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奇 (肖尔)
1 名著《红楼梦》的翻译
不久前,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荷兰汉顿大学汉学院的一位汉语教授,马克•林恪博士,他有深厚的中文造诣,曾在北大中文系作研究。后来他辞去公职,带领他的两个学生,用了13年的时间,把120回全本《红楼梦》翻译成荷兰语发行出版,引起了荷兰文学界的一场研讨《红楼梦》的热潮。
他在接受访问时说,光是100多个人物的名字和近百首诗词,前后就花了4-5年时间,仔细推敲,反复修改。全部完成后,又花了好几年时间,字斟句酌,以求既要体现出汉语的博大精深,和原作者妙语连珠的中文功底,又能反应出荷兰语本身文字的优美,为此,译者们还仔细钻研了中国哲学,佛教,道教,甚至烹饪、中药。因此,翻译作为一门学问,和只求字面翻译的准确,是有天壤之别的。说文学翻译,实际是用另一种语言的文学再创作,一点儿都不为过。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巨著《红楼梦》的外文译本有100多种,其中英译本的名称,就有许多种,什么”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等等,不一而足。最为美国红学界推崇的译名则是“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因此,它也成为美国公认的《红楼梦》的英文标准译法。
中国人自己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公认的最好版本,当属华人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Gladys Yang合作的译本,杨的翻译宗旨是面向原著,以保留中文特色为主旨的翻译方法,人名大都采用简单一些的处理方法,以音译为主,再结合其他译法。这个译本也是中国对外正式发行的英译本。
以英语为母语的首个全本《红楼梦>英译本翻译者,是英国著名汉学大师霍克斯( David Hawkes),1948年,26岁的霍克斯到北大,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求学,他曾热情地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后又成为北大研究生。1951年回英国后,在牛津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曾翻译过屈原的全套“楚辞”,由于对《红楼梦》的喜爱,在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1970年起,霍克斯辞去教授职务,用了十年时间,专心把《红楼梦》前80回翻译成英语,(堪比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十年批阅)。后来他的女婿闵福德(John Minford) 接着把后40回翻译完成,因此成就了世界上第一部,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翻译的,英语全本120回《红楼梦》。
2 《红楼梦》人物名字及其谐音
《红楼梦》的人名翻译,历来都是各国,特别是翻译大师最为头痛的问题。也是最能反映翻译水平的一环,反映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精深把控程度度,以及文学再创造的能力,同时也是最有趣味的部分,
《红楼梦》中人物名称的译法,是最为各国翻译大师头痛的问题。有的干脆就采用汉语音译,(例如中国最为推崇的杨宪益的全本英译本,这也是中国对外正式发行的《红楼梦》英译本)这种译法对一般作品还可以接受,
但《红楼梦》里众多人名或称谓都隐含着深层寓意。据考证,《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500个,而且曹雪芹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名是下足了功夫,既考虑到文学艺术性,又常常用谐音来暗示作者对人物的隐含说明,还要预示人物的结局。大部分人物的名字都包含或影射着他或她的出身,辈分,人物关系,直到容貌,性格,特质,命运,同时还反映在她们的判词和附图中。
例如贾家四个大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把头四个字拿出来,就是“元迎探惜”,意喻“原应叹息”,预示四个小姐均没得好结局,元春虽贵为皇妃,最后竟被皇上赐死,迎春误嫁给一个恶婿,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难归,惜春出家为尼。这也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典型的几种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和归途。
