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岘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 连载1

第一章 亲

一个汉字“亲”,就把沾亲带故的人都笼络到了微信圈儿;两个英文字母“VS”,就明确了网络时代的字义——对比、对抗或较量。

伊丽莎白VS李沙

1

伊丽莎白是李沙刚到美国时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理由很简单——两个名字里都有一个“莎”字,尽管她的“沙”没有草字头,但是父亲给她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带着草字头的。“文革”时,为了避免与俄罗斯的“喀秋莎”、“莉莎”等修正主义的名字接近,父亲就把草字头的“莎”换成了大沙漠的“沙”。

换名字的时候李沙上小学一年级,已经从父亲那里学会写“莎”字。可是开学的第二天,父亲让她把“莎”字的草字头去掉,她问父亲:去掉了还是我的名字吗?父亲说:是一样的。她很快就发现父亲说的有道理,去掉三个笔画,写起来容易,叫起来一样!

这种心安理得持续了很多年,直到她在大学阅读了戏剧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剧本和欧洲众多的名著时,才觉得草字头的“莎”彰显着欧洲文化的高雅和文明,故事中的王孙贵族有许多人都叫“伊丽莎白”。

她已记不得是自己向丈夫汉斯流露过这种想法,还是汉斯在给她英文名字的时候刻意保留了“莎”字,总之,从汉斯把刻着“伊丽莎白”四个汉字的订婚戒指戴在她食指上的那一天起,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李沙改为伊丽莎白.李,到了美国又冠以夫姓伊丽莎白·李·施耐德。在先生的社交圈里她是施耐德太太;在自己的职场上是施耐德教授;与朋友聚会是伊丽莎白;只有在自己回国的时候,家人才叫她“李沙”。

有时她也会问自己“怎么就糊里糊涂地丢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可是在美国居住了二十多年后,她对名字的敏感性越来越差,或者说是越来越不在乎。

刚结婚时汉斯叫她“Honey”,她知道这是美国夫妻或恋人彼此称为“蜜糖”,表示亲近的称谓,可是她就是不能接受。这种甜腻腻的称呼让她想起易卜生话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那时李沙刚从农场考入师范学院中文系,学校也刚刚允许老师教授西方戏剧。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洗礼”的老师,在分析人物时对娜拉的命运不仅仅是同情和支持,而且还像评价英雄人物一般地强调道:娜拉的觉醒,表现在她把自己从称她为“蜜糖”的男人中自我救赎出来,以“娜拉出走”的决绝方式,表达出她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批判……。

李沙没有在舞台上看过这个剧目的表演,但是剧本中的对话加上老师的演绎,她对娜拉外表柔弱美丽、内心强大自我的叛逆形象,在四十年前就已经在内心根深蒂固,因此汉斯叫她“Honey”时,她马上联想到娜拉的命运,觉得那是男权主义思想。

她称汉斯“Darling”亲爱的,她也希望汉斯这样称呼她。可是汉斯不但不说“Darling”,而且还纠正她说“Darling”的时代已是过去式,只有七老八十的人偶尔会用一下。

对于美国文化,李沙还是尊重汉斯的意见,毕竟他是美国第三代移民,也算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了。于是,李沙就成为汉斯的“蜜糖”。

无独有偶。她这次回中国,发现人们把汉语中“亲爱的”这三个字也简化了。大家见面打招呼或发微信都只用一个“亲”字,把原本不能独立使用的基础字在网络上“号召”了一下,千呼百应地就成为了事实。她原本是抗拒的,觉得这是乱了语法和章法,是年轻人的异想天开,可是没过几天,她就接受了“亲,欢迎光临”、“亲,下次再见”这样的宣传广告。回到美国后,她在手机上下载了微信的同时,也羞答答地在“朋友圈”中用了这个字:亲,我是李沙。说也奇怪,鼓足了勇气使用了这个“亲”字,她突然觉得自己充满了朝气,仿佛瞬间年轻了二、三十岁。

