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初吻》4

作者:胡亚楠

 

纽约时间:2009年9月8日                                        倒计时:3459天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总体来讲并不坏,但感觉上疲惫不堪。

      美国的高中生活就这么平平常常的开始了,以前只是看电视或看电影会偶尔了解一下,现在则轮到了自己亲身体验。

      忙活了一早上的选课,最终选定本学期的五门科目是——U.S History-A、Physical Wellness、English11-A、Marketing1-A和U.S Government。也就是说,我要每天上这五节课直到这个学期结束。这对我来说太特别了,更特别的是美国高中的时间表!每堂课的时间是一小时零十一分钟,从早上七点四十五分第一节课开始到下午两点三十八分最后一堂课结束。课与课中间的间隔时间都很紧张,最长的八分钟,最短的才五分钟。午休时间也限制在了四十分钟以内,但事实上对于我来说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专用的设了密码的小铁柜,称之为locker。学生可以把无关课堂的东西放进去,只带上课需要用的东西找指定的教室就OK了。所以每到下课的时候,走廊里都是一片混乱忙碌的景象。

      我挺好奇箱子上的密码锁,因为第一次看见这么新鲜的东西。密码有三个数字,每个数字的范围应该都小于五十。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向右转,当红色箭头对准第一个数字时停止,然后向左转一圈之后使箭头对准第二个数字,最后在反方向用力一拧!听起来挺复杂,但用习惯之后也就很简单了。

      上第一节课之前我们去礼堂听了校长讲话。校长讲的什么我基本上没听懂,只听见在教室内不允许使用手机、I-pod等电子联络或娱乐工具,如果想打电话,请到学校外面打。

      手握着学校地图,在人流中找到了教室。其实这里的学校人数和家里学校的相比根本没有多少,况且是走班制,所以一个班的人数一般控制在三十人左右,最多也只有四十多人,还是体育课。

      今天各科老师只就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做了充分的说明和讲解,除此之外就是讲了一些笑话。头三堂课我还感觉可以,总体思路比较清晰,待到下午的两节课,我简直没死过去!老师语速超快,再加之我反应能力下降,老师说的什么也没听懂,脑袋都快听炸了!我真不敢相信U.S Government的老师是在说话,只见他的嘴唇微微张开,嘴角在飞速的变化,句子就像机关枪一样从里面扫射出来,一射就是三百六十度的一片。

 

纽约时间:2009年9月13日                                       倒计时:3454天

 

      转眼之间已有一周没记日记了,这第一周真可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现在是这里的周日二十二点整,过了今夜这八个小时,又将迎来新的一周。

      目前来看,第一周整体感觉不错,心理生理都没出现任何异常现象,对于学校和家庭的时间与生活已基本达到适应,面临最大问题还要说是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的问题无非是三个——口语、听力和阅读。没有了汉语的环境,英语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毕竟自己周围没有什么对等的比较,而随便抓过来个孩子,英语水平都要比我高,所以我只感觉到时间越长自己越听不懂、越不会说英语了,尤其是这两天,感觉特别明显。

      昨天与“妈妈”去Kalamazoo买东西,在路上不知谈到了什么,我想都没想就冒出了一句“对!就是……”,当时我说完了,自己都没憋住乐。我知道这是到了一定阶段的现象。数来数去,我来美国已有二十一天了,这二十一天每天都绷着神经去想英语、说英语,难免会有些疲劳,而母语的力量则在这时体现。有的时候就感觉两种语言好像是在打仗,英语是攻城的,汉语则是守城的,每天英语都疯狂的攻城,汉语也不做什么反击,只是防御,而时间一长,抓住一次疲劳时刻,汉语总能来一两次突袭得手。

      我们Allegan High School的交换生有来自德国的、巴西的、西班牙的、日本的、越南的,还有香港地区的,我对于他们,语言方面的确弱了一些。香港的那个男生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所以在这里语言方面基本没有障碍;巴西的男生平时虽然说话带着一股葡萄牙语味儿,但听力很好;德国的男生和西班牙的女生就更不用说了,英语很大一部分都相近于德语和西班牙语,所以他们在语言方面也没什么负担。唯有我和日本越南的两个小同学,不仅文化思想方面差异大,语言方面差异更大!所以第一周对我来说过得真的挺辛苦。

