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莱茵河纪行》

作者:姚守懿

 

        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滨城市圣地亚哥(San Diego)的我们,虽有着辽阔而美丽的太平洋景色,终年享受着温暖阳光的抚摸。可是当春天来到时,仍向往着走得远一点去看看那辽阔的世界。今年五月,我的女儿给我和老伴安排了一次到欧洲的旅行。不是去观光伦敦、巴黎、罗马那些繁华的名城,而是选择了乘游船顺着莱茵河观光德国的一些中世纪名城,然后转入多瑙河到奥地利的维也纳,作历时半个月的旅行,去寻觅一下欧洲的历史古迹,古老而灿烂的中世纪文化。

        五月十一日,我们搭机从洛杉矶起飞,往华盛顿到达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当天就登上了“探险号”游船(Rr. Explorer) ,它是一艘中等的游船,能载二百名游客,设备相当好。两人一间十分舒适的房间能远眺岸上的景色,游客中绝大多数是美国的老年夫妻,由四名不同国籍(荷兰、奥地利、瑞士、匈牙利)的导游负责陪同。我组的导游名叫瑞奈(Rene) ,一个很帅的奥地利小伙子。

        莱茵河(The Rhive River)是欧洲一条著名的大河,它发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流往的重要城市有拜色尔、斯特拉斯堡、波恩、科伦,流长890英里,在荷兰的海港鹿特丹入海,有一部分成为德法两国的边界。莱茵河在德国的一部分被称为是莱茵河谷地(The Rhine Valley) ,风景优美,誉为“充满了传奇色彩、罗曼蒂克的河流”。两岸有许多建筑别致,体现欧洲中世纪文化古迹的古堡城楼,还有天然的奇山怪石和许多传奇的民间神话故事。

        对德国来说,莱茵河是国内一条十分重要的河流,自古以来它是水上交通、贸易的主动脉。河的两岸有不少著名的工商业城市,都是依靠河运而发展起来的。莱茵河的支流通过运河又与曼恩河(Rr. Maine)与多瑙河(The Danube River)相通,流往奥地利的艺术名城维也纳、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几个世纪以来,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两岸还是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的故乡和生活创作的地方,如德国大诗人歌德、音乐家贝多芬、舒曼、曼特松及奥地利作曲大师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等,他们的艺术形象和作品照亮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坛。       

        (一)辉煌的中世纪大教堂

      在旅途中,我们所到之处,最突出的印象是见到和参观了不少风格各异的中世纪教堂和古城堡。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欧洲宗教的典范和战争的频繁,这些建筑物中不少曾经历了无数次战争。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幸存地保存下来的,有的经过了炮火的洗礼,战后由政府案原型重新复修的,他们都是欧洲特别是德国灿烂文化、艺术的象征,是国家珍贵的文化古迹。

     在莱茵河下游第一个大城市科伦(Cologne) ,我们参观了一座造型优美哥德式的天主教大教堂。教堂两个高耸云霄的尖顶构成了科伦市内最突出的空中轮廓线,远在船上就可看到,据统计,要上到尖顶,从平地起要跨509级台阶。自中世纪以来,来到这个教堂朝圣者仅次于意大利的罗马大教堂,它的地位居全世界的第五位。公元1248年就开始修造,一直到1880年尚未完全竣工,当然,由于战争,中间曾经停止施工。

     大教堂中最贵重的展出品是存放着三位圣人的金制棺材(小型)。据说古时候有三位圣人自罗马步行到此朝拜婴儿时期的耶稣基督,然后长眠于此。从此引起了天主教信徒对三位圣人的朝拜,教堂内另一个最贵重的展出场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纵树木制成的巨型十字架,每年元月六日,教堂开放,来自欧洲各国及本地的天主教徒及游客,来此朝圣的人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天,大家能看到在玻璃柜内的金棺材中有三位头包白布的圣人长眠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的飞机几乎炸平了科伦市,百分之九十的建筑遭催毁,唯独这座教堂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几乎未受到破坏,至今仍屹立在莱茵河畔。

