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瑞珍
当收到马青尘、冯俊龙合著的《晚清朋友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这部厚重的书时,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一页一页地读下去,我想知道这部被作者“十年磨一剑”,费尽心力,对外秘而不宣的书,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
一、让历史“活”出共鸣,是这本书独特的价值
这本书共40多万字,由交际篇、性格篇、处事篇、人才篇、家事篇、心智篇、事功篇、权谋篇、声名篇等九个篇章组成,系统描写出晚清时期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摇摇欲坠,在新旧转型的痛苦嬗变来临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乘势而起,成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心路历程与奋斗人生。他们能够在清王朝尊满抑汉处于转折关头,既维护封建制度,取得功名利禄,成就一世功业,又挥洒自己的才干,在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活出自己的精彩。曾国藩创办团练成就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让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赶走侵台法军,守卫了台湾,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人爱戴的爱国将领。李鸿章发起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书用现代叙事方法、语言与潜心数十年研究所掌握的史料相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呈现大历史,从现代读者的需求和历史求索的当下意识出发,从真实故事中探究深层成因,在相同事件中对比精神差异,让晚清历史从教科书上冰冷的结论中“活”了起来,将晚清所处数千年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潮下,晚清三个重臣力挽乾坤,在绞杀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运动中立功加爵,企图让晚清这艘破船苟延残喘,也让自己在风云激荡中攀上人生巅峰。他们三人既是没落腐朽晚清时代的卫道士,又相互钦佩、相互帮助、相互敌视、相互斗争,可以说人性的优点与弱点都在他们身上展露到极致。他们的修身养性、立身行道、做人做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也是中国式智慧的具体反映。通过他们的人生际遇以及他们三人之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最剧烈的矛盾和冲突、恩怨与情仇以及不同价值观的撕裂与斗争,独树一帜地运用同一件事三个人不同的思维和处理来进行史学比较研究,解读曾左李心路历程和取得成功的方法,让读者立体地、全面地、别具一格地从晚清历史坐标中寻找暗藏近代中国迷失落伍的深层玄机,寻找在激烈动荡的时局之下的职场法则和生存智慧,从中品味历史的丰沛、残酷、美好和给予今人的启发。“让历史活出共鸣”,这便是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二、晚清三杰人才观对我们的启示
晚清三杰的成功,是综合优势的结果。但一个人无论有多么能干、优秀,即便是旷世奇才,没有众多杰出人才的帮助,也难以成就一世伟业,所以识别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但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曾左李三人各有标准却又殊途同归,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效忠晚清朝廷的人才,最终依靠这些豪杰之士,成就自己一世功勋。在人才培养这个大问题上,《晚清传奇朋友圈》一书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