年近六旬的她,三十几岁才接触到电脑和手机,对电子产品的功能有着一种难以克服的畏惧感。当年轻人在电脑键盘上十指如飞的时候,她才学会用十个手指打字;当她的学生用两个大拇指在触屏键盘上打出十指功能的时候,她才开始学会用一根食指点击触屏的键盘。她的苹果手机从IPhone6plus 升级到IPhoneX,可是不管手机功能如何更新,她只是用来接听电话、拍照录像、检查Email这三个最基本的功能。虽然这次从中国回来,手机添加了微信功能,但是她除了用微信打不用付费的国际长途之外,其他的功能碰都不碰,生怕点错了按钮,连免费电话都用不成了。住在中国的弟弟笑她“美国老土”,帮她加了几个朋友的微信,并在今天一早发来了一张新年贺卡。她按照弟弟的指点,将贺卡转发给微信中仅有的五位好友,转眼间居然也收到了对方的贺卡,有一份还是载歌载舞的卡通视频!

李沙高兴得手舞足蹈,好像微信是她发明的,是上苍送给她的新年礼物。她试着将卡通视频转发给微信好友,弟弟告诉她不用一个人一个人地发,点一下“朋友圈”,说一句:亲,新年好!所有的好友就都能收到!

她有样学样地照搬完成。临近傍晚,真的就有好几位“亲”请她“接受”为好友。啊,“天马行空”是当地华人社区非常活跃的律师Henry 黄;“行云流水”是华人文教基金会的会长柳岩;那么,这个“长空燕叫”真的是兵团演出队的郭燕吗?

李沙不喜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微信名,因为她要花时间从微信照片上确认是否认识这个人;要从记忆中去搜寻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她觉得真名实姓最好,“李沙”就是李沙!

2

“Honey,We will leave in half  hour。(蜜糖,我们半小时后离家)” 李沙的先生汉斯推开书房门说道。

“去哪儿?”沉浸在四十多年往事中的李沙,一时没缓过神来,用汉语反问道。

“It is New Year’s Eve.  We have a party at seven.(新年前夜,我们的聚会七点开始。)”汉斯没等李沙答复,已经关门离去。

李沙知道,尽管汉斯叫她蜜糖,但是她在汉斯苍白的语气中听出了不满。是呀,汉斯最近跟她说话总是用英语,不太对劲啊!

从美国法学院毕业后就到中国G大学任教兼学习汉语的汉斯,三年后不仅从中国带回美国一个汉语学博士的太太,而且太太李沙一到美国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酷爱中文的汉斯,坚持让混血儿子从小就把汉语当成母语学习,并要求自己和李沙在家说汉语,只有在不开心或者遇到原则性问题时,他才跟李沙和儿子说英语。李沙与先生恰恰相反,心情好的时候喜欢说英语,发脾气的时候一定是只说汉语!

是呀,自从说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和英语的儿子上大学离开了家,我和汉斯的语言交流就出现了错位——我有心情说英语的时候,汉斯说汉语;我说汉语的时候,他却说英语。哪儿出问题了?

李沙心里嘀咕着,瞥了一眼手机,已是晚上6点15分。

糟了,整个下午自己都在摆弄微信,完全忘记了今天晚上的活动和太平洋两岸的十五个小时时差。此刻虽是中国2018年的第一天,却是美国2017年的最后一天;先生朋友家举办的辞旧迎新晚宴七点开始!

李沙顾不上所有的心事,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二楼,以最快的速度在卧室的洗漱间梳洗打扮起来。

穿什么服装呢?她走进衣帽间,面对琳琅满目的衣服,却为今晚穿什么举棋不定。

李沙通常都不会为宴会穿什么而发愁,因为加州人穿戴随便,所以李沙的许多衣服只能在宴会上崭露头角。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只要含中国元素,如各色旗袍或各种服装加上大红色,保准在宴会上得到好评——亚洲人紧致的肌肤和均匀纤细的身材,就足以让进入中老年的白人男女羡慕不已!

可是今天……李沙的目光流连在衣架上,大脑却交错闪烁着绰号“小燕子”的郭燕那瘦弱的身躯和“长空燕叫”硕大的体态!

照片上膀大腰圆的妇女是当年瘦弱的小燕子?她也住在美国?分手有四十多年了吧?什么样的经历可以使一个纤弱的女孩儿变得如此粗糙?