       另一座令人瞩目的天主教堂是圣•司第芬斯大教堂(St·Stephen’s Cathedral) 。它位于德国东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派索市(Passau) ,该市是两条莱茵河支流与多瑙河汇合的地方,是八世纪时天主教建立的第一个领地,也是德国通向奥地利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派索市内有许多著名古典建筑和城堡、豪华的大旅馆和精致的玻璃器皿博物馆吸引着不少游客。但是,最著名、最令人瞩目的是那座高大的绿色八角形圆顶的圣·司第芬大教堂,它建于第八世纪,十七世纪又重建,综合了意大利建筑的豪华与德国庄严朴素的风格于一体。在船上,我们就遥见两大一小三个绿色的教堂圆顶,进入室内是一片金碧辉煌,让眼前觉得突然一亮,原来四壁和屋顶镶着极为细致金色的花纹、图案和雕像,配以大大小小的大理石圆柱。

      圣母和耶稣的雕像于正中,祭台前的台阶两旁摆满了鲜花,这种豪华建筑体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它象征着人间。据导游告诉我们,这种建筑表达的思想是,要求人们在世时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抬头可以看到未来,一个美丽绚烂幸福的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堂内我们欣赏了一次最优美的管风琴音乐演奏。这架风琴有17,770根音管,是全世界最大的,当这些音管齐鸣,奏出了音量大、清晰、富有共鸣的赞美诗,历时达一个小时,真是一次极为难得的音乐享受,使人终身难忘。

     在教堂背后有一座由三个铜铸,造型优美的天使合抱而成的喷水池,它象征着派索是三条河流的汇合。

        据市历史记载,音乐家莫扎特在1726年当他六岁时曾在这里作首次演出,初露其艺术才华。本地主教被这位小音乐家的天才所感动,赐给他一个达克特(Ducat 价值两美元)作为奖励。希特勒童年时代也曾随其父在此住过,在此谋生。

        (二)海得堡(Heidelberg)的大学和古堡旧址

         船行第四天,我们上岸搭大巴士行程十英里到达德国东南部大城海得堡。海得堡是一个古老的大学城,并且有世界闻名的、被誉为浪漫蒂克的海得堡古堡旧址(The Heidelberg Castle)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海得堡曾被称为德国的大学之家,是一个古老的大学城,城里典雅而幽静,狭小的街道和不高的楼房,人口以学生为主。有名的海得堡大学始创于1386年,被誉为是德国科学的摇篮,几世纪以来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有八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这里上过学。近一个世纪来的大学院,不少是由美国名人资助的,其中包括亨利福特(Henry Ford)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停办,1946年复校,现在在郊新建有不少校产,属大学的科研机构、实验室 医院,是世界科研中心之一。它吸引着世界各地青年人和学者到海得堡大学来工作和学习。

       那天,我们没有机会参观大学,在当地一家餐馆吃了一顿丰盛的德国大菜后就在市区漫步。在一条狭小的街道上参观了一所学生监狱,这是一所历史旧址,当我们敲开锁着的大门走进去, 里面是不大的二层楼房,楼梯两旁和楼上一间间的小房间的墙上(即囚禁学生的牢房)贴着许许多多学生的黑影头像,有正面也有出于被禁闭的学生之手。据导游告诉我们,这里被关的均是当地的学生,他们因为打架、酗酒和违规行为触犯了校规,由校长批准关到这里禁闭几天 仅省悔过后再回校,但是不算刑事犯,我看到不少头像旁签着名,我很好奇地想找一下有无中国名字,果然不失我望,有一个角处见到"胡翠华"这个中文名字,旁边还写着"台湾"和1909年。

