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荆奇(肖尔)
自从我今年年初被接纳加入CWAA,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发一两篇文字。特别是几篇“专题长文”,在其它文学网站都被不予理会,但是CWAA编辑赵燕强先生,只略加修改就予以发布。尤其是那篇“围棋趣谈”,不但冗长,且显得繁杂,所涉及的内容虽然与中化文化密切相关,却是属于“极其小众化”范畴,只是因为我的业余爱好和长期关注,同时热切希望把这个与中国古代“文史哲”,“政经军”、“佛道易”紧密相通的棋类,介绍给略懂或根本不懂围棋、但热爱中化文化的读者。这是我积累了十多年,先后查阅了近百万字的资料,积累了数万字的素材,避去难懂的围棋技法,只取三千年来的为围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趣事,几经增删修改才完成的。只想作成一个“包罗围棋万象”相关文献的“大汇集”,只为广泛宣传和发扬中国的这一国粹。即使没听说过围棋的人(例如文中介绍到的两个名人——基辛格和写出著名《围棋诗》的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他们都是一见到围棋,就被围棋的奇妙和高超,深深吸引住了)只要热衷于中华文化,读后定会有所裨益。其实,此文的文稿两三年前即已草就,但始终苦于无人问津,报刊杂志有其篇幅所限,可以理解,但是一般文学网站,也只求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不予理睬。其实分期连载也未尝不可,但是他们要我砍掉一半,我宁可不发表,因为这不符合我的创作宗旨。最终,连我自己也灰心丧气了,我也去日无多,唯恐这篇呕心之作,只因太长,亦会随我而去,永远不得见天日,就冒昧地提交给协会,没想到CWAA的编辑Charles先生,只做了些编辑校对,略有删改,即为我刊出。使我非常意外和感动。避免了我的这篇“辛苦劳作”,被压在箱底,只供耗子去“咬文嚼字”。(实际上也是,此文只有一位西雅图的资深编辑、老牌作家——刘菲女士花时间阅读,并留言且给与了点赞)
另一篇有关DeepSeak的散文,也是属于太“偏僻”的题材,亦被刊出,因此大大鼓起我为协会做出更多贡献的勇气。一般来说,只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即会感到“另类”,摇头弃之如某某。不过即使马马虎虎扫一遍,我想一定也会得到不少意外收获。我还有些比较另类的有关音乐、体育、绘画、翻译等方面题材的文字,篇幅短小,也蠢蠢欲动地想陆续提交CWAA编辑,不知能否如愿发布。
其实,我只是个半路出家的写作“门外汉”,毫无科班背景,几乎所有的随笔、散文和小说都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改编的。CWAA协会理事——作为文武全才的文坛老牌主编和文学社长的苏飒女士,对我这个写作新手一视同仁,手把手地领着我踏入贵协会大门,并热情地召集主持了,我作为本年度第壹个新会员的欢迎仪式。从头至尾,感受到大家庭般的温暖。今天回首重读当时与苏女士的对话和各位前辈的留言,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特此向苏飒理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愿。协会副秘书长史德亮和编辑Charles更是细心耐心地引导我们这些新人,如何融入这个协会大家庭。
协会主席李岘,更是热情洋溢,对新人耐心教诲,百般提携。无愧从协会2015年创会以来,连任四届协会主席。我读了协会发布的“4月集锦”中陈枫女士的大作《我的父亲》,因为我也是一个独生女的老爸,也是年老脾气越来越坏,读后深有体会,于是止不住地,给陈桅女士写了一段三千多字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天南海北、杂乱无章的留言,没想到李岘主席不但看文章,还认真看了我的留言,没过几天,就给我回了一个很长的微信,并说可以替我转达给陈桅,后来还给我几段总计十几分钟的微信语音,鼓励并教导我如何提高写作技巧,提携我这个新人,给《华人》杂志投稿。
正如许多作协成员在微信中称赞的:李主席虽为协会运营,百事缠身,却关心着每一个协会成员。在协会作家群组中,李岘主席几乎每天都有好几个给大家的微信,大家感谢和赞许李岘的微信,更是不胜枚举。
以前我老自以为琴棋书画,刀枪剑戟,我“无所不能”,如今只因年老多病,“大门出不得,二门迈不过”,脱离社会已经二三十年了,如今有CWAA愿意接纳,对我如同再生。使我这个伏枥老骥,重起 千里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