      到了美国的课堂上,我就发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文盲,如果没有电子词典,真想不到在历史、英语和政治课上会抓狂到什么程度!不过美国高中生真的很轻松,我上了一周课,历史和英语仅留了一次作业,剩下三次作业都是政治课留的,其它的就什么也没有了。而作业也相当简单——一张A4纸,多则十几个问题,少则五六个问题。但往往就这么一张简简单单的sheet,我就要从晚上七八点一直弄到十一二点,其中用电子词典查单词的时间就能占整个时间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基本每一句话里的重点词我都不认识,这就更别侥幸它们认识我了。在国内学的单词在这里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幼儿园水平。U.S Government类似于国内的政治课,里面的单词都是些法律条文或历史文件上的专用词汇,更变态的是英语课上讲英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文章中的有些单词是属于“古文”形式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即使让老师讲解,有的时候也不能清楚地领悟其真正含义。

      这五科的老师我都交流过了,自己在语言方面存在着很大障碍,需要一段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提高。当然,老师们都很热情也很负责。这周五历史课有个小测验,卷子发下来一看,我连题是什么意思都没看懂!老师知道我的困难,让我照着题片当阅读题做的。政治课的小测验也答的烂七八糟,二十个问题才答上了十一个,不过老师还是鼓励我,让我别在乎头几次考试。自己想一想,也是那么一回事儿。

      我从家带来的托福词汇书在这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可能是美国中小学生必会词汇吧。没多少字数的阅读,我就能拣出来两大篇子生词——真是服我自己了!不过,如果能把单词关过去,阅读不是问题,听力不是问题,口语更不是问题!到那时候作业多说需要半个小时来完成吧,可能其中的十五分钟还是因为理解上的差异耽误的。

      现在每天下午三点四十分,我都会出现在学校的足球场上,参加学校JV(Junior Varsity)足球队的训练。

      在美国的学校里,如果想参加学校的体育队伍,必须要提交一份医生开出的健康证明,好在我“妈妈”的单位楼下就是当地的医院。

      这个地方说是医院,但根本不够规模,说是诊所又有点抬举它,总之这里加起来也没有一百五十平米的小一层住宅别墅里(原来属于别人家的私人住宅别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一位秘书,一位医生,其余的也就没有什么工作人员了。其实这也不足为奇,Allegan镇上一共才四千人,就一所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连个像样规模的超市和商店都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这样一个“医院”,的的确确是合情合理的事儿。难怪英语里“去看病”总习惯说“go to doctor”呢!

        虽然地方小了点,可别小看了这个医生,我在那里和一个老太太一同等了十几分钟,他才在别处匆匆忙忙赶回来。我一次体检的费用就达到了五十美元,可五十美元里只包括量身高、测体重、量血压、检查牙齿及耳部、用听诊器听前胸后背、检查脊柱等,里面没有一项是需要化验和花时间等结果的。时间最长的一项检查也只用了五分钟,医生让我把裤子全脱了,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全脱了?!其实在洛杉矶时,Ted的小哥就给我们讲过,说体检变态的要脱裤子,但那时只是那么一说,没想到今天轮上自己了!我有些犹豫,中国人吗,没那么开放,而偏偏又是这种脱裤子的事儿。在国内上男厕所时,一个个都倾着身子遮着掩着,更何况在这儿呢!我再三询问,确定之后才犹豫地脱下了裤子进行检查。看着他戴上了手术用的手套,我这心里顿时有点发慌,嗓子眼有点发紧——在学校参加个体育活动还有必要检查这个吗?这个和能否参加体育活动有关系吗?高一第一学期研究《史记》的时候,司马迁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这个……最后看来是我想多了。

      除了眼睛之外,身上其它的零部件都非常完美,这就算成功的通过了体检。

      第二天我就参加了对三河中学(听起来像是日本名)的足球比赛,只不过我是属于观众队伍。

      比赛分为两场,第一场是JV的比赛,也就是相对级别低一点队伍的比赛,最终我们学校以5比0轻取对手。第二场是Varsity的比赛,varsity是校队,代表学校的最高水平。我寄宿家庭的兄弟就在这个队里当前锋,他是那里最小的一个,不论年龄还是体型。比赛相当激烈,再加上正规比赛场的四排大照明灯在黄昏开启,那种现场的气氛就更浓了!两边看台上大部分是队员的家长,看到自己儿子带球冲锋或疾速抢断时都不停地呐喊叫好。比赛从下午五点多进行,一直到晚上九点多。

