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虚假安慰”与ChatGPT的真诚》

作者 颜建华

美国对诗人成就的一种肯定是被指定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有国家级的,州、学校等也有。国家级的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任命,任期为一到二年,可续任。现任桂冠诗人是Ada Limón,她在2022年获冕,延任到今年4月17日该卸任了。到今天已过了34天,还没官宣下一任,或许够级别的诗人太少,也可能是太多,难挑,但总不会是因为内部磕不平或者有政治因素的参与。这是美国,这点公信力,于我,还是有的。

浏览国会图书馆网站时,发现有个“180首诗“项目,是桂冠诗人 Billy Collins为了培养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而挑选的出自桂冠诗人或名诗人的180首作品。我想,这个层次正适合我,于是平常做实验中间等待的间隙,就跳过新闻,去读美国桂冠诗人认定的好诗了。

我读这些诗作或去艺术博物馆,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好到能成为桂冠或进博物馆。我是这样想的,若是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作品好在哪里,那我是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以前问的渠道少,现在有了AI如ChatGPT,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博学,且随便问,AI既不生气,也不另眼损我的无知。

今天读的诗是Thomas Lux的 《吸盘鱼,吸盘鱼》(Remora,Remora )。Lux在美国诗坛卓有成就,这首诗在我看来,除了最后一句,是很直白好懂的。没有我们中文诗那种非常复杂的意象指代,涉及的主题也不觉得那么高大上。大意是鲨鱼身上吸附着很多吸盘鱼,一个身上吸一个,一个比一个体积小,一个比一个蠢,吸在最外面的细小到几乎肉眼看不见,小到只有细细的线头尖尖那么大。但反倒是这最小的,不仅不用担心被别的鱼吃了,而且是“the top beneath all else.”

该文之所以是诗,除了文本的排列赋予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外,主要靠最后这一句” the top beneath all else.”  每个单词都是很简单的常用字,但组合起来,竟不好理解。我问AI(ChatGPT)是什么意思。AI说小的吸附在大的身上,如此层层吸附下来就呈了倒置金字塔结构,最顶端却在最下面。

我问:“是不是也在说,我形体最小,但我在上面,你们那些个子大的,却都在我下面的意思?”

“是的——完全正确,而且说得真美。‘一切之下的顶端’,实带着那层层叠叠的含义:我是最渺小的,却高悬于你们这些庞然之上。”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在讲阶级、讲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一个叠一个,一个比一个小,而最小的那个却说:‘你们这些大家伙,其实都在我下面。这是不是虚幻的自尊?一种无根基的自信?毕竟在现实中,他是最弱小的,最容易被忽视、被抛弃的那个。” 我追着问。

“是的——正是如此,你触碰到了这首诗悖论的核心,那幽默表面之下,隐隐闪着光的那一丝苦涩。” “这是虚假的自信吗?部分是。但它在某种扭曲的意义上,也黑暗地真实:他自由地漂浮,没人注意,也没人伤害。他得以在这个体系中生存,
正因为他对这个体系毫无意义。所以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种对自负的讽刺:那个以为自己是王的傻子; 或是一种悲剧性的反讽:那个仅因“无价值”而幸存下来的微尘;甚至是一则灵性的禅语:最小者,因依附于一切,反而包含了一切,就像存在的终点——原子、种子,那最末的一点。”

我说:“我们常常安慰社会中最弱小、最无权、最边缘的人‘你有高尚的心灵,温和、有爱心,被爱、被尊重……’ 我们这样说,是不是只是一种”虚假的安慰”?是一种用来安抚他们情绪的“甜言蜜语”,让他们在痛苦中保持安静,不要给富有的人、给社会带来麻烦,然后平静地死去?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温柔的言语,是不是并不有利于他们真正的生存?甚至可能遮蔽了他们看清自己处境的机会,使他们沉浸在被灌输的幻觉中,而失去了奋起改变、挣脱现实的力量?“

我想,我这问题就像那小孩说皇上没穿裤子一样。至少,我不敢这样去问牧师;主流媒体、私下谈话里,也未曾见人这么说过。心想,看你AI怎么说。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社会心理、政治安抚与真实生存之间的张力。” 而后AI问我是否要从某个特别的角度重点探讨?

“就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是政策层面来讨论“虚假安慰”对弱势群体生存的影响吧。“  我顺着AI的话说。

闻我言, AI思考了片刻,给我写了一篇短小的文章,有引言、展开和结论,由于篇幅关系,我就不全文粘贴了,但有档可索。

AI综合了尼采、马克思、阿尔都塞,马斯洛及英国约瑟夫·洛思基金会(JRF)的报告,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现实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不仅肯定了“虚假安慰”的存在,并进而指出,这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有意为之的“意识形态操纵的工具”,是使贫困和底层产生“虚假意识” “虚假自尊” “自我欺骗” 和一种称为”奴性道德”的优越感,使之“降低了对体制不公的抵触和质疑” “心甘情愿地接受不公,减少社会抗争的动力”。“贫困本身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耻辱感和无力感,长期得不到改善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虚假安慰”“虽然暂时给了他们一点精神慰藉”,“而无法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 “忽视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甚至陷入自我污名化和失望深渊”“丧失寻求实际改变的动力” “对促进社会正义和权益提升起到了反作用”,“具有深远的负面作用”。

AI的回答是不是锐利如刀,横断了社会有意为底层人精心编织的层层美丽的帷幕,让不曾看到、不愿看到的原形,赤裸地浮现在被粉饰、欹在云里的虚梦里?