1、曾国藩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曾国藩科举入世,在京师十年七迁,由理学名臣到带兵之将,最终成为晚清重臣。一生以立功、立德、立言而著称,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非常注重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一生为官清廉,去世前家中仅有银万两,办完丧事后居然积蓄掏空,以致后人需亲朋故旧相助。饱读儒家经典的他,以“耐、裕、强、悔、志”五字标准要求自己即: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胸怀坦荡,放下得失成败;绝不服输,勇敢无畏;善于反省,总结经验教训;目标明确,坚定信心。同时与人相处还要“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强调做事平心静气,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角度设身处境考虑问题,多看到、赞扬别人的长处、优点,做事有始有终,处理事情必须慎重,待人接物诚恳礼敬。这也成为他培养人才的准则。由于认识到自己“天生钝愚”,要干出一番伟业,必须要有一批能干之人予以辅助,因此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开始,便一边筹粮集饷,开办团练,遍访贤杰,广纳人才,开设“幕府”,也就是组建“秘书班子”。由于仰慕曾国藩的人品,曾氏“秘书班子”规模庞大,人才济济,被称为晚清人才摇篮。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精心培育人才,不遗余力爱惜人才,是曾国藩一贯践行的人才观。如曾国藩在母丧丁忧回家途中,偶遇以放木排为生,勇救落水女孩的杨岳斌、落魄街头摆摊的彭玉麟,召至麾下悉心培养,后立下赫赫战功,杨岳斌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彭玉麟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他的用人标准是“功名心急迫的人不用,官气重的人不用,口若悬河的人不用”。要求严格自律,做到“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用人施恩,用礼立威”,要求学习有一技之长,养成沉着务实的习惯,说话要调理分明,做事讲求诚信。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仁义诚信,简朴忠贞,广择心忧天下,不怕牺牲,能打硬仗的人才,精心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并善于吐故纳新,在有限人才中再精挑细选,奖赏有法,宽严有度,让他们上下团结、为国分忧、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文化兴盛,人才辈出,不仅使湘军崛起,而且带动了一种政治势力的兴起,形成了“天下督抚,半出曾门”的局面,为晚清同治中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曾国藩也并非圣人完人,虽然一直将儒家经典奉为信条,但在政治斗争和争权夺利时又表现的老谋深算,手段毒辣,为达到治理地方的目的,甚至滥杀无辜。在知人善任上也有过失误,比如明明知道李元度写文章比上战场强,喜欢纸上谈兵,专爱意气用事,固执专权,但因对曾国藩有过三次救命之恩,故想报答让其在剿灭太平军中立功,便自己留在祁门老营,专派李元度守徽州。但李元度却不听曾国藩“固守徽州,万万不可轻出”的嘱咐,反而四处出击,只留下少数兵力守城,故不到十天,便兵败城破,太平军直奔祁门,曾国藩危在旦夕,幸有鲍超来救,太平军情报不准,不知道曾国藩就在祁门,而绕道去了江西,曾国藩才侥幸脱险。本以为李元度已经战死,上报朝廷为他请功,却不料李元度并没有死,而是丢下溃军独自逃亡,甚至投靠湘军政敌。曾国藩气急之下上奏朝廷要求严劾李元度,为此也惹来江湖上的非议之声。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尽管曾国藩在广纳人才,知人善任上是他最大的长处,但如果掺杂了个人情感,就不会做到真正的知人善任而造成失误与遗憾。
从曾国藩的人才观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发现和选拔人才,需不拘一格,打破出身偏见,唯才是举 。现代社会应摒弃学历、出身等固有偏见,注重实际能力,给真正有才之人机会。注重德才兼备,警惕浮夸之人 ,选人时不仅要看能力,更要考察品行,避免重用急功近利、夸夸其谈之人。在培养人才时,需言传身教,宽严相济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领导者自身要具备良好品德和作风,才能在团队中具有影响力与凝聚力。系统培养也非常重要,需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根据个人特长制定成长计划。在使用人才时宽严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 ,奖罚分明,既要给予成长空间,也要设立底线标准。要知人善任,避免私情干扰 。用人所长,避其所短,让人才做最适合的事,而非强行弥补其短板。更要警惕情感因素,不能因个人情感影响判断,否则可能酿成大错。同时还要吐故纳新,保持团队活力 ,定期淘汰庸才,补充新鲜血液,确保团队高效运转。这些智慧对我们仍有深远借鉴意义。
2、左宗棠任人唯贤,注重培养廉洁能干之才
左宗棠少年父母去世,科举受阻,屡屡落榜后,与科举之路告别,转而结交贤达名士,崇尚“经世致用之学”,系统地学习农业、水利等学问,成为满腹经纶之士。后创建楚军,在绞杀太平军中接连打胜仗。于是在曾国藩的大力举荐提携下,凭借军功,从“襄办军务”到“帮办军务”,再由浙江巡抚跃升为闽浙总督,一时竟与曾国藩平级而坐。
