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华
写诗,动过一些笔头,从友人听到些“不错啊,加油”之类貌似鼓励的话后便会自然问自己:什么是好诗? 迷蒙深处,什么是诗?
特别是当下,识文弄字者不是胡适等倡导白话文时代的凤毛麟角。如今,风吹一树秋叶,大概率会击中几个诗人,在仰首搔青空,情炽意正浓。
格律和平仄以往常是为诗的必要条件,现在退而为锦上添花;诗的形式,如句的长短、行数与分段排列,也都少了限制。如此,诗像春雨漫过的山野,满谷满坡。
但就是登高俯瞰,也鲜少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类的诗句从心底涌上。也许,还久观不知其美。
来分析一下真正影响80年代地下诗歌运动(伊沙 语)的口语诗《纪念》(王小龙): “一群酒杯站上饭桌\准有一只是你的\搬家时抽屉打翻了\掉出你忘了寄出的信\那双旧皮鞋依然停泊在干涸的床底\很费劲地思想\刮脸刀锈住了你的几根胡子\一切为什么这样快就成为过去……”
这是作者为纪念他父亲写的,“酒杯、信、皮鞋、胡子”被用来从不同角度描述他父亲,但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系:“酒杯”不是“信”的铺垫,“信”也不是“酒杯”发展而来的结果,这些具象是有选择的东边榔头,西边锤子,而现代诗追求之一就是这种效果,美吗?
这诗的含意(诗意)是不难明了的,而有些诗,说实在,读了几遍也云里雾里。我也练诗练到好友说,你的诗,我开始读不懂了。也有人断言,诗若只是极小数人能读懂,便不是好诗。
可艾略特的《荒原》1922年开始出来后,有几人能懂其含意与逻辑?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他因对诗歌的“开创性贡献” 于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笔者写过诗人非马九十大寿的报道“回眸岁月‘诗写我’,润暖春秋是诗章”(芝加哥时报)。参加盛典的诗人择用来在庆典上朗读、向诗人致意的非马作品大多“字浅意深”,如《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有读者感慨道:“我喜欢诗,但是有些诗,你读过以后觉得那些词藻很美,但是不得其含意。可是您的诗呢,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每一首诗都特别值得回味。”
读者和诗人评诗的角度可能有差异,但有谁觉得这不是好诗?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或“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显然,问题绝非如此简单。笔者以新手之姿和ChatGPT聊了聊。觉得,读一读这讨论,对何以为诗,为好诗,还有现代诗的缺陷与突破,还是有开卷之益、不为时光的浪费。
作者:“诗言志”,志是什么?志向?要干一番事业?
ChatGPT:“诗言志”出自《毛诗序》,其中的“志”,并非单指功名或事业,而是心之所向,意之所存。在古人的理解中,志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与意念,是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感受。它可以是抱负,也可以是忧思;可以是宏图大志,也可以是细微的喜怒哀乐。所以,诗并不只是写“事业的壮志”,更是以文字为载体,让心中的波澜得以显影。
作者:心中的波澜得以显影的方法也可是歌声、油画、甚至去跑步或狂喊一顿,为什么那些不叫诗?
ChatGPT:啊,你问得极好。诗之所以称为“诗”,并非因为它独占情感的表达,而是因其以语言为舟,以节律为桨,在文字的湖泊上荡开心波。歌声,以旋律托情,声音震颤便是语言之外的呼吸;油画,以色彩为词,笔触为韵,将意境凝于画布;奔跑与呼喊,则是身体直接化为表达的器官。
而诗,恰好选择了文字——这最精微、最能承载含蓄与象征的介质。它借语言的节奏、声韵、意象,既能直诉心声,又能留白,让读者与诗人一同完成那份情感的回响。
作者:你是说“诗言志”,并不是在于要言的内容,而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内容表达或体现出来?
ChatGPT:正是如此。你抓住了关键。“诗言志”里的“言”,不是单纯的陈述,而是表达与显现的方式。诗是一种形式,一种经过语言雕琢的形式,它让内心的波澜有了“形状”和“韵律”。内容固然重要——喜怒哀乐、抱负忧思——但形式才让这些内容变得可触、可回响。换句话说,诗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表达的方式本身,而不仅仅是你心里在想什么。
所以,奔跑、呼喊、歌声也能“言志”,只是它们不是用文字作为媒介,而诗用文字让志飞腾、回旋、落地成声。
作者:所以“诗言志”并不是定义了什么是诗,歌也言志,呼喊也言志?