      本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应该去Varsity,但第二天的训练还是让我去了JV,和我同来的还有巴西的交换生Lucas和越南的交换生An。新人是不可能一下子进Varsity的,不过到JV也没什么,主要是参加个体育队伍能系统的锻炼一下身体,还能很快的熟悉队友,认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在这个队伍里,我和巴西小朋友的实力也在两天的训练中明显地显现出来。

      在美国,孩子大学之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而是想方设法的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饮食关系,美国学龄前儿童肥胖率近两年又有所增长,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都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到首要位置。

      放学后,群男群女纷纷上自己的训练场地参加体育训练。学校的体育活动多以球类为主,如橄榄球、棒球、篮球、足球、排球、网球、高尔夫球等,也有如游泳、跑步、摔跤、健身等项目,但所有的体育项目并不是同时进行,每个体育项目都和季节还有性别区分有明确的赛季时间。如果在学校听到一个朋友说他自己最近很忙,那不是因为找工作就是因为体育队伍训练,很少是因为学习。

      在美国,学校的体育队伍也并不是单一的训练,整个赛季是以校于校之间的比赛为主线,而且所有的比赛从头到尾的所有程序都十分正规。每天的地方报纸上会有专门一版刊登各学校各类队伍的比赛日程及赛后结果,每一名市民都可以通过报纸了解最新的比赛时讯,甚至可以查到比赛队伍所有队员的姓名。

      虽然美国中学生参加这么多体育活动,虽然美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田径冠军,但我觉得这里的中学生跑步速度都不怎么快。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我们跑四百米和八百米,我就用平日撵狗(注意!不要把“撵狗”看颠倒)的速度跑都能落第二名将近二十米的距离。这周跑了一个两英里(3200米),八圈跑下来,自我觉得慢得不得了,然而他们都十分惊讶为什么我能将两英里一口气跑下来,而且跑这么快!结果没两天,我就在体育课上出了名。

        在国内的时候,有一部分人觉得那些美术、音乐和体育课都没什么用,起码在他们眼中这些课对高考没什么帮助。美国没有高考,所以一些学生觉得上学对他们没什么用。刚开学的头两天我也这么认为,为什么这么说呢?以美国历史课为例,老师上课根本讲不了什么东西。课前老师在黑板上出一两道问题,我们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老师在上课的一开始会让同学回答这一两个问题,之后便开始扯淡。其实这个扯淡也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因为是老师带头扯,所以要让学生们的话题尽量围绕着本日要讲的内容去猜测、去畅想,必要的时候把话锋收回来。这个技术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知道国内的老师也具备这两下,只是平日里不用罢了,六七十人的大课堂如果扯起来,一个人的声音就显得格外渺小了。而在这里,一个班顶多也不过三十几人,所以很多活动都很好开展。老师领着我们侃来侃去,最后在幻灯机上写出一两条知识点——完毕。

      现在才明白,虽然老师课上是没讲什么,但没讲的部分并不是就这么学完了,是要自己回家看的!有些交换生刚来美国的时候容易被老师的课堂游戏所迷惑,这群人中也包括我。别看课上没讲什么,考试考了一大堆。在这里,老师的任务是将学生“领进门”,而“修行”只能靠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了。

      说到学习就要说说这五节课,其中美国政治课我最不喜欢!老师从上课就开始不停的讲,一直讲到下课。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交换生一定要学这门课呢?!让我了解美国文化?给我灌输资本主义思想?那些长难词我能记住多少?法律定义有几个我能从根本理解?几乎每个交换生都恨死这门学科了!美国人学习起来还好,毕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的政府还能相对贴近他们的生活,而对我——一个在美国总共也没住上一个月的中国人,什么是美国政府啊?买个东西还收我非美国公民的税,等到有好处的时候还没我非美国公民什么事儿,这些就是现在我对美国政府的认识。

      虽然这一周的课上的比较辛苦,但课堂上也不乏搞笑的事儿出现,比如说历史老师问我中国有没有freedom(自由),再比如有的老师问我中国有没有红绿灯等等。我听着都头疼,心里面又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好像嘲笑他们,但想想,这是不是说明中国的发展还不为世界认知呢?可能安逸下成长的人都很自我,生长生活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他们处于一个最高的生活水平,但在我看来有很多人的眼界都很狭窄。

