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昔日桂春宅园

        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史》主编、建筑学院图书馆馆长贾珺,发表了一篇题为 “北京西城桂春宅园” 的文章,摘要如下:

       “晚清大臣桂春宅园的原址位于北京内城西斜街,20世纪70年代初被全部拆毁。此园顺应弯曲的地形条件,其中建筑大多随机定向,非常灵活,其布置方式明显不同于北京私家园林最常见的正朝向格局,空间形态更近于江南园林。其主体部分以平顶游廊环绕,中心设有驳岸曲折的水池;园中同时拥有很多精美的湖石和青石,假山造型丰富;此外建筑做工精细,花木繁多,是北京私家园林的杰出作品。

        贾珺通过文献考证对此园进行复原研究,并分三部分对其(1)历史沿革、(2)基本布局以及(3)造园手法进行了探讨。在历史沿革中,贾珺写道:

“北京内城西斜街上曾经修筑过一座精美的花园, 此即晚清大臣桂春的宅园。桂春字月亭, 满洲正蓝旗人, 清光绪、宣统间曾经担任内阁学士、仓场侍郎、民政部大臣等职务, 其事迹在《清史稿》中有零星记载。民国初年桂春的这座宅园归某商会会长常铸久所有, 又称常园; 后又一度归一位外国商人所有。据老住户回忆, 解放前此宅还曾经用作山东会馆, 后改为小学校, 1949 年后属于中央编译局宿舍, 1970年左右被完全拆毁。

        此园所在的西斜街36 号旧址上已经新建了一座编译局大楼, 原有遗迹全无。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的佟裕哲教授、故宫博物院的茹竞华先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王其明先生分别于20 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对此园做过调查, 佟先生还绘制了平面图并留下一幅双亭的照片[1]; 北京市规划管理局于1954 年左右也留存了此园的测绘草图和部分黑白照片; 更可贵的是瑞典学者喜仁龙( Osvald Siren) 的著作《中国园林》( Gardens of China) 中也提到过北京的一座花园, 明确说明其建造者为“桂中堂”( Kuei Chung- T’ang) , 并附有极其珍贵的8 幅照片( 数量超过此书中提及的其他许多著名的南北私家花园, 其重视的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座“桂中堂” 的花园正是目前已经消失了的桂春宅园。”

        瑞典学者喜仁龙( Osvald Siren) 在他的著作《中国园林》( Gardens of China) 中记述了桂春宅园的历史(贾珺自译):

        “在旧都( 指北京) 中有几个花园营造或重建于19世纪末或更晚的时间, 随后落入外国人之手, 但它们依然完全保持着同样性质的传统印记。当然, 它们的尺度很有限, 但非常引人入胜。最好的一个例子是这座20 世纪 (指19 世纪) 末属于常敬伟(Chang Ching- Wei,音译) 的花园, 20 世纪20 年代为一个意大利商人所得。花园最初的经营不知是什么时候, 但据推测现在这极为丰富多彩的设计出自一个曾经为慈禧太后监修颐和园重建工程的人物之手。他的名字叫桂中堂, 而且据说他曾经为自己挪用了一批为皇家别苑所准备的园林用石和其他材料 。 ”

   据贾珺分析喜仁龙( Osvald Siren)的记载中称桂春为“桂中堂”, 应该是以讹传讹的称谓, 实际上桂春仅官至民政大臣, 而中堂是大学士才有的敬称。文中称这位“桂中堂” 曾经监修颐和园并挪用石料, 也只是传闻而已。其中提到的 “常敬伟” 可能是常铸久的字号, 花园归属常家应该是1912 年民国建立之后而不是文中所称的19 世纪末。

   贾珺另一个考证是根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东边道奎训, 住西斜街。此人此房本不足记, 以奎任东边道发财, 竭数年之精力, 造此房, 花园最美, 将告成而此公殁矣, 哀哉!”

   崇彝是蒙族,清末曾任户部文选司郎中,世居北京,闻见较切。本书以笔记体裁记述了清朝道光、咸丰以来北京的掌故旧闻,内容涉及园林宅第、寺庙古迹、市井风俗、节令游览、人物轶事、里巷琐闻各个方面。此书过去从未刊印过,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已故史学家邓之诚所藏手稿之抄本点校整理出版,1982年第一次和读者见面。贾珺推断:“或许《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称的西斜街奎训宅园在奎训死后即归桂春所有,二者本是同一花园。其间具体的传承情况尚待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