹——叛逆。辍学,酒吧歌女,反战嬉皮士,酗酒,吸毒,甚至要自杀,最后身患绝症。阿甘从未忘记过Jenny,不论是在大学,在战场,还是远在他乡。在他心中,Jenny 就像女神一样圣洁,谁要欺负她,他就挺身而出保护她。不管她怎样,他都尊重她,对她抱着纯真的感情,他的大门一直为她开着。最后这两条似乎永无交集的轨迹,终于汇于原点。Jenny 身患癌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终于在电视新闻里看到长跑三年的阿甘,并取得联系。阿甘毫不犹豫地接Jenny和他们的儿子小阿甘回家。Jenny 这个漂泊半生的女人,终于在安全的港湾——阿甘的怀抱里平静离世,叶落归根。

    忘不了那一家三口手牵手回家的背影,总让我热泪盈眶,唏嘘不止。是啊,要经过多少远行,才能找到回家的路?要经过多少浮喧,才能归于平静祥和?从此,阿甘带着小阿甘又开始了新的生命轮回。

    由此可见阿甘的性格特点——简单,执着。他一生最相信三样,一信母亲,二信Jenny, 三也是最根本的,信上帝。他只是全心全意地尽自己的本分,不问后果,不问为什么,这一点特别符合基督徒的理念——相信一切掌控在上帝手中,信天命,尽人力,谦卑敬虔的生活。行为上也符合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标准——仁义忠孝悌, 但不同之处是更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权益。比如,阿甘妈妈对他的抚育,从小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就把他揽在翼下,过于保护,而是只提供建议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如为他矫正腿,选择学校等)让孩子自己去生活历练,从没干预过他的选择。

    阿甘对Jenny 的态度也是一样。他深爱Jenny , 但从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尊重Jenny的选择,尽管他不明白。当Jenny回来时,他仍不计过往地接纳她。这不正是基督教所主张的不忘恩典,宽恕为怀吗?(Grace and forgiveness.)阿甘是个小人物,他没有任何高尚的表白,但内心却信仰坚定。还记得电影中,上尉丹对他说:“我从未谢过你曾救了我的命。”然后跳进大海,用双臂拖着半截身躯奋力划去,阿甘的旁白是:“他还是没说出谢谢这个词,但我知道,他和上帝和好了。”(“He still didn’t say ‘ Thank you’,but I know he made peace with God.” 阿甘从来没想过要得到别人的感谢,因为他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而这本分就是顺服上帝的引领。要谢就谢上帝吧!那海水,不就意味着洗礼吗?从此,丹开始了全新的生命。

    忘不了,阿甘在Jenny墓前说的话:“我不知道生命是不是像丹说得那样有宿命,还是像羽毛一样,随风而飘,随遇而安。也许都有吧!”其实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无论如何,我顺从上帝的安排,就像耶稣在钉十字架前的祈祷一样——“Father, do you will, not my will.”正是他的信仰,使他能平静从容地对待名誉,金钱和成功。这就是在恩典中,过敬虔生活的真实样板。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是电影,是艺术创作,当然高于生活。没错。但两者价值观所立足的基石是相同的。如果说阿甘是电影中的一个虚构人物,那么我们可以找一个大家熟悉的真实人物,来看看他们的生平有何异同。这是一位平常的大人物,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大家知道,吉米.卡特是39届美国总统,就任于1977至1981年间。其前任是大名鼎鼎的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福特接职。)后任是叱咤风云的里根。卡特的总统生涯似乎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圈可点的政绩。可二十年后,里根患老年痴呆,风光不再,七十八岁的卡特却站在奥斯陆的领奖台上荣获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又几年。福特去世,里根去世,尼克松也去世,美国已换成黑人总统了,卡特还健在。据说,只要不怕远,去他的家乡,乔治亚州的小城普雷斯(Plains),周日的礼拜堂里还有机会和老先生见上一面。这让人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当坚硬的牙齿掉光时,柔软的舌头还在。”

    Plains小城像她的名字一样朴素平实,但以出产花生闻名。卡特家族就是当地的花生农,卡特从小就捡花生,并在街头卖过烤花生。二战爆发后,卡特应征入伍,战后留任军官。事业刚有转机,父亲离世,于是沉甸甸的乡情又把卡特拉回老家。返乡后,卡特一贫如洗,硬是靠卖烤花生和农用机械脱贫致富,闻名乡里,还顺势担任小城一些公益事务,因成绩显著,当选议员,当选州长,任期内深得民心,便一路绿灯当了总统。总统在任期间不得经营个人生意,卡特只好将生意托人代管,可待四年卸任后,发现生意被搞砸,自己负债累累。卡特于是重操旧业,几年后扭亏为盈,这才为自己置了新家,只是依旧守着小城,守着良田和花生,这个人生轨迹与阿甘何其相似啊!