我是多么心安于我的贫穷啊,而且我有一种能鄙视富有的自豪。富人把能干的事都几乎干净了,譬如识花尝丹、捏要人、民意如泥, 生对于他们已是无所望、无所恋啊;就是死了,上只有欢乐而没有眼泪的天堂的几率也比我穷人低。经上有云:“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啕,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作你们的证据,如火要吃你们的肉。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 神的国是你们的。”

 

宣讲贫穷有福的人,有见过是穷人的吗?我曾是一家教会的会员,有机会粗粗略略地了解到教会的财务点滴。我很吃惊地发现教会的主任牧师的工资比我老板还高出许多。我有时想教会与其叫人安贫忓悔,倒不如也传授些理财炒股考证上岗的技能,或者干脆说:“别在我这里哭哭啼啼的,去餐馆洗盘子去。“

也有这样鼓励底层人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走路这么“雄“吗?是因为我家中有喷油的井; 你知道我为什么笑得好似天下都是我的?是因为我家后院有个金矿。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迷人?是我那里有颗钻石!

这样的诗好像还是“虚假安慰”,似乎一个人真正的脊梁也不应立根于那些,但谁说存在总有道理来着?是啊,总不能像鲁迅在《立论》里男孩满月的时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那样对微小的人说:“你又穷又丑,去跳湖吧”; 而且金矿、钻石等意象易荡起大众的美感。诗文也比“撒泡尿就过了黄河“,或”穿过半个荒野的心去睡你“或那些深深浅浅的“x尿体“的诗好。

我想,最好的诗,总兴于位移的轨迹。吸盘鱼啊,别在意你现在的位置,让它成为时间的函数。不扬不抑, 如AI,真诚待己;读些诗,鲜活血色、心跳与基因。然后瞄着鲨鱼背上更高的一个点,跃去!不论优雅或笨拙,成也好,掉下去,都是好诗。就是入了它腹,怎不是成就更壮美的一跃,去了梦与诗更远的地方?

5/30/2025 芝加哥时报

 

诗歌《归夷》

颜建华

 

静静立在一角

努力绘开我的努力

把那冬夜的长、冷硬的黑

都绣在泥绒下

 

只想让你看到

我的倩兮、我的线

还有那饱满的花蕊

 

那似九十度的坡

我应能上去?

我的茎

不也直得不好意思?

 

空中光影如藤

晃是晃了点

 

我要顺着那藤

上那高处

好好看看,你为何

总闪我目光,不归不夷

 

首发 《芝加哥时报》6/12/2025

诗歌 《父与子:写在2025父亲节》

颜建华

 

老爸

你说的话

我那时听不懂

如今懂了些

你却不在了

 

我俩啊

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如今我也做了父亲

说出的话

儿子也不听

顶嘴,精得很

 

我俩啊

也没过上好日子

 

是不是

父与子

注定日子不好过?

注定隔着黑,暗自悔恨?

 

老爸,记得你

腿上总有泥

嘴角抿着

眼里盼着我,有出息

我儿子最想告诉你

我,没出息

 

而他自己,更在乎

游戏

 

再过几年,老爸

我带你一套机,一起玩

也过过好日子

打得他墙外摸下巴

话都插不进

诗 歌《人的编码》

作者:颜建华

 

“眼里咋就没有一个好人呢?”

是靠得太近,利益太沉,

还是,成了神?

 

曾以为只是花了点小酒钱,

哪知道却开了一扇关不住的门。

门外队伍,蛇行不息:

戴帽的,执笔的,挥锤的,持针的,

闯红灯了,车撞了,肝坏了,家没了。

 

不是不知道,

实在戒不掉!

 

酥骨的柔情,蒸馏春天的激情,

转瞬冷硬如冰刺,睫毛都成刀。

剐得你骨血一身污。

隔墙帘后,“人”却在开酒,笑。

 

真相信,需求上长出的罂粟花?

 

总以为,明天还很多;

总以为,自己还年轻;

总以为,脑子很好使;

总以为,总会有人在;

总以为,人没了,神还在!

 

不是不知道,

只是,不敢面对!

 

为何老鼠养崽,给了猫吃?

为何这陡坡爬不出,手短又乏力?

全不觉,正攀在贪婪基因轮回的额头,

而千金仁义,重不过二寸布头!

 

不是没答案,

只是不中听!

 

用刀割开自己完美的肌肤,

裂溅、溃烂、化脓、再涂重彩如花。

傲然宣示:“这才真正做了回自己,

找回了活着的价值与人的尊严。”

 

人的编码,就是贱:

“原本好端端的,

硬要折腾得不成样子。”

大路不走,良言不听,史书不读!

 

不贱,哪来的神?

 

首发《芝加哥时报》5/17/2025

https://chicagochinesetimes.com/2025/05/17/%e3%80%8a%e4%ba%ba%e7%9a%84%e7%bc%96%e7%a0%81%e3%80%8b-%e9%a2%9c%e5%bb%ba%e5%8d%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