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浅谈知识》

               

                               作者:郝晋

    我们常常听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还听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同样是“知识”,一会儿是力量,一会儿又是反动。看来我们对于什么是“知识”尚未完全弄清。

    首先让我们先抛开科学、技术和技能类的知识。因为这一类知识是客观的,人们对此类知识有共识。此外的其它“知识”,则很有讲究。

    已经几十年了,我们不断地听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一片痴心地呼吁:“增加教育经费”。因为教育经费的增加,意味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学生知识增加了,国家就有希望了。乍一听很有道理,事实上却不见得。增加了经费,确实可能增加了知识,但我们必须清楚这增加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是真知与真理还是伪知与谬误?

    例如,学生在学校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花了大量纳税人经费, 研究了“资本论”这样的“知识”。过后,学生不仅没有得到才干,相反被“资本论”这样的知识害惨而不自知。因为类似“资本论”这样的作品,它本质上并非一部经济学著作。它事实上是在借经济而论政治。更重要的是其核心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成立。该作品过度夸大了体力劳动价值,却有意地把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勇气、智慧和远见卓识(本是一种无形而高级的劳动)视为无物乃至贬低为“剥削”。并声称资本家(企业家)剥夺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样的“知识”,成为了其后全球红色风暴之基础理论动力。

    历史知识,本来应该是原原本本学习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尽量还原历史原貌。以史为诫也好,修心养性也罢,皆有益处。然而有一种历史,故意加添佐料,甚至颠倒黑白,无中生有,要为某种目的“服务”。这样的“知识”比无知更加不堪。基于这样的“知识”,人就失却了是非,颠倒了伦常。

    偶尔翻看前几年的小学课本,其中有许多的“知识”还在继续往小学生脑袋里灌输。有一课说:童第周在国外极力和外国人相争,为国争“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的小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呢?

    1.他们学到了:“外国人(西方人)看不起中国人”这样的知识。引起的结果之一是莫须有的自卑感;结果之二是对外国人(西方人)的莫名仇视;结果之三是无端乖戾的争强好斗。

    2.他们学到了童第周说的:“没有天才,天才是努力造就的”。而事实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有“天才”,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天才略加努力达到的目标,常人搭上性命可能都无法实现。天才努力就是冠军,常人毕生难以企及。天才和努力犹如“质”与“量”那样不可彼此替代,“量”无法取代“质”。

    3.他们还学到了原来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争胜、争光!

    在如此这般的小学课本的熏陶下,掌握了课本“知识”的那些毕业生到了社会上会是一种怎样的光景?

    是故,如若增加了教育经费,学生学到了如此这般的“知识”,反倒不如凭良心做人的白丁。这样的“知识”越多,反而越麻烦。

    因此当我们自认为有“知识”的时候,首先需要恭恭敬敬、谦谦虚虚地反躬自省:我们的知识是真知灼见? 还是不如没有的“伪知识”?我们眼下正在学习的知识,是真理与智慧,还是愚昧,乃至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