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华
醒来就是一丛绿、一筐瓜
苦苦的
不忍让你睡在柔情里——
甜了日子,跛了记忆
不忍把你捧在手心,细柔婆娑
怕惊动大地来寻你
用春天的色彩描我掌心秋天的愁思
穿过冰雪,去了火的欢愉
不忍用目光静静拥着你
怕放出一山一山的花
掩了你归去的路
让无忧牵着书香的梦,斜影淡水
青石啊,你缄默的额纹深过我的足迹
启开你瞳仁,让我探问
她离开的那棵树的密叶重层里
命运是否还在笑着酣睡?
颜建华
醒来就是一丛绿、一筐瓜
苦苦的
不忍让你睡在柔情里——
甜了日子,跛了记忆
不忍把你捧在手心,细柔婆娑
怕惊动大地来寻你
用春天的色彩描我掌心秋天的愁思
穿过冰雪,去了火的欢愉
不忍用目光静静拥着你
怕放出一山一山的花
掩了你归去的路
让无忧牵着书香的梦,斜影淡水
青石啊,你缄默的额纹深过我的足迹
启开你瞳仁,让我探问
她离开的那棵树的密叶重层里
命运是否还在笑着酣睡?
颜建华
近年,走的人渐多了起来,常常是突然之间听到消息,惊得发愣:怎么可能呢?可就是走了。 看看镜中的自己,怎么会童心生白发,残躯锁壮心?嘿,塘前未识春草梦,却已是秋冬。
上周六,去参加的追思纪念是为了一位共事多年的老美。二月份得知她走了的消息,惊得僵了我的思维。这追思虽说是四个多月之后,那天的沉痛,依然沉重着我的脚步。
老美的葬礼和我那乡间的,看上去是有很大的不同。感觉上,老美重在庆祝一个生命在这个寄居地绽放的光与笑,而老家则主要是难舍一个亲人的离去。第一次参加老美的葬礼,在十多年前,见他们是打着拍子,欢乐地唱着歌;看得我有疙瘩从心里从头上蹿,噎塞在嘴里。而在我老家,那哭声,心裂得阎王都想喝孟婆汤。
后来看的、参加的葬礼多了,发现歌一定是有的,但那是对上帝赐给一个美丽的生命,美好一个生命归宿的颂赞,气氛庄严肃穆。看看老布什、教皇的葬礼,就有体会了。其实,小布什和父亲说再见时,也是眼红泪欲滴。人心都是情结的,老美、老中、各式肤色,皆然。
Email说,追思设在一家宾馆。我找出一件全新的黑衬衫,包装还未拆过。提早到了,宾馆人出出进进,安静中是生活的律动,有穿三分裤、脸赛桃红刚锻炼回来的佳丽。我左右看了看,没什么告示牌。前台给我打招呼,我却不敢把“葬礼”两字说出口,怕扰了这初夏阳光的明媚。只亮出手机截图,前台朝一走廊指了指,再做了左拐的手势,人生的路有这么清晰就好了。
是一个长条形的厅,顶上几乎同宽的矩形天窗,有遮光的栅帘,但没启用。阳光把厅亮得顶墙虚设,里外亮一样,不知是否在暗示天上人间也一样明丽。厅内圆桌铺着洁白的桌布,桌布上是折成的鹤,红白对望,栖迟在高脚酒杯里盈盈欲语。陆续有人到来,花花绿绿,穿各样衣服的都有,倒是我那身黑有点不入流。
走的这位同事,官至Lab Manager,因有先天性骨骼疾病,骨短、脆易折,限制了她很多活动,也常需要电动轮椅代步,但人很聪明,也很善良。按国人眼光,她也和我一样实足的小人物。除了实验室的同事,教友和上帝,就可能没什么人记得她、在意她。没有报纸、电视报道,没有关于她的书,论文那一长串的作者名字里,恐怕也是没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
在唱了些圣歌后,就是自由发言。活着的人上台回忆她生前的生活片段,讲她的好。不时有会心的笑,甚至是大笑,从各桌上爆出来。那是对她的点滴,惟妙惟肖的刻画,让她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说她善良、坚强、乐观、自强等,我也没觉得有失真。我添过她很多麻烦,她没给过我脸色,也没像我的同胞同事,语气里是轻蔑或故意把东西弄得乒乒作响,宣示我她的情绪。我把老鼠的肌肉取出来后,要请她冰冻切片,她总是帮我切了。她有个小液氮罐,我也去她哪儿拿点液氮。怕取多了,影响她的工作,她看了,说Dude,这么一点点,夠啥用啊,而后就帮我灌起液氮来。她喜欢用Dude这词,我倒觉得很近的感觉。我俩都喜欢古典音乐和歌