李沙的思维再次游离于现实。

3

那年李沙十七岁,郭燕十五岁,俩人第一次见面是在火车站的站台上。

那天应该是省城最后一批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因为几个月后,这场历时十年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因“四人帮”垮台而终结。那时,她们不知道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她和她是带着兴奋的心情,庆幸自己终于要坐上东去的列车,而非北开的火车。也就是说,东南去的火车是“北大荒”已经建设好的“米粮仓”,东北去的火车是“北大荒”尚未开垦的“荒草甸”。

当时“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已经执行了九年,从“文革”第一批“知青”满怀理想、自愿奔赴北大荒,到1976年已是强迫每家有一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必须送子女“上山下乡”。如果单位执行的不好,领导会受到上级处分;如果家长拒不执行,不排除开除公职。

李沙记得,自己的父母从她十五岁起,就开始经常在夜晚唉声叹气地讨论她的前途。由于她有一个弟弟,所以“上山下乡”就成了她的“必由之路”。眼瞅着李沙就要中学毕业,父母听说七六届的中学毕业生要“全窝端”到“三江平原”开垦荒地,他们更是忧心如焚。她至今都记得十六岁的自己在父母的长吁短叹中,迎来了十七岁的生日。

生日刚过,一向反对她唱歌跳舞的父亲,毫无预警地把她带到了一个艺术考场,她稀里糊涂地唱了一段革命样板戏,表演了一段诗朗诵,一个星期后就收到了录取通知。

“李沙被文工团录取了!”街坊邻里在一夜间就家喻户晓。

“不是部队文工团,是兵团演出队!”李沙妈妈喜忧参半地见人就解释。

那时部队文工团到各大城市招生,被选中的中学生是全校和家族的荣耀。尽管李沙去的是农垦建设兵团的演出队,但是在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奔赴荒山野岭的年代,能够以唱歌跳舞替代农耕,那是许多家有子女要“上山下乡”的父母,梦寐以求的事情。当然,当时的李沙还不了解两者间的区别,她只是如释重负般地暗自高兴,从此不用再听父母的絮叨和为她的前途在深夜里唉声叹气了!

李沙不知道郭燕是怎样得到东去火车的机缘,但是她知道,能够与她同行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李沙。”

“到!”

“薛大鹏。”

“到!”

“向红。”

“到!”

“向阳。”

“到!”

负责此次招生的演出队队长高唱,正在用富有磁性的男高音,穿透火车站台上的喧嚣,一一点名。

“郭燕。”高队长叫道。

“我在这儿。”一个坐在行李上,试图把抱在手中的脸盆等杂物放到地上的女孩儿,慌不迭地差点儿把手中的乐器盒子摔落到地上。      

“我们是兵团战士,今后要像军人一样说‘到’。听见了没有?”高队长对站在自己面前的四女一男,威风凛凛地说道。

“到。”一声稚嫩的近乎于童声的声音,在高队长话音刚落时响起。

这不合时宜的动静将李沙和其他三个人的目光转向了这名叫做郭燕的女孩儿。李沙注意到这位瘦高挑的女孩儿五官也算端正,但是站在队伍中就是哪儿不对劲儿,怎么看都不像是个“知青”——论个头儿,她跟李沙差不多高,可是五官和四肢好像还没长开似的,套在黄军装里瑟瑟发抖;挂在右肩膀上的乐器盒子,将宽大的上衣勒得皱皱巴巴,前襟儿像是绑在木桩上的一面旗帜,松松垮垮地随风摆动。李沙很奇怪,演出队到省城招生,据说是百里挑一,怎么会选上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儿?当然,她也看到了郭燕身上背着的乐器箱,觉得作为乐手不漂亮也是情有可原的。

“今天有八百多名知青去北大荒,跟我们坐一列火车。火车人多,你们五个把行李放在这儿,人先上车,找到位置我把行李从窗户递上去。”高队长在人声鼎沸的站台上高声地说道。

4

“嘀——”李沙听到屋外传来了汽车喇叭声,她意识到自己在衣帽间停留的时间太长,先生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她匆忙地从衣架上抓起了一件红色晚礼服和一双高跟鞋,一边穿一边冲出了家门。果真,汉斯已经把车开到了车房外等她了。

他又干这种事!