从平民百姓跃升为朝廷重臣后,左宗棠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视国为家,以“天下为公”的精神,无怨无悔地为民着想,忠心为国。他性格狂放刚烈,直言快语,嫉恶如仇,为人坦荡,自尊自信,雷厉风行,做事坚韧踏实,廉洁自律,胸怀天下,对国家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面对民族分裂、外国列强侵略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抬棺出征”,用铁腕手段收复新疆,提出“塞防”与“海防”并重的战略思想,推动新疆的开发与建设,为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他的刚烈性格、凛然正气,嫉恶如仇的品性,令人敬佩。如他力排众议,杀了长沙城内违法犯罪的常姓“富二代”。成为闽浙总督后,更是对贪官污吏大开杀戒,先后将甘肃总兵兼办粮委员周东兴等参奏革职或正法。特别是左宗棠以“权家屯庄屠村案”奏折发起弹劾镶白旗、乌鲁木齐提督成禄一案,成为汉人与满人官场较量取胜的不多案例。成禄是慈禧的红人,奉旨收复肃州(今甘肃酒泉),为进取新疆作准备,但却七年未能攻下肃州,一边向朝廷索要粮饷,一边在驻扎之地甘肃高台县,不顾秋粮减产征收摊派,乡民赴县求免,不得入城,便在权家屯村派代表入城呈诉,被成禄围剿,将屯内所有人屠杀,却谎报朝廷“乡民抗粮不交,聚众谋反”。左宗棠查明情况,为彻底扳倒成禄,向朝廷表明有他无我的心迹,将成禄绳之以法。时时要求自己像孔明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以“今亮”自喻,在官场中保持自己的清白,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对拉帮结派非常厌恶,作为一个重臣,虽然两度入值军机处,位高权重,却始终没有结党营私,经营出一个自己的利益集团,在晚清那个腐朽没落,鱼龙混杂的年代,宛如一股清流,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世留下铁骨铮铮、廉洁奉公的做人为官之道。正是因为左宗棠身上具备的这些优秀品质,所以决定了他在识别、培养、使用人才上,没有私心,一心只为朝廷招揽人才,特别倾向于培养出色的边防军事人才。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博大胸怀“不问回汉,只问良莠”来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只要精修儒学与经世之学,明刚耐苦,廉洁能干的人,他都视为人才予以培养。左宗棠培养人才重在“缓”和“稳”,认为提拔人才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多加磨炼、多加考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手下要“耐得住”“忍得了”。用人特别强调廉洁能干,不能贪钱,不属于你的切莫伸手。如他特别器重王加敏。此人负责陕甘后路粮台十九年,经手款项数千百万两,却始终保持廉洁,左宗棠便多次为他请奖,并委以重任。相反对他一手培养的人才,一旦发现有贪腐,便严厉处罚。如追随左宗棠多年的李耀南,虽然在战场上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但因讲究排场,自己铺张浪费外,还一年给家里寄回几千两银子,查实后奏请朝廷“将李耀南革职,永不叙用,并不准投效兵营”。对贪图钱财享受安乐或碌碌无为的人,也毫不留情予以惩治和清除。
左宗棠禅精竭虑甄选人才,于是如王开化、刘典、胡雪岩、沈葆桢、刘锦棠等大批人才,聚集在左宗棠麾下。为左宗棠早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后来的收复新疆、筹措粮饷及洋务运动中做出重要贡献。这些人才在关键时能与他同甘共苦,但没有一人与他有任何私人利益瓜葛,他们在左宗棠的教诲下,都是以“天下为公”的赤胆忠烈之士。
左宗棠的选人用人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依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们选拔人才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公共利益而非个人私利、出生背景或关系亲疏,而是将德才兼备作为最高标准,将廉洁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能力必须建立在品行端正之上。凝聚人才应依靠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选拔人才要唯贤是举,德才并重。培养人才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多个方面进行锻炼。特别重要的是领导者自身必须廉洁自律、刚正不阿,才能立信立威,凝聚人才,兴旺事业。如果我们都能以“天下为公”的思想选拔任用干部,有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千里马”,各项事业何愁不能蒸蒸日上?