荣禧堂老爷贾政谐音为“假正”即“假正经”。开篇道士甄士隐即“真事隐去”,甄家唯一一女,名英莲,即“真应怜”,后因走失成孤儿,被卖为奴婢。后被京城恶少薛蟠看上,买为小妾,因之能歌善舞,通宵诗词,善弹唱小曲,切容貌出众,备受薛蟠宠爱,哪知竟遭薛蟠正房悍妇夏金桂的记恨,最后被折磨致死。红楼故事引出的官宦贾雨村即“贾语村言”,黛玉判词和图画,均采用“玉带林中挂”,即“玉带林”,“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和画面,则是“金钗雪里埋”,即“金钗雪”, “薛宝钗”。类似的谐音寓意,不下百余个。这样的文学巨著,纯粹采用音译的译法无异于糟蹋了汉语艺术(中国文字不单是文学表达的载体。中国文字本身的方块字形成和书写就是一门专门的艺术)。
因此,《红楼梦》的人物英文名称和称谓的翻译,一定要不拘一格,因人而异,音译、意译或者创译相结合。有关《红楼梦》里的人物名字和相互称谓,在美国红学界,竟演化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分支,这里面学问真可谓大极了。
图片来自网络
2 中国人自己翻译的全本《红楼梦》英译本
中国人自己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公认的最好版本,当属华人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Gladys Yang合作的译本,杨的翻译宗旨是面向原著,以保留中文特色为主旨的翻译方法,人名大都采用简单一些的处理方法,以音译为主,再结合其他译法。这种翻译主旨上也是国家推崇和认可的,因此这个译本也是中国对外正式发行的英文版。
3 以英语为母语的翻译家“霍、闵”全本《红楼梦》
以英语为母语的首个全本《红楼梦>英译本翻译者,是英国著名汉学大师霍克斯( David Hawkes),1948年,26岁的霍克斯到北大,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求学,他曾热情地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后又成为北大研究生。1951年回英国后,在牛津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曾翻译过屈原的全套“楚辞”,由于对《红楼梦》的喜爱,在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1970年起,霍克斯辞去教授职务,用了十年时间,专心把《红楼梦》前80回翻译成英语,(堪比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后来他的女婿闵福德(John Minford) 接着把后40回翻译完成,因此成就了世界上第一部,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翻译的,英语全本120回《红楼梦》。
该版本公认是英语世界最卓越的、最被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霍克斯采用的是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特别是人物名称和称谓的翻译,用尽心思,反复推敲,既保留了汉语特色,又争取符合地道的英语习俗,以便于非汉语母语的读者能深入了解人物本身和相互关系,甚至能领会到原作者对各式角色的苦心,不致混淆人物之间亲上加亲的复杂关系,“创译非凡”。
4 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人物名称
汉语中对人物各辈分,长幼,嫡庶,主仆关系的称谓都有明确的区分,即使中国的大家族中,要认清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要用什么称谓,都经常会把人弄糊涂了。而英语中则没那么多讲究,例如一个uncle和 aunt就把姑表姨表亲属的叔伯姨舅都囊括了,
4.1 霍克斯的《红楼梦》人物翻译特点
再如英语中,子女称呼长辈以直呼其名视为亲密,这在中国、在汉语中是极不礼貌,且不可接受的。此外曹雪芹写《红楼梦》对长幼嫡庶各色人物的名字本来就有伏笔,特别是广泛使用谐音来隐喻,真假难辨,除上所述,再如贾家四个大小姐元春、迎春、惜春、探春,把她们的名字第一个字连起来(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息”。甄家老来得女,名唤英莲,即“真应怜”,幼时走失,被多次转卖为婢,后被恶少薛蟠看上纳为妾,谁知遭薛蟠的原配悍妇夏金桂嫉恨,被陷害致死。再有秦可卿(亲可情)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红楼梦》原著里明确交代,贾母有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荣国公去世时,按惯例是由长子贾赦袭爵,次子贾政自幼好读书,皇上另赐员外郎官职。但是在《红楼梦》里,贾母却不随长子,随次子贾政住在荣禧堂正房,并由贾赦儿媳王熙凤(她又是贾政王夫人的内侄女)主里内政大权。