跑到车前的李沙,见汽车发动机在“嗡嗡”作响,汉斯在驾驶座上手握方向盘不动声色,她顿时恼羞成怒:跟他说过多少次,女人化妆打扮常常忘记时间,为了避免迟到,他应该适时地催促一下,而不是把车发动起来以示抗议。

“德国佬!”李沙气愤地坐到副驾驶的座位上,一吐为快地吐出了三个中国字。

“I am an American.(我是美国人)” 手握方向盘的先生,目不斜视地回了一句。

不解风情!李沙在心里嘀咕了一句。

德国人严谨的生活作风和责任心原本都是李沙择偶的优点,但是汉斯在生活中事事认真、少言寡语的性格,却让性情爽快、喜欢浪漫情调的李沙,在心有不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地甩出“德国佬”这三个字。

她原本只是要表达汉斯不善言辞的木讷性格,结果汉斯认定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强调自己是第三代德裔美国人,从他祖父开始就以美国人“自居”了。

李沙后来才知道,“二战”的失败不仅使战后的德国受到惨重的经济和军事损失,而且在精神上挫败了德国人的高傲。汉斯祖父母移居美国后,已经不用德国文化教育儿女,到了汉斯这一代,他的父母与孩子对话都是用英语。尽管三代人都是纯正的德国血统,但是家中没人会说德语,特别是看到好莱坞制作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迫害犹太人的电影,他们以自己的民族为耻,即使是别人对德国人的优良品德津津乐道的时候,先生也会强调,他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李沙知道汉斯介意这三个字之后,好像是恶作剧般地,不管是嬉笑怒骂,总是在不经意中脱口而出“德国佬”!

不过,此刻她有些后悔:明明是自己使用微信耽误了时间,知道他恼火还去惹他。现在可好了,这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得在沉默中度过了。

果真,汉斯没再说话,车里一片死寂。

街道上也很静,夜色中看不到太多的车辆。李沙凭借自己在美国度过二十多个新年的经验,深知此刻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聚在某处聊天儿、喝酒,等待着新年到来。特别是住在加州的人,因为时差,他们在电视中看完纽约时代广场落下的水晶球之后,还要再等候三个小时才能为新年欢声雷动。

李沙再也忍不住车里的寂静,打开车里的音响,让欢快的乐曲充满了车厢。

汉斯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他的坐姿明显表明,他紧绷的身体开始放松。李沙也没有说话,但是她的思绪却再度翱翔——

时差?时差到底是什么?它仅仅是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相差的三个小时?仅仅是加州与中国相差的十五个小时?那么,今天与四十年前的时差又是多少个小时?用小时计算生命,人生是多么的漫长啊!

夜色引导着李沙的思绪,再度回到四十二年前。

 5

“上车。等我。”高队长把李沙等人一一推上火车之后,又跑到敞开的车窗口,将他们的东西一件一件地递进了车厢。

听着高队长富有磁性的声音透着军人的威严,看着高队长挺拔颀长的身躯展现出军人的威武,李沙在想,如果他身上的黄军装配上领章帽徽,那该是多么英武的军人啊!    

“妈,我在这儿呢!”在混乱的车厢里刚刚找到自己座位的郭燕,对着身旁紧闭着的车窗又蹦又跳,把车窗玻璃拍得“啪啪”山响。

“你妈在哪儿呢?”坐在郭燕身旁的李沙看到拥挤的站台上到处都是挥臂送行的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在嘶声高喊着向远去的亲人道别。有的人因为找不到自己要送行的人,就顺着车厢一节一节地挥动着手臂 。

“在那儿!妈——妈——”郭燕再度哭叫起来,不顾一切地踩着堵在狭窄过道上的行李、脸盆、箱子等杂物,推开你出我进乱成一团的人墙,拼着性命般地朝车厢门口挤去。

“小燕子,你回来!”高队长把最后一件行李从一个敞开的窗口递进车厢之后,自己也从窗口钻了进来,并冲进人流,把郭燕拽回到座位。

“我看见我妈了!”郭燕哭喊着在高队长的臂膀里挣扎。

高队长把郭燕按到座位上坐下,打开了李沙和郭燕怎么也打不开的车窗,对着站台上的人群喊道:“郭主任,小燕子在这儿呢!”