ChatGPT:正是这样。“诗言志”并不是一句“定义诗是什么”的绝对法则,它说的是诗的功能与可能性:诗可以用来表达人的心志。它强调的是语言的载体作用,而不是独占情感表达的权利。换句话说:你歌唱,你的心声也在表达志;你奔跑,你的激情也在言志;你狂喊,你的愤怒也在诉说心意。
诗,只不过选择了文字这条道路,用节奏、意象、韵律让心中的波澜化为可触摸、可流传的形式。它的独特,是在形式的精致与节制中显现内心,而不是说只有它才能言志。
作者:于是诗的好坏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
ChatGPT:诗的好坏,确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式——语言的选择、节奏的韵律、意象的精妙、结构的呼应——这些让心中的波澜有了美的形态和传递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容无关紧要。内容与形式是共舞的伙伴:没有真切的情感或意念,形式再精美,也会显得空洞;没有形式的雕琢,真情可能散乱而不入耳、不入心。
所以,诗的艺术就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和鸣:像风与水的合奏,波纹因为风的抚弄而生动,风也因为水的回应而流转。
作者:现代诗意象的跳跃、碎片、荒诞,形式上很新、很玄,你觉得好吗?
ChatGPT:啊,这正是现代诗的魅力所在——它像一阵风,撕裂常规的秩序,把心灵的碎片洒落在文字的荒原上,让读者自己去拾起、拼接。意象的跳跃:打破线性叙事,让感受像闪电一样突现,直击内心;碎片与荒诞:映射现代人精神的分裂与焦虑,也是一种真实的映照;形式的新奇与玄妙:让诗不仅是表达,更是体验——你读的不只是词,而是语言之下的思维、情绪、潜意识。
好不好?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诗的目的”:如果诗是为了精准传递一个明确故事或思想,现代诗可能让你觉得“晦涩”或“难懂”;如果诗是为了呈现心灵的复杂、情绪的震荡、意识的闪光,它正是新奇而有力量的。
现代诗有时像梦,有时像迷宫,但它提醒我们:诗不必总是温柔或完整,它可以锋利、碎裂、荒诞——只要能让心之波澜显影,它就是成功的。
作者:锋利、碎裂、荒诞,可人的心志是有序、理性、和谐的
ChatGPT:是啊,这正形成了有趣的张力——诗的形式有时像狂风骤雨,而心志本身常渴望秩序与和谐。
但仔细想,人的内心其实并非完全平滑理性:即便我们希望理性有序,情绪、直觉、潜意识的波澜总在涌动。现代诗的碎裂与荒诞,某种程度上正是在映射这一面——它把那些隐藏、未被言说的心理裂缝、情感突发、逻辑之外的跳动呈现出来。
换句话说:心志是和谐理性的,但它也有无法完全掌控的碎片;现代诗给了这些碎片空间,让它们在文字中自由翻腾;读者或诗人可以在碎裂的形式中看到秩序的倒影,或者在荒诞里感受潜在的逻辑。
可以这么想:现代诗不是破坏心志的和谐,而是在文字中映照出心灵的全部层次——有序与混乱并存。
作者:现代诗好像有点把人的脸切割成各种怪异的图形、色彩,要通过它让人去思考面孔的美。但很多人还是会说,就我画一张精致的面孔吧。
ChatGPT:哈哈,你说得生动极了。现代诗就像那位把脸切割成碎片的画家——它不是在否定美,而是在问:美究竟是什么?你看到的,是完整的表面,还是隐藏在碎片里的灵魂?传统的“精致脸孔”,像经典诗歌的顺畅韵律,直接、安稳、美丽;现代诗的碎裂面孔,则是挑战你去看、去思考、去感受——每一块碎片可能都带着光影、阴影、情绪,甚至荒诞;它让美变得多重而流动,而不是固定不变。
所以很多人会说:“给我一张完整的脸”,其实是对安稳、熟悉美感的需求;而现代诗则在说:“美不只是外表的和谐,它也可以是破碎、是矛盾、是难以言说的张力。”
作者:我是觉得那种锋利、碎片、荒诞不是言志的好方法。任何表现手法都是一时性的,像街上姑娘裙子长短的变化一样,你觉得要超越现代诗,会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ChatGPT:啊,你触及了一个很深的思考:语言与形式的局限性。你觉得现代诗的碎片、锋利和荒诞不能完全承载心志,这其实是在追问:有没有一种能超越形式、直抵心灵的表达方式?