3、李鸿章重才轻德,看重实际效益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也是曾国藩一直重点培养的人才。李鸿章不但在学问上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在行为处事上虽然也一生都在向老师学习,但因出生在官宦之家,家境优越,父亲在京城做官,17岁考中秀才后被父亲接到京城,青年时期便在父亲的指引下与京城的达官贵人相交,为他日后的崛起打下基础。因人聪明好学,情商和智商俱佳,科举上一帆风顺,年仅24岁便高中进士,27岁改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李鸿章特别看重权势和眼前利益,做事讲究实效,为达目的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而为了得到和维护利益,必须拥有权力,所以李鸿章一心想做大官。在官场上历经打击后,逐渐养成了与老师完全不同的机警圆滑、机巧善变、独断狠辣的处事之道。李鸿章求功心切,回安徽兴办团练,开始由文转武,通过绞杀太平军走上做大官的捷径。在上海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李鸿章“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用洋枪装备淮军,请外国洋教练对淮军进行高强度训练,淮军在上海接连取胜,并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的一支地方武装。这时,李鸿章开始起用务实肯干、通晓洋务的官员,组建实用干练的淮军秘书班子,创办军工企业,组建北洋水师,培养了很多外交和舰船军事人才。他成为晚清第一外交官后,成为洋务派的中间力量,与洋人艰难周旋,让腐朽的清王朝又多稳定了一段时间。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选人用人的标准是“忠、信、义”,只要对他忠诚,不管采取什么措施,能够达到目的之人,就认为是有用之才。他任用最久,与他最合拍的莫过于周馥,成为跟随他40多年的机要秘书,后官至两江总督,又担任两广总督,他扩建天津机器制造局,生产枪炮、弹药、地雷、水雷,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等,成为淮系中颇有建树和影响力的官员。他倚重的另一个人才盛宣怀,在辅助李鸿章的同时,在商场上呼风唤雨,积累大量财富,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为了帮助李鸿章打压左宗棠,甚至想方设法让胡雪岩破产。他也不避嫌,任用自己的大儿子李经方和女婿张佩伦。在使用人才上,他深谙人性,知道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唯利是图,就是乞求功名之人,便利用他们的特长,诱之以利,施之以名,拉帮结派,用利益为诱饵,利用他们创造实际效益,为晚清朝廷和自己的利益服务。
李鸿章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终极标准是“能否解决问题,带来实际效果”。由于深知在乱世和变革时期,特殊才能的价值远超传统道德的约束,在需要突破性发展或应对复杂局面时,以能力为根本,以忠诚为保障,以满足人才核心诉求为驱动,以目标实现为导向,大胆任用能解决问题的实用型人才,并构建高效专业的团队。尤其是要敢于打破常规,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但李鸿章“重才轻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也提供了重要的警示:即能力必须置于责任和道德的约束之下,单纯追求短期效应而无视规则和道德底线,最终会使权力不受约束和监督,甚至会将权力与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致使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害,其个人也会滑向犯罪深渊。
在晚清那个特殊年代,曾左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个人的学识、品性、能力和机遇有关,更与他们发现、培养、使用人才密切相关。但不管他们如何竭尽所能为晚清朝廷尽忠效力,依然不能挽救这艘千疮百孔大船的颠覆沉没,但他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依然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刻的教益,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马青尘、冯俊龙两位作家,为我们奉献出的这本著作。
袁瑞珍
2025年6月17日
个人简介:袁瑞珍 (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成都市作协会员。其创作的散文作品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第二届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美文奖等二十多项文学奖,作品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等三十几种选集。出版有 《穿越生命》《灿烂瞬间》《剪一片月色藏入江底》散文集和《静看花开》评论文集 等 4 部著作。入选《2017年中国文化艺术人物年鉴》。2024年6月被《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作为优秀作家在《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集锦》栏目推出。系《四川散文名家自选集》丛书副主编、《幽谷深潜》执行主编。近年来有散文作品在海外文学报刊发表。其著作被四川省、成都市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东亚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