而长子贾赦却另居偏院。其中埋藏着作者的许多隐情。不弄清这些作者隐含的意图,要想完整地翻译出原著作者的真实含义,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伏笔。不弄清这层关系和作者的独具匠心,就不可能弄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故事支脉,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为此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也是首先深入厘清人物关系,全面领略原作者的苦心,同样也把贾政一支作为主线,特别在人物名字和称谓上,也依照这一宗旨,下足了功夫,极富创造性,可谓独具匠心。
例如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里在叙述和旁白时,把贾政译为Zheng Jia(按照英语习惯,姓要放在后面),而平辈以及在官场场合则称贾政为Master Jia,(相当于贾老爷,),仆役老妈子们则尊称贾政为Sir Jia(相当于大老爷)。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和不同阶层之间,有不同的称谓。
4.2 霍克斯对《红楼梦》女性的翻译
红楼梦中女性极其众多,关系更是复杂难辨,贾政同辈的女眷,统称为Lady 某(这里的某是取女眷娘家姓氏), 只有贾政的正室王夫人特别遵从原著所称的王夫人译作Mrs. Wang, 而非Lady Wang ,也不能是Mrs. Jia(也就是没有依照中国古代传统,正室夫人均称为某夫人,此处的某是指夫姓),以示与其他各室夫人们有别,特别是王夫人若翻译成Mrs. Jia 还可能会犯忌于贾母(贾母才是贾家最年长的贾夫人)。但是贾政侧室赵姨娘只能称作Lady zhao(既不能称Mrs. Zhao,更不能称Mrs. Jia)。独有薛宝钗生母薛姨妈,却又做了特殊处理,没有用Mrs. Xue,而是依照曹雪芹原著的特别称谓“薛姨妈”——宝玉的姨妈,直译作Aunt Xue, 这是因为她虽属旁系女眷,而夫家却是出生在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同时她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还是全书女主角薛宝钗的母亲。原著中也说明了她并不是随夫家一起,而是因故独自带领一子一女来到贾家。从这几层关系考虑,所以霍克斯也就遵循原著对薛姨妈的称谓,译作Aunt Xue 。
身为贾政次子的贾宝玉(长子贾珠早亡),一般也是随原著音译为Bao Yu, 平辈男性均称其为Mr. Jia (区别于贾政,此称呼相当于贾少爷),姐妹们或丫鬟仆役则称其Mr. Bao,(此处是以名为姓,与原著一样,相当于宝二爷,而不能直呼Mr. Jia),至于贾琏则一般也直译为Jia Lian,他是贾赦次子,不能再称为贾二爷了。平辈仆役尊称其为Mr. Lian(注意这里也是以名代姓,不是Mr. Jia, 而是Mr. Lian。亦相当于原著所称的琏二爷),独有贾琏的夫人王熙凤,因其夫有Mr, Lian之称,从而也专称为Mrs. Lian(即琏二奶奶),虽说是以名为姓,也可说是歪打正着。但绝不能称Mrs. Jia,否则犯忌于王夫人,邢夫人,甚至会连带贾母。刘姥姥则译为Grannie Liu,也属正常。你看仅这几个主要夫人太太的称谓即显得很复杂会使中国人感到负杂难辨,却恰恰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一看即明。
中国人读英译本《红楼梦》,看到这么复杂的不同称谓,一定会感到一时糊涂,心想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实则很有必要。你只有站在以英语为母语,并且从小生活在西方英语世界的角度,才能理解,其实这样才真正是“以繁为简”,恰恰使外国人对众多人物的亲属关系感到更简单明了。反过来看也是如此:和外国人听到中国人对各式亲属复杂的不同称谓,而难以曲别的感受是一样的。试想,如果简单地把成年男性,一律用Mr.某,而成年女性,一律用Mrs.某,看似简单,反而会使老外们感到人物关系全乱套了。
霍克斯的英译本中,以上所述这些名字和称谓,虽然略显繁杂,却同时满足了汉语和英语各自的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恰恰使英语读者能够更清晰厘清众多的人物关系。由此可见霍克斯对翻译人名称谓的遵从原著、认真严肃又有创意,独具匠心。
4.3 霍克斯对《红楼梦》丫鬟名称的翻译
至于丫鬟们,霍克斯则一律采用意译。例如长辈们的丫鬟们,名字大都是主子最初就确定的,曹雪芹原本就有寓意,贾母的丫鬟都是“禽鸟宝石”,例如“鸳鸯,珍珠,琥珀”等,小姐们的丫鬟则寓意深刻,略有不同(例如,贾家四个大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丫鬟分别为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用相应的英文意译,也很好理解,正应了贾家官宦世代、琴棋书画、书香门地。