“妈——”郭燕几乎把上半个身子都探出窗外,再度大呼小叫起来。

人群中挤过来一位美艳动人的妇女,尽管她和许多人一样穿着洗白了的黄上衣,但是翻在黄上衣领口上面的红衬衫,使她看起来飒爽英姿。

李沙觉得郭燕的妈妈很面熟,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

“小燕子,到了兵团要听高队长的话。要记住: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郭燕的母亲像所有送行的家人一样,握住郭燕的手久久不肯放开。但是,她不舍的目光与铿锵有力的语言,似乎很不和谐,就像她天生丽质的容貌与齐耳短发的“柯湘头”一样别扭。

郭燕妈妈的突然出现,触痛了李沙等人的神经。李沙原本很高兴终于成行,对放下行李就离开火车站赶去上班的父母并无留恋之意,可是看到郭燕的妈妈在最后时刻赶来送行,她的眼睛湿润了。双胞胎姐妹向阳和向红也把眼睑垂下,俩人的手紧紧地攥在一起,眼泪“啪嗒、啪嗒”地直往下掉。五人中唯一一名男生薛大鹏没哭,不过他见到郭燕母亲的那一刻,把头低下,没人能够看到他的真实表情。

汽笛长鸣,火车开始慢慢启动。原本噪声一片的车厢突然沉寂下来。刚刚撒开母亲双手的郭燕,愣了几秒钟之后,变本加厉地对着车窗外哭喊道“妈——”。

“哭什么哭!” 高队长厉声呵斥道。

6

“新年快乐!”开车的先生出其不意地说了一句,李沙这才注意到汉斯已经将车停在了一栋别墅的大门前。汉斯的神情也从阴郁变得欢快起来。

对于李沙来说,张灯结彩的豪华别墅,就是一次又一次Party的重叠。来美国快三十年了,类似的Party她参加过无数次,每次都像走进一个电脑程序中:宾主寒暄拥抱,多年过去她还是记不住相互交杯换盏人的姓名;在清一色的白人中间,因为她是唯一的亚洲人,即使她加入美国国籍的时间比认识这些人的时间都长,她还是要扮演着中国使者的身份,满足着任何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好奇心。而她,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不到心灵的悸动和兴奋。

车门开了,汉斯很绅士地打开车门请她下车。李沙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她一直不能忘记,当年自己差一点就成为今天年轻人说的“剩女”,就是因为几任男友在公共汽车开门的时候,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女士优先”这一说,抢先跳上车之后,才开始用目光搜寻女友……。

月光下,李沙望着汉斯棱角分明的脸被装饰在树上和屋檐下的彩灯照得五彩缤纷,她瞬间想起自己与汉斯在中国校园里的不期而遇。那时,她是学生兼老师,而他是老师兼学生——她在读汉语言学博士,他在美国读完了法学博士之后,又到中国攻读汉语言学学士;上课时她是学长,下课后他是美国专家;两人都过了而立之年,汉斯在新年这天向她求婚;原本师生在五彩缤纷的小礼堂庆祝新年,竟意外地见证了“老外”跪地求婚的场面。

“Happy New Year.”美好的回忆使李沙身心释然。她走下汽车,小鸟依人地任凭汉斯的大手牵引着朝别墅大门走去。

7

不出乎李沙的意料,当她和汉斯走进别墅,他们拥抱过男女主人之后,便是拥抱客人;拥抱完屋里的人,又到院子里去拥抱其他人。

李沙一直不明白美国人为什么愿意在院子里聊天?不论主人家的房子多大,外面多冷,他们都情愿站在暖炉旁喝酒,也不愿意坐到客厅里的沙发上。

也许这就是南加州四季如夏天般温暖的优势吧?得天独厚!

