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好莱坞,你还能走多远》


作者:李岘

 

题记:

 

                现在,美国衡量意识形态的对错,似乎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一个美好的愿景蒙上了太多的党派之争,就会产生矫枉过正的负面影响。不知是巧合还是事出有因,现在许多影视剧里不管剧情是否需要,都像百分比一般地搭配人种肤色。相比之下,黑白主角的搭配就淹没了亚裔配角的存在感,不但没有弱化因肤色带来的歧视,反而强化了肤色高于艺术的非正常现象。

 

            对于许多人来说,好莱坞是一座精神殿堂,是全世界几代人为之仰慕的地方。我就是这些崇拜者之一。然而,在好莱坞身边住了将近三十年,突然发现它与我最初的邂逅渐行越远。

            八十年代初,我刚刚从学校分配到电视台做电视剧文学编辑,几乎每年都有机会去长春电影制片厂观摩外国电影。所谓的外国电影,几乎清一色地都是好莱坞的经典影片。观摩电影不仅是当时在国内做影视工作者的特权,也是一种学习进修的方式。尽管当时观看的都是原版英文片,配音只有一男一女做现场翻译,但是在囫囵吞枣的理解中,我们照样能感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国际地位和它不可撼动的权威性,所以我们从来不去追究这部电影是华纳拍摄还是迪士尼影业公司,统一称之为“好莱坞”电影。当中国全面对外开放、任何电影院都可以看到翻译成中文的好莱坞大片时,我在失去“特权”之时,也没有失去对“好莱坞”这三个字的痴迷。

             二十九年前,我就是带着这种崇拜的心情来到美国,并且到美国的第一年就参观了好莱坞影城。可以说,我至今都对好莱坞的制作水平叹为观止,但是对有些故事不敢恭维。特别是近两年制作的一些影片,让我连内容都看不懂了。例如,欧洲十八世纪或十九世纪的宫廷剧,常常会在皇宫王室里出现几位非洲裔的王子公孙,并且宫廷里的爱情故事是白人贵族小姐爱上了黑人贵族公子。故事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我在观看故事的同时,思想跳进跳出,总想去考察一下欧洲历史,了解一下这种情形是编剧的有意为之?还是我的孤陋寡闻?当然,到今天我也没有花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一部欧洲“大典”,只是最后彻底地从影片中跳了出来。

            昨天晚上看了2021年推出的电影“Cinderella”,我再次瞠目结舌。这部中文名字叫《灰姑娘》的童话,与格林童话集中的《白雪公主》《睡美人》等著名的童话故事传遍全世界,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不论是儿童读物还是好莱坞多年前拍摄的电影,Cinderella都是一个白人女孩被白人后妈虐待,又受同父异母的白人两姐妹的欺负,而后又被一位白人王子爱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情人成为眷属……这是每一个儿童都可以看懂的故事,就像三个小老鼠变成了三匹马带着Cinderella去皇宫参加舞会一样,充满着童真和人类美好的愿望。然而,新拍摄的“Cinderella”,虽然重复着同一个故事,同一只水晶鞋,同样的人物关系,但是女主已成为非裔或西裔,并且童话中的王子爱上了平民女孩的主题被添加上只有成年人才能懂得的“妇女解放、妇女独立”的严肃话题,并硬生生地加上了灰姑娘想参加宫廷舞会,是要实现自己服装设计的理想而非其他,而且在王子向她求婚时,她想到的仍然是推销她的服装而非获得爱情的喜悦。不仅如此,故事结尾处还不忘加一段女主决定嫁给男主,是因为王子把王权转交给了妹妹,以一介平民才获得了Cinderella的芳心……

           不难看出,这部新编的“Cinderella”试图摆脱由迪斯尼制作的原版内容与风格,以现代歌舞的表现形式,添加了男女平等和追求人生志向的当代思想元素。

           这,无可非议。

           但是,既然要这样改头换面,何不另取一个名字?管它是Cindy或者是Isabella,白姑娘还是黑姑娘,编剧和导演怎么编都成,干嘛非要在古今中外人尽皆知的故事里大做文章?如果生于十八世纪、死于十九世纪的原作者格林两兄弟泉下有知,他们是否会大叫尊重原作者的意图?至少我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只好大着胆子振臂一呼:请你们给好莱坞一份自重,也给观众留下一份尊重。不行吗?

            我知道自己在2021年这样一个敏感时期,提出这样一个不合时机的话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淤积于心已经很久,我只能说“爱之深,痛之切”。

      

                                         

 

  美国《华人》月刊杂志2021年11月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