4.4 霍克斯如何翻译袭人
特别要提出的是,贾宝玉的大丫鬟袭人,是所有英文翻译者最为头疼的一个。
我国对外正式发行的翻译大师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英译本,其中袭人的名字用的是简单化的拼音音译“His-Jen ”,这样的翻译,在英语字面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译者还在袭人第一次出现的页底加上了一个注释,本意是想把“袭人”这两个字的中文原意用英语解释清楚,结果却用一句话把“袭人”注释成“assail man”(意为攻击人)。这样的处理过分简单,反而会把人家老外搞得一头雾水。 这可能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袭人”这个人和她的名字含义,牵扯到好几桩复杂的故事,一言难尽,仅仅用英语解释清楚“花气袭人知昼暖”这一诗句,没有几大段文字,就很难说明白。
要解释袭人这个名字的由来,首先要弄清楚,称呼中国人,姓一定要放在前面。而且中国人的姓氏,许多都有某种特别含义(这一点上,英文也是如此,许多英语姓氏,也有一定的含义,例如卡特(Cater),意即木匠,史密斯(Smith),意即铁匠。日语的姓氏,由于源自汉语,更是如此,例如高桥、田中、山本、山口等等。)
其次要说明,袭人原是贾母房里的丫鬟,姓花,名珍珠。一直服侍儿时的宝玉,待宝玉年岁渐长,从贾母处搬出来,回归生母王夫人处,贾母就把珍珠送给宝玉当贴身丫鬟。倔强的宝玉嫌“珍珠”这个名字太俗,于是就头脑发胀搞怪,因珍珠娘家姓“花”,她又是那么温柔殷勤,体贴入微,就把珍珠的名字改为“花袭人”。《红楼梦》原文中虽一句带过,却说得很清楚明确: 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哪知后来宝玉父亲贾政听闻宝玉给丫鬟起名叫“袭人”,这么刁钻的名字,宝玉还因此遭到其父的呵斥,因为单纯“袭人”这两个字的字面“原意”并不是什么好词(理解为“assail man” ,即“攻击人”也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贾父因宝玉言之有理,也就作罢了。
原文这几句叙述,对于中国知识型读者,叙述虽简洁,但很全面,很易于理解,应该已经很简单明了,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如果只按原文简单地翻译成英文,对老外来说,肯定还是不得其解。因为这里面包含的典故和曹公的隐喻太多了,仅举一例,要想把陆游原诗中“花气袭人”解释清楚,就绝不是一两条注释可以解决的(“袭”字本为多义词,在这里按上下文只是“侵润”的意思,毫无“攻击”之意。更不是什么“assail man”。),要说清楚,恐怕得专门列一章节了。“过分”简单处理的结果,只一句话注释成“assail man”,对任何老外来说,必然会“顾此失彼”而闹出笑话。
因此袭人的翻译成为 《红楼梦》翻译者最头疼的事,也就不足为怪了。我想,中国的翻译大师们,即使精通英语,大概也想不出有什么即符合原作者汉语原创的苦心和寓意,又能符合英语取名标准和语言习俗的译法。
这里还有两个趣闻,隐含着曹雪芹寓意深刻的伏笔。不仔细研读是无法破解的。一是,不可想向饱读诗书的曹公会不知道陆游原诗为“花气袭人知骤暖”,而曹雪芹笔下,宝玉引文却错写为“花气袭人知昼暖”。一个是“骤”(急骤的“骤”) 另一个是“昼”(昼夜的“昼”),读音相同,容易混淆。寓意则可谓大不相同。宝玉所说的“昼”暖是说:“白天暖”,言外之意,夜间仍是冷的。隐含:宝玉也深知,袭人明里给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上得贾母和王夫人的眷爱提携,下得公子小姐们一致好评,再往下也得到众丫鬟,老妈子们的一致赞誉,绝对是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上下通透,左右逢源一类的人物。袭人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男人的最爱。古时称“香气袭人”本也有醉倒人的意思,恰如当今所谓“少男杀手”,(因此杨宪益按英文注释成“assail man” ,即“攻击男人”。其实也绝对不为过,也是另有苦心。)宝玉也深知其表面柔情似水,私下里也是暗藏玄机,另有所谋。曹雪芹给袭人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一个“枉自”一个“空云”,把袭人的另一面展露无余。另外,袭人半推半就和宝玉同领男女之事,却又存心暗示王夫人,提醒王夫人把宝玉从大观园中搬出来,以提防宝玉和丫鬟们做出越轨之事,后来竟然导致丫鬟金钏无辜挨了王夫人一巴掌,含羞自尽,后来又因为草丛里发现一个性玩具,惹得王夫人大怒,查抄荣国府,赶走逼死了晴雯。袭人一个告密举动,就要了两条人命。宝玉为悼念晴雯,特作祭文“芙蓉女儿诔”,袭人却说晴雯“算个什么东西”,阴暗嫉妒之心昭然若揭。最后,袭人眼看当宝二奶奶或二姨娘无望,在贾家破落之前,就嫁给了优伶蒋玉涵,也算是善终。(按脂砚斋批注,曹雪芹原拟定在后80回中,有一节关于袭人在“狱神庙”救宝玉的故事,表明袭人并非追逐富贵、忘恩负义之人。)