李沙看得出,主人对这次新年晚宴花费了不少心思和金钱:两位身穿白大褂的厨师现场做菜、一位妖艳的美女在吧台后为客人兑酒、三位身穿黑色西装的“帅哥”穿梭在人群中为客人端菜拿酒,院子里还安放了几个像雨伞一般散发着热气的煤气炉,暖气笼罩的范围内,安放了足够的桌椅板凳和沙发,供后院的客人们喝酒聊天。

其实,很多时候李沙还是很享受美国这种中上阶层的生活方式,甚至每次身处这种环境,都会被一种在瞬间产生的幸福感所触动,觉得很不真实,恍如梦中。但是这种稍纵即逝的幸福感,又常常在活动之后让她感到索然无味——没有深入的话题,没有至交的朋友。遗憾中,李沙想起一个人,Mr. Mike Cohen。科恩先生是美国犹太人,然而却喜欢在社交场合说汉语。由于熟识,李沙对他总是直呼其名:迈克!

迈克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经营的贸易公司是专门为美国便宜连锁店在中国订购廉价物品。尽管他卖的每件东西都不贵,但是上百家连锁店的需求,使他的生意非常稳定。由于他常常去中国洽谈商务,学了一些汉语,每次见到李沙都像见到老朋友一般地大谈中国文化,偶尔还使用一些汉语词汇,让周围的“老美”对他的言论或者惊叹不已,赞他见多识广,或者转身走人,觉得他太善于表现。

起初李沙很愿意和迈克说话,至少让她觉得汉语在英语的社交圈儿有了一席之地。可是不久她就发现与迈克聊天常常是不知所云。迈克说的汉语她最多能猜懂一半,另一半都在“哼哈”之间搪塞过去。不过这并不影响迈克的聊天兴致,只要李沙点头认同,或者微笑着聆听,他就会手舞足蹈地说到头顶冒汗,不停地掏出手绢擦拭着头发中间一块光秃秃的头皮。久而久之,李沙发现迈克是个酒鬼,一喝就醉,一醉就说,说完倒地就睡。有一次她家请客,第二天清晨起床,发现迈克竟然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四仰八叉地呼呼大睡。从那时起,李沙就失去了与迈克聊天儿的雅兴。

是呀,今天怎么没见到迈克呢!李沙环视了一下人群,真的不在。

“叮咚”,手机上的微信提示又响了一下。李沙克制着自己没有查看,但是手机上的“叮咚”声却也不断。尽管李沙将声音放到震动功能上,站在身边的汉斯是听不到了,可是她手袋里的手机一会儿震动一下,让她不时走神。她终于忍耐不住,趁着先生喝酒聊天儿之际,溜进了房间,躲到客厅的沙发上查看起微信。

手机屏幕上都是“长空燕叫”的留言:亲,新年好!你在干啥呢?我们视频咋样?我加你到“祭青春群”了,都是当年在北大荒的知青。你收到了吗?你咋不回我话呢?

李沙赶紧打了几个字:郭燕,真高兴你还记得我!想不到你跟演出队的人还有联络!你来美国多久了?住在哪个州?我在参加Party,不能视频。

两个感叹号和两个问号发出去后,李沙决定坐在房间里等候郭燕的回话。

与院子里的热烈气氛相比,客厅内显得格外安静:寥寥无几的客人围坐在小小的吧台亲热地聊着,声音不大,却给人一种“针插不进”的距离感。李沙乐得宽大的沙发上只有她一个人,就把沙发对面的电视机音量提高了一些。

此刻,巨大的电视屏幕上大雪纷飞,欢声雷动——在纽约时代广场,一个巨大的水晶球正从一个高高的建筑上缓缓下移。Ten,Nine,Eight…….站在风雪地里几个小时的男女老少,这时都把自己快冻僵的手从衣袋里伸了出来,缩在围巾、帽子和羽绒服里的头颅都挺拔在夜色中。Seven,Six…… 几十万个声音在雪花飘舞的霓虹灯里馈耳欲聋,一丝不苟。Five,Four…… 寒风中仰视的脸不论是白是黑是黄,眼睛也不论是黑是绿是蓝,都在寒风中抖落出对岁月的敬畏。Three,Two,One。 水晶球在万众一心的顶礼膜拜中落到了底部。

李沙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正好是加州时间晚上九点整;也就是美国东部时间凌晨十二点钟。屏幕里的人都在按照西方文化的习俗拥抱着身边的人,而李沙看到吧台旁的客人对此无动于衷,仍在兴致盎然地聊着“大天”。 她知道,这里的所有宾客,都约定俗成地等待着加州的十二点! 

(请继续点击阅读)

美国南方出版社2019年出版。下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