    照理说这样平常老实的一个人,怎么能当上总统呢?据说卡特的竞选很特别,当卡特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整个小城都来了精神。卡特首先必须在民主党内出线,而民主党的大本营在东北部,卡特的地盘在封闭的南方。于是整个小城都行动起来,人们自愿放下自己的工作,成群结队,顶着隆冬严寒,跑到宾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 闯进他们一生都没去过的美国文化重镇,挨家挨户地敲开门,塞上一份传单,面对挑剔的北佬,宣传者会解开冬衣,露出贴身的T-恤, 上面印着花生图案,“吉米卡特要竞选总统,我是他的邻居,来自普雷斯,请给我三分钟,为您讲讲我们身边的卡特……”

    人们看惯了演讲台上的明星做秀,看惯了百万拥趸的疾呼呐喊,未曾想到会有人千里之外送来一对一的情感交流。风雪里,家门前的片刻倾心交谈,胜过电视上的造势宣传。卡特在竞选时也宣称:“我不是律师,也不是从华盛顿来,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如果有半句假话,请不要投我的票。”

    你瞧,他的业余反而成了优势,几个月后,卡特成功了!全城人聚拢在作为临时竞选办公室的火车站台, 为租来的特快列车披红挂彩,取名“花生特快号”。这就是卡特总统的就职方式,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沿着运送花生的铁道线,一直驶向白宫……

    四年后,卡特败给里根,卸任归来,同样坐火车,终点是他曾经出发的小站。没想到刚进站,一片人声鼎沸,乡亲们倾城出动来迎接卡特——这位自己的儿子,兄长和邻居。

是的,粗粗一看,真不知道卡特的主业是农民还是政治家,按世俗的眼光看,他干哪一行都是“业余的”。当农民的时候,他常不顾自家生计,跑去为小城植树,修路,为老弱粉刷房屋,他以农民之身,身兼无数虚职,(volunteer)其中包括任本地中学的校董,医院的院董,图书馆的馆董,致力于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卡特当选总统后,又经常被指责为“业余”,“缺少政治智慧”“只靠良心决策”等等。他一改美国对外的强硬态度,促成埃及和以色列和平协议;与中国建交;将运河归还巴拿马;就驻伊朗使馆被占的人质事件,他费了一年多而无所作为,只是因为“怕死人”……在某些美国人眼里,这位来自乔治亚(Georgia) 的花生农,永远不会成为专业政客,至多只是一个软弱的老好人。对此,卡特并不恼,他只做他自己。卸任后,他一边务农,一边又“业余”地出访斡旋,执着地坚持着任期内没有实现的政治理想。他创建无党派,非官方的机构——卡特中心,作为独立的和平使者为埃塞俄比亚、利比亚、波黑等国调停,为地域民权冲突到北朝鲜、苏丹、卢旺达、尼泊尔、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斡旋,为印尼、巴拿马、墨西哥、尼日利亚、刚果、黎巴嫩、苏丹等国的大选做中立监察员;卡特和他的团队们,游走于动荡的各国,出没于是非之地,为很多国家和地区解决冲突,保护人权,促进民主,改善贫困和传染病防治,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呼吁呐喊,出谋献计,筹措周旋,直到国内民意回升,直到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直到国际舆论一致称他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前总统”……

    其实作为总统的卡特,成也好,败也罢,关系都不大,那不过是4年和8年的区别。我相信他做不做总统,都会按着他的原则去做事为人。但他作为总统存在过的事实,却意义不同寻常。它足以让人相信,在这个国度里,有一种最基本,最普世的价值认定:有一天,有一个人,不是因为专业的政治手腕和谋略被选上台,而仅仅是因为他的正直,真挚,和平,亲善而成为全民的领袖。

     87岁的卡特老人,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城教堂里曾当过多年执事(Deacon)。他摊开圣经,念了一段,便感慨地说:“其实,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提醒所有的美国同胞,不管你到哪里,去爱你身边的人,去爱你面前的人……”

    阿甘与卡特,  一个电影人物和一个真实人物;一个不平凡的小人物和一个平凡的大人物.

    这会儿, 你看出点儿门道了吗?

 

     2012-2-1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