《红楼梦》电视剧里的花袭人
需要全面理解的是,袭人虽有温柔和顺的一面,另有阴冷自私的一面,应是迫于自身生计,并非骨子里人前人后的两面人,与薛宝钗的满含心机截然不同。霍克斯在翻译袭人名字时,千挑万选,采用了“Aroma” (古英语词汇,芬芳之意,亦为女孩名,现代英语中极少使用),也是深刻领会曹公对袭人的复杂情感,创意之高超,真不愧为以英语为母语的翻译大师。其他丫鬟:如黛玉的两个丫鬟雪雁(Snowgoose)(英语中称大雁为野鹅,此处以“鹅”代“雁”就顺理成章了),紫鹃(nightingale),这里采用的是“夜莺”,无“紫”也无“鹃”,却也恰如其分)。另外宝玉的丫鬟晴雯(Skybright),凤姐的陪嫁丫鬟平儿(Patience)等,译名都没有直译,而是采用与中文相对应的英语惯用用法,皆为不俗,无论对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或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既高雅,又贴切,既生动,又通俗,不能不拍案叫绝。
4.5 霍克斯对《红楼梦》几个特殊人物的特殊处理
另有两个人物的名字,霍克斯也做了绝妙的处理,一个是丫鬟卍儿(万儿), 译作Swastika,(这本是一个古英语的宗教和民俗符号,古时常用于非洲万字花纹,以此作为万儿的译名,真令人叫绝)。 另一个是身为红楼十二钗中的特殊人物妙玉,她的名字同小说三位主角宝钗黛一样,也带玉字。(红楼梦中凡名字中带“玉”字的都是主角中的主角,皆有大段大段的故事(按曹公设计和脂砚斋批注暗示,妙玉应该在后40回会有特大戏分)。妙玉出身本就很神秘,加之又是身为主子的出家人,因此,霍克斯把她译为Adamentina(这是一个源自拉丁文的,很少使用的外来语,原意为稀世珍宝)这就无形中把妙玉的高贵神秘,与众不同,清高离世,飘然独立突显出来,和曹雪芹特别设立这样一个人物的本意,一拍即合了。这种翻译真是神来之笔。就像曹公若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大师一样。
汉语语言大师曹雪芹创造了这么多生动人物和他们的名字,而精通汉语的英国语言大师霍克斯,通过精心再创作,把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名字,用优美的英语语言习惯,再次展现给英语读者。同样是伟大的创造。
4.6 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中的骂人话
汉语小说中,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不乏骂人的脏话,多为粗俗下流的俚语,有些只用隐喻,有些则成为传统的“国骂”。如“狗娘养的”、“龟孙子”之类就算很文明的了,一个“他妈的”成为中国数千年的“国骂”,无论是“有教养”的阶层,或是黎民百姓,都是堂而皇之,顺口既出。对严肃高雅的文学作品而言,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因为怎么翻译都很难上得席面。这就考验译者的智慧了。即要骂得痛快,又要骂的得体,典型的如《红楼梦》第七回 ,醉酒的焦大惨遭欺凌,痛骂贾家这帮王八羔子, “每日偷狗戏鸡,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算是曹公使用的很文明的骂人语言了,即使如此,还被主子以大粪灌嘴。汉语中, “偷狗”专指女人偷汉, “戏鸡”暗指男人打野食。
杨宪益把这段直译为“day in and day out scratching in the ashes and carrying on with yang girl brother-in-law.”,杨宪益对这段骂人话的翻译,已经相当精彩了。
但比起霍克斯却是“稍逊英语风骚”,霍克斯把这段译为“The old Master could spawn this filthy lot of animals, up to their dirty little tricks every day. Auntie has it off with newsy.”真是把骂人都美化至骂到绝妙痛快、高雅极致。
对两种语言中的“俚语”灵活运用程度,两者一比,即分出高下。
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介绍这些翻译大师,是因为这些专家教授都是几乎花了毕生精力,把曹雪芹也是花费了毕生精力创作的这部中国名著,介绍到全世界,这些翻译大师与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贡献,同样是令人敬佩的。
同时,对所有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红楼梦》爱好者们,也能够深深领会这些翻译大师在翻译中的语言奥妙和创造性。
本篇光叙述红楼梦的人名翻译就花了6000多字,只因太精彩、太有趣了,真是遗憾。
(全文完,本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