      这是一所专供参观的历史旧址,这类学生监狱已被废除。

        另一个吸引游客的是海得堡古堡旧址,它是一座建于13世纪,豪华的王宫废墟,坐落在半山腰上,能俯瞰尼克河,饱览全城,风景十分幽美。这座皇宫建于13世纪,14世纪以来成为普法尔茨选帝的宫殿。在家族争夺遗产的战争中,皇宫遭到损坏,1764年,闪电又击中钟楼,一部分建筑被焚毁,成为断墙残壁。古堡的主人佛里德里希五世,曾经将皇宫进行缮修,他与英国籍爱妻刚十九岁的伊丽莎白曾在此举行婚礼,他们在古堡度过了十七年的幸福生活,后来 终于因为宗教战争,国王流亡荷兰,36岁就死于国外,而皇后伊丽莎白又在此活了三十多年。这座古堡象征着德国王室兴衰的历程,19世纪初,大部分古堡已遭到破坏,但是断墙残壁以及其幽静美丽的自然环境,以及历代帝王兴衰的故事,曾经吸引了世界许多名人雅士来此逗留,引起无限遐思、幻想并进行创作构思。例如,德国诗人歌德、美国诗人亨利、朗法洛(Henry Longfellow) 、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都以古堡为题,写出了美丽的浪漫蒂克色彩的作品。

      当我们走进古堡,踏进半圆形的门框,就见到一座有四层楼高,用暗红色砂石砖修建的四层楼高,雄伟的建筑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古堡的正面,使人感到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楼的背面和两侧有不少断墙残壁,上面爬满了青藤杂草,进入楼内俯首下望,另见尼克河依然长流,能饱览全城,风景十分幽美。古堡当年的繁华已成为过往的云烟,但是那浪漫气息不减,无怪世界各地的名人雅士还想到此逗留,寻觅一下古堡昔日的风采,引起无限创作构思呢!

     古堡室内,昔日的家具摆饰已不多,只有历代帝王的肖像、用过的器具,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帝王所过的豪华生活。原来的皇宫大厅,目前已成为市政府的宴会厅和会议室。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得堡是极少数几个城市幸免于战争炮火的。海得堡的一些建筑、文化古迹都保持着原有的特色。

        (三)今日的纽伦堡(Nuremberg)

         5月20日清晨,船在纽伦堡靠岸,一位德国女导游马吉脱小姐上船,她用流利的英语,辅以图表、幻灯给我们做了"纽伦堡与二次世界大战"的专题报告,然后领我们上岸参观。

      纽伦堡是德国巴伐利亚,仅次于慕尼黑的第二大城,水路交通发达,工商业也兴旺。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它的知名度急遽上升,那是因为1935年希特勒上台后,纽伦堡曾是纳粹党的总部所在,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它又是盟国审判重要战犯的军事法庭所在地,当地一些年老的居民还记得1945年1月2日英国的525架飞机对城市的一次大轰炸,炸弹像雨点似地落下,一夜间,摧毁了纳粹党的总部,纽伦堡几乎夷为平地的情景。我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观纽伦堡,以此重温六十年前我经历过的二次世界大战。

      我们坐上大巴士,驰过纽伦堡的主要街道,边行边看,只见城市已建设得非常好,整齐划一,看来气派很大,一些重要的建筑完全按战前的模样修复,甚至残存的砖瓦都用作复修的材料,见不到丝毫战争的痕迹。

     当车子驰过规模很大的当年希特勒检阅纳粹队伍的检阅台时,我的脑际立即浮现了1961年好莱坞拍摄的名片《在纽伦堡的审判》(Judgement at Nuremberg)(该片由名演员斯宾赛.脱莱茜(Spenser Tracy)主演,获奥斯卡奖)中的一些镜头。希特勒站在检阅台上,伸出右臂,一排排全副武装的士兵扶着枪,以卐字旗为前导,正步走过检阅台。哒哒的脚步声、口号声震耳,真是威势凌人,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如今,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被摧毁、遗忘,检阅台依然存在,但已空无一人,这个场地已成为当地人民节日集合玩乐的场所。

     车子又将我们开到原来盟国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前停下,我们下车后只见前面是一大片整齐、棕色砖石的楼房,左边是监狱,右边是审判法庭,两楼的中间有一条空中的通道把楼连接起来,正像我们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看到的名为"叹息桥"的场景差不多。这样的结构可以将犯人从监狱直接带到法庭,楼的后面是刑场和火化场地。希特勒统治期间,这一大片建筑是用以关押所谓政治犯和犹太人的,现今已原封不动地修复和保存下去,是二次大战的历史见证。目前这些建筑市政府的司法机构,我们访问那天,正在开庭审判,但不能参观,十分遗憾,我们只好在楼前合影留念。

