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藏龙卧虎之地

  编译局更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人才萃集的场所。这里云集了全国俄文翻译界精英。编译局首任局长师哲(1953年1月-1957年1月)既是一位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又是俄文翻译界权威。1925年春,到河南加入国民二军,进开封陆军训练处学习。同年,被选送留学苏联,进入基辅联合军官学校工程专业学习。1927年10月,转至莫斯科军事工程学校学习。1929年,由访问苏联的周恩来安排,进入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简称格别乌)受训。1929年10月到1938年3月,奉派到西伯利亚国家安全部门工作,晋升为上校,获得了苏联名字“卡尔斯基”及苏共预备党员身份,并作为办案人员亲历苏联大清洗。在大清洗中,师哲的老上司、西伯利亚内务部部长被枪决;曾领导过师哲的科长及处长失踪;一位年轻同事仅因和师哲打了场网球而被人诬称与日本领事馆人员来往,在办公室用枪自杀;曾任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与师哲同在格别乌长期共事的王人达被捕流放。1939年,专职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政治秘书。1940年3月,以共产国际的观察员身份随在苏联治伤的周恩来及任弼时等人经新疆回中国。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师哲名为任弼时秘书,实为毛泽东的俄文翻译,负责毛泽东同斯大林的电  报来往及毛泽东接见苏联来客的翻译任务。师哲亲历了中共同苏联就皖南事变、整风运动、重庆谈判等事件来往电报的翻译工作。1948年3月,随毛泽东到西柏坡,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

  1953年夏,毛泽东突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质问,是谁将师哲安插在他身边。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随即被取消,师哲的位置由江青取代。江青由此打破延安时期的 “约法三章” ,开始介入政治。

  1953年编译局成立,师哲出任编译局首任局长,同时兼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的俄文翻译,北京俄语专修学校首任校长、外文出版社首任社长。195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编委会,师哲、费德林、尤金负责中文译俄文工作。师哲参与《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俄文版翻译工作。1952年后,苏联先后出版师哲负责译的俄文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

  据编译局俄文翻译元老赵仲元在他的“在局长师哲身边工作时经历过的几件事”中回忆,五十年代的编译局俄文翻译阵容初具规模、不可小觑。一开始重要文章由在编译局工作的苏联专家,如安东诺夫、谢德明等译出来,然后交给在《中苏友好报》报社工作的两位在哈尔滨长大并工作过的苏侨,即易国尼可夫与小基里洛夫从俄文角度加以修饰。后来,编译局的一些在延安外语学校培养出来何匡、刘水、陈山以及陆梅林等参加初译,由编译局的几位副局长,如陈昌浩、姜椿芳和中宣部的曹葆华等进行审校。最后又请李立三做了终审。再往后参加初译的有:林基洲、陆梅林、顾锦屏、周亮勋、赵仲元等人,译出初稿后,交给何匡、刘水、陈山以及陆梅林等审校。在对俄文的理解上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则请俄文水平很高的欧阳菲、林利两位给予帮助。李立三和夫人李莎长期参与了编译局俄文翻译校审工作。

  和陈昌浩同期担任编译局副局长兼第一翻译室主任的姜椿芳(1953-1966), 三十年代在上海就是专门的俄文戏剧翻译家。他翻译了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我的艺术生活》、果戈里的《赌棍》、丹青科的《往事点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等等。三十岁时出任时代出版社社长兼《时代周刊》总编期间,姜椿芳翻译了许多俄文诗歌、剧本、小说,如葛洛斯曼的《人民不死》、吉洪诺夫的《列宁格勒的故事》、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森林》、《肥缺》、高尔基的《小市民》、西蒙诺夫的《俄罗斯问题》等等,成了一位出色的文学翻译家。建国后白手起家组建上海俄文学校(简称“上俄”,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出任首任校长。

  1951年冬天,中共中央组织部调姜椿芳到北京,任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主任。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欢迎他们这些从外地调到中央工作的同志。1953年,党中央为了集中翻译马克思、列宁的经典著作,决定把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由师哲任局长,陈昌浩、姜椿芳任副局长。姜椿芳负责《斯大林全集》和《列宁全集》的定稿工作。他还经常被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点名做俄文的口头翻译。1960年,他负责把《毛泽东选集》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翻译成俄文。文化大革命期间姜椿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押在秦城监狱达七年之久。1975年获释,1978年后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等。

  1954年任编译局副局长的张仲实是著名的马列著作翻译家,编辑出版家,其译作多为精品,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二十年代张仲实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1926-1930),与张闻天、伍修权等同一个翻译班,学习理论期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教材讲义的翻译工作。三十年代在上海时期从事马列著作翻译研究工作。翻译过斯大林的大会报告、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翻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编译了长达400多页的斯大林的《论民族问题》,还翻译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哲学》条目、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当时译名为《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拉比杜斯和奥斯特维强诺夫合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讲话》等著作。1940年5月,张仲实和茅盾一起到延安,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和延安文化界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和张闻天专门来到他们居住的党中央南关招待所看望他们,并彻夜交谈。6月初,张闻天便安排他到马列学院接替陈伯达担任马列学院编译部主任。从这时起到晚年,他一直是我国马列主义著作翻译、研究工作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延安期间,张仲实领导马列著作编译部的同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翻译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其中包括《马恩丛书》10卷、《列宁选集》20卷。据何锡麟回忆,《列宁选集》的编译工作很重,只有极少数几卷有中文译本,是由在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工作的几位中国同志翻译的,其他大部分需要我们翻译。为完成任务,大家不辞辛劳,日夜苦干。张仲实亲自参加了《列宁选集》20卷中译本的校阅和审定工作。1954张仲实调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