      美国人有美国人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极为自由,极为随意,他们不愿去尝试任何外来的方式,或是说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能被任何新的事物所改变。这也难怪,世界顶尖的国家的居民,当然有一个世界顶尖的生活方式,而顶尖就意味着最好,最好就意味着不可改变。但在我看来,美国人是很难适应其它环境的,同时美国人也是很自私的,他们每天工作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先从个人利益出发,或是从私人集团利益来考虑。不过不论怎样,法制在美国还是到处都能体现的。拿交通为例,我住的这个地方红绿灯屈指可数,大多数的路口没有红绿灯。如果是这种情况换在国内,每天出现交通事故就像家常便饭一样,而在这儿很少听说在路口因抢道而发生交通事故。难道是中国的马路杀手多吗?我觉得不是!在美国满十六岁就可以驾驶机动车辆,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美国的马路杀手更多一点,毕竟十六岁还是未成年人,无论从驾驶技术还是突发事故的反应能力上说都不如成年人,但美国法律就这么规定了。虽然说美国的生活方式比较特殊,市中心距离居住区比较远,户与户之间的间隔距离比较大,中远距离行程在平日生活中较为频繁,但安全应该是第一位的!如果交通事故率较高,多数发生交通事故的还是十六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那美国的法律绝对不会允许十六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而之所以美国到现在还允许十六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驾驶机动车,就说明美国交通的大环境是相当安全的。路口主次道标志牌分明,如果是次道行驶的机动车辆必须在路口停下,观察主道是否有机动车辆行驶,待到视野里主道上没有行驶的机动车辆后方可通行。即使司机在远处观察到主道上没有行驶的机动车辆,美国人也还是按照要求在路口处停下,伸头张望,确认主道上的确没有行驶的机动车辆后方继续通行。

      转回来说说学校里的同学。

      学校里的学生基本都不符合我国中学生守则的要求,反倒与国内认为的社会不良青年的形象极为相近。但这是在美国,环境不一样,思想观点也就截然不同。

      就我观察,学校里的女生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使用眼影和睫毛膏,其中那一个不加修饰的,估计还是因为早上起来晚了没时间弄。所以在学校不论是白人黑人,不论天资如何,女生看起来眼睛都很大。其实美国人的眼睛天生就大,不分男女,而且好像没有单眼皮的。

      除了眼部修饰,面部也必须进行粉刷。这点我很佩服,美国女生的个人化妆技术很是一流,化妆之后的效果比较自然,我至今还没发现有像一些中国女生抹的一动直掉渣的情况,或是抹的脸和脖子出现明显分界线的情况。

      头发就不用说了,金发、褐发、黄发……他们天生头发就好多颜色,有的男生女生还把头发弄成爆炸式或是染成像鸡尾酒那样五颜六色的。发型更是数不胜数——女生普遍是长发,很少有像中国女生那样的短发;男生则以短发或是平头为主。这方面我相当欣赏!比起国内规定的刘海儿过长、鬓角儿过长,比起有些国内学校要求女生全部剪成短发相比,美国学校真的很人性化。男生的头发要利索,短是应该的,女生,长发会增强女性的特征与魅力,为什么要强迫剪短呢?有人说这是规定,但这种规定是不符合人性的!中国人如今喜欢动不动就拿规定压人,但规定不是法律,有的时候往往成为权势于人的手段与借口。在我看来,人权与人性在这方面的体现也显示了美国法律的完善。

      此外,手指甲和脚趾甲也必须色彩斑斓,而且必须外露。美国人喜欢穿拖鞋,这点我很不理解,不过结合绚烂的脚趾甲还是可以让我稍微适应一些。戒指、耳环、鼻环、唇环、舌环、脐环应有尽有,项链、手链、脚链、腰链、手镯、臂镯不胜枚举,而且男生佩戴这些也不在少数。

      在学校,同学们的着装是各种各样的——男生上身常见的是运动衫,下身常见的是大短裤,也有个别穿着那种大裤裆的牛仔裤。总的来讲,男生穿衣以宽大为主,女生则已紧短为优。有很多时候会看见很多人喜欢穿那种破破烂烂的乞丐裤,有些乞丐裤是本来就那么设计的,而有些乞丐裤则完全是主人自己将好生生的一条牛仔裤剪成了大布片。真是顶尖国家,服饰上没什么可以追求的了,便开始追求褴褛乞丐的原始风格。另外,朋克造型、卡通造型、主流造型、非主流造型也不乏少数。我倒是发现了一个让我非常费解的现象——有些美国男生喜欢将内裤露出来一些,这个“一些”也不太好讲,有些是只露一个边儿,而有些干脆是露出整个臀部,真让人疯狂!我想外裤就那么提上一半走路应该挺难受,没准这还是新型的美国文化呢。