     中午,在纽伦堡市内一家饭店吃了一顿地道的德国大菜、大块的猪排、两条香喷喷的红肠,还有酸洋白菜加上一大杯啤酒,旅行社在每桌上安排了一位当地的大学生与我们共餐,边吃边聊,使我们了解了不少德国的实况。学生们也因此得到了锻炼说英语的机会,彼此都有收获。与我们同桌的一位女大学生,是本届毕业生,据说并不容易,经济萧条正笼罩着德国。

     参观了纽伦堡,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六十余年前的二次世界大战的种种回忆萦绕在脑际,战火被扑灭,战犯受审判,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灭亡,一切都成为历史遗迹。德国的众多城市重建,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刚开始的2001年,恐怖分子在美国制造了911事件又在世界各地挑起了新的流血事件,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国家正在倡议制止,消灭恐怖主义,防止新的核战争的发生,这一场艰苦的斗争何时能结束?

     与纽伦堡市有关的一些世界著名的创造发明有枪枝制造、乐器中的弹簧管(黑管)、挂表、地球仪(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前,这里已有生产)。        

        (四)德国的美酒

     大家都知道法国的葡萄酒享有世界美誉,这次到了德国才知道德国也是盛产优质的葡萄美酒的国家之一。莱茵河两岸的莱因谷地(The Rhine Valley)是德国盛产葡萄酒的地区,你要是驱车旅行,一串串熟了的葡萄像明珠一样挂在架上,身背篓子的采摘工人还在争分夺秒地在雨雪来到之前收摘熟了的葡萄。由于气候、土壤对葡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巴伐利亚也以盛产葡萄酒闻名于世,法兰柯尼亚(Franconia)又是德国葡萄酒著名产地。那天,我们在这里参观了一家酿酒厂,品尝了美味的红白葡萄酒,厂里的美酒公主(Wine Princess)介绍并带领我们参观了厂里的地窖,讲述了许多酿酒的有趣故事。

     除了葡萄酒之外,啤酒是德国人喜爱的传统饮料。有一天傍晚,我们下船步行到岸边的一个所谓"啤酒花园"(Beer Garden) ,目的想去看看花园,谁料那里却是一家酒吧,但是周围的环境非常优美。窗台上,屋前檐两旁种植着鲜花,使人感到处在花园之中。我们要了一杯啤酒,边品尝、边聊天,又遇到四个美国留学生在此聚会。德国人爱好啤酒闻名于世,它深入民间生活,秋天、收割之时,酿酒地区的人民都要开盛大的庆生会、产销会,成为民间主要活动之一。那时全程要张灯结彩,各家各户都要聚集起来,人们穿上民族盛装,围着粟树唱歌、跳舞,举杯痛饮庆丰收,有一天在船上的文娱活动节目中,就有四个德国民间歌手,以手风琴加演唱表现了六个德人爱好啤酒喝的酩酊大醉的滑稽节目。

     东西德国统一时对啤酒生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使德国恢复了以人口计算啤酒消费量达最高的国家,每年每人消费量达254品脱,超过了英国和美国。

     这次旅行,在德国到过十来个城镇,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坐船看花,没有深入的了解和采访,但总的印象是好的。战后的德国建设发展得很快,在大小城市里没有见到战争的痕迹,德国人的精神文明也是值得称颂的,我们所到的大街小巷,不论是飞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都是整齐清洁、秩序井然,德国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也相当高,所接触的德国人都能说英语,积极待人、有礼貌,各家各户的门前窗台上都摆了鲜花。街道大部分是用砖石一块块砌起来的,都打扫得非常干净,不见垃圾、香烟头和口香糖纸屑。德意志民族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这是它给我的印象;但是看来德国的经济并不太景气,商业市场相当冷清,商品伙食品的价格比美国高。

     在“探险号“上,我和老伴是唯一的中国籍旅客,却并不感到孤寂,相反地我们交了不少美国朋友,他们都愿意和我们交谈,邀请与他们同桌进餐。其中不少美国朋友都到过中国,有的年轻时在二次大战中参战到中国,在青岛、上海、福州住过,有的旅游到过北京、西安、昆明、香港,总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很感兴趣。我和老伴也都乐意向他们介绍,这次旅行也不知不觉地做了一次中美文化的交流工作,是一次颇为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