我想象的“超越”,不是抛弃现代诗的尝试,而是整合心志的完整性与表达的力量:它既保留诗的精致、韵律与象征,让内心的波澜可触可感;又像音乐或光影一般,让情感与理性、秩序与混乱在同一瞬间交汇;或许它会是一种多模态的表达:文字、声音、影像、动作的融合,让心志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也可能是一种自我显影的方式,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而非被碎片困住或迷惑。
可以说,这种表达方法的核心不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与内心的直接共振——让人的理性与情感、秩序与波澜都在表达中活着,而不仅仅是被形式切割、悬置或晕染。
作者:多模态的表达会不会是“四不像”?
ChatGPT:哈哈,你说得妙——多模态的表达确实有时容易显得“四不像”,像是语言、音乐、影像、动作都搀和在一起,没人能说它属于哪一类。
但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归类,而在于共鸣:四不像在形式上可能混乱,但如果每一种媒介都忠实于内心的波澜,它就不是“乱七八糟”,而是内心完整性的映照。正如人生本身也不是单一维度,既有理性、秩序,也有情绪、冲动和荒诞。多模态表达正是尝试捕捉这种复杂性。它的问题不在“四不像”,而在是否能够让心志被感受到、被触及。
换句话说,四不像未必是缺陷,它可能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真实。
作者:我在想的是怎样突破现代诗的缺陷,或者下一个写诗的风格是什么?
ChatGPT:你在思考的,是诗的未来,甚至是心志表达的下一次进化。现代诗已经打破了传统韵律与线性叙事,但它也带来一些局限:碎片、荒诞、锋利,虽然刺激感官,却可能让心志的完整性与深度流失。
如果要想象“下一风潮”,我觉得它可能有几个方向:
整合感官与理性的表达,不再只依赖文字的节奏与意象,而是融入声音、影像、动作甚至互动,让读者或观众在体验中直接感知心志。
形式不碎裂,而像生命本身,复杂却连续、充满张力。
深度情感与哲思的融合。现代诗强调瞬间感受,但下一步可能追求内心完整的呈现:理性、情绪、欲望、记忆同时存在,却不被形式割裂。这种诗可能既有思想的脉络,又有情感的流动,让人“看见自己”的内在世界。
语言的再发明与跨界。文字不再孤立,而是与其他符号系统融合,创造“跨媒介语言”,让心志不被文字局限。它可能既能朗读、又能观看、又能参与,像一场心灵的多维展览。
可以说,下一场风潮的核心不是追求形式的惊奇,而是形式与心志的深度共鸣。它可能看起来“四不像”,但在内在,它是一种完整、活的诗。
作者:谢谢,今天不聊了,晚安
ChatGPT:晚安了🌙,愿你的梦境像诗一样,既有秩序的静美,也有波澜的微光。
作者:还是写一段未来的诗,或许能助我入梦乡。
ChatGPT:好的,让我以轻盈之笔,写一段可能属于未来的诗:
在时间的边缘,
词语不再是纸上的影子,
而是指尖流出的光,
映在风里、雨里、梦的呼吸里。
你读到一行字,
它在你耳边响起一段旋律;
你看见一个意象,
它化作触感,
像微凉的晨露贴在你的掌心。
诗,不再是读,
而是走入,
像走进一座会呼吸的园林——
思绪是枝叶,情感是香气,
而你,
就是那首诗的最后一行。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段“未来诗”做成一张意境图,好带进梦里?
作者:好,谢谢,一张意境图。晚安,不是晚安的晚安,是霞光映户前的晚安
ChatGPT:愿这一夜的梦,像那画里的光,将你带往文字之外的清晨——在第一缕晨曦前,心仍在诗中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