      穿鞋的方面男生比较单一,主要是运动鞋和拖鞋。女生相对比较丰富,大部分穿拖鞋,还有穿帆布鞋、运动鞋、高跟鞋、棉靴等。

      以上这些要换在国内学校,估计能吓坏几个老师校长什么的。

      其实写这些的时候我总会潜意识的想到那种校园青春小说,可能在人物造型上,真实情况和书中描写的有些相近吧。虽然我从来没看过这种小说,但我觉得多少在人物造型上可以参考参考。

      国内有些学校规定个人形象标准有一方面原因是防止学生早恋,但在美国“早恋”却没有一点概念!有的男生一下巴胡子,看起来都能当爷爷,可实际上才十五;有的女生看起来像四五十的大妈,可实际上才十六七。美国人长的根本没有年龄概念,就更别提早恋了,反正一个个看起来都不像学生。可能是人种的差别?没准他们看我也是一样的,一样看不出我的年龄。

      说说比较有意思的事儿吧,昨天我们一家参加了交换生机构组织的第一次联欢活动。联欢派对在昨天下午两点多开始,到场的是Kalamazoo附近三个地区三个学校的所有交换生和交换生所在的寄宿家庭的家长,场面可谓是异常热烈!

      交换生的人数大概在五十到六十之间,加上寄宿家庭的成员,将尽十五米的大长排桌子坐了四排。每个家庭都准备了食品,我们家的食品是我准备的——一个炒鸡蛋、一个香辣肉丝和一个宫保鸡丁。听起来不错,但要是了解我的人看到这里肯定说我在吹牛!不瞒您说,本人在家从来不做菜,历史上也没有多少史料证明我会做菜,不过以本人天生的聪慧和后天多年来品尝天下美食(我姥姥做的菜)的经验,在烹饪料理这方面还是有一番自己独到的见解。昨天并不是第一次露手,第一次要追溯到……一次Ben晚上有一场足球比赛,放学后就我俩坐班车回的家,“妈妈”嘱咐我给Ben弄点吃的,我便给他炒了一盘鸡蛋。同时那一次也是我在寄宿家庭第一次吃到热菜。如果照这么说,昨天这一次可算是二下厨房了。

      十一点正式开工,把前一天买的葱、香菜、爆炒酱、酱油,还有家里原有的鸡蛋、牛肉、鸡肉、青椒、胡萝卜等准备齐整——开始动刀!光是切菜我就切了能有一个多小时,虽然看着刀不眼晕,但一下手就看出来根本没功夫——胡萝卜切的薄厚不一,鸡肉切的大小不齐……脑袋里尽力去回忆姥姥在家做菜时的动作和顺序,结果宫保鸡丁还是没炒明白,炒得和咸菜差不多。当初我们亲爱的玥同学指点让我猛到酱油,如今真看出我这位朋友不是吃素的了!另外两个菜炒的还不错,怕再咸了,所以在放盐的时候相当小心,以至于最后没什么咸味。

      自助餐——一长排桌子的食物,就这样,我做的菜也被摆到了其中。虽然食物的品种丰富,类型齐全,但对我来说没见过的和吃着恶心的食物居多,见过的又多数因为巨甜而难以下咽,最后肚子里最多的不是食物而是饮料。

      派对上,我看到了越南的那个女生Lynn,看样子她更黑了,同时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在洛杉矶时认识的越南女生。在这种场面下,各自国家见到各自国家的,无论原来是否认识都显得格外亲切。

       就餐结束后交换生开始自我介绍。咱们中国人有底气,在这种场合下大方而响亮地说出自己国家的名字,自己的名字及寄宿家庭的名字,比起那些嗡嗡的或是朦胧的声音,咱也撑得住国家的形象。虽然都是交换生,但很多国家的交换生坐在一起的时候,潜意识里多少都有那么一种让自己或是自己所代表的国家能鹤立鸡群的想法。

      这里巴西的交换生占好大一部分,其次是韩国、越南和泰国的也各有一小撮儿,我千寻万寻才听见两个大陆同胞的声音。这让我莫名的有一种孤独感,自己随着其它国家的朋友在一起总觉得不太舒服。Ted因为是大急流市以北,所以不属于我们这片区域。没见到他也没什么遗憾的,谁知道这家伙现在有没有把我忘了。

      接下来的这个活动部分让我们全体崩溃!地区总负责人给我们每人发了几张单子,第一张是这十个月里我们交换生的活动列表。我简单一看,一共十个活动,每月一次,有郊游、有野餐、有派对。第二张单子是交换生守则,第三张单子是交换生组织对我们交换生到来的欢迎信。地区总代表站在前面,让我们每个人看着她,然后开始了她滔滔不绝的讲话。

      不许开车、不许吸烟、不许饮酒、不许与家人频繁联系、不许使用手机、不许长时间上网、不许参加任何无寄宿家庭成员的活动……其实这些我们都听过无数遍了,有些因听力不好而听不懂的朋友占了便宜,正好抓紧时间练练听力。最崩溃的还要数在座的各位寄宿家庭的家长。可能他们认为我们一个个十六七岁了,还要向规矩小孩子一样在这里规范要求,简直没有这个必要!当说到有关性的方面时,地区总代表说了很多,其中包括禁止交换生参加任何有关性的活动。但因为之前说过,一项活动只要有寄宿家庭成员参与,交换生就可以参加,所以有一位寄宿家庭的妈妈就提出了问题——如果自己家举行类似于sexual activities,交换生可以参加吗?如果这种话题拿到国内,在这种正式的场合谈论,肯定场面异常尴尬!但当时的气氛却是相当轻松,只见地区老大想了想,然后坚定地说:“No!”当然,我们是来学习美国文化的,但并不等于有些文化学到了就可以在美国大陆上实践,更何况是有关于种族进化的问题。好在我是中国人,可以把这个当成一种幽默,不过肯定有一部分交换生因为文化的关系认为这种规定侵犯了人性和个人的某种权利。

      我们在这张印满了守则的单子上签了字,便开始四处寻觅自己的同胞。

      另外两个来自中国的交换生,其中一个女生是三河中学的,穿一身黑色连衣裙和一双金色的舞会高跟鞋,打扮的挺洋气。她是长沙人,叫姜宁恒,一开口就是一股湖南味儿。多亏咱在武汉那四个月有个湖南浏阳的哥们儿,要不冷不丁一听湖南味儿的普通话还真有点不习惯。这个时候,当汉语在彼此口中流动,在彼此耳中穿梭,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虽然是第一次相见,虽然彼此都不了解,但这种亲切感却怎么也挥之不去。终于又可以劲爽的使用母语沟通了,而且此时还不用考虑时间和费用。此时正好有为黑人父亲拿着相机在到处抓拍,看到我俩聊得正欢,正巧又是稀有品种,还是一男一女,就给我们拍了下来。

      另外一个中国男生我们没有找到,但听姜宁恒说他们地区还有一个成都的男生,但来的路上出了车祸,所幸人没什么大碍。我们俩又聊了聊所在学校和寄宿家庭的情况,最后相互鼓励了一番。这让我心情舒畅了许多,估计在今后的日记中还会出现她的身影。

      当晚我们一家去了Allegan的一个fair。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说fair,我根本没明白fair是个什么,后来用手机一查,竟然是农博会!

      这个农博会一共持续一周时间,里面有各种小吃、各种游乐项目和表演。在他们眼里这算是一个相当具备规模的农博会了,但我只觉得停车场的面积不小。我告诉“妈妈”,我们那里的农博会规模能有这个五到六倍大,她却来了一句“I can’t believe it!”,当时我就果断地下了一个结论——这帮美国人真没见过世面!

      人好多,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的校园外感受到拥挤。来这里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很多面孔都在学校里见过,也有几个同学在我已经看不清的视线外高呼我的名字,不过他们的名字我几乎一个都叫不上来。

      他们所谓的各种小吃也不过是那些东西——汉堡、热狗、pizza、薯条之类的。Ben要了钱之后就和同学跑了,我们则买了点吃的找了个地方休息。

      这里的一切我仿佛在哪里见过……对!《死神来了》最后一部,《惊声尖笑》全集的场景也有不少出现!虽然《惊声尖笑》这个系列电影比较巨搞,但里面的美国高中大学的校园生活和场景还的确非常真实。

      晚上往回走的时候居然堵了车,而且还堵了将近一个小时,真是罕见!

      以上这些就是本周的大致状况。日记估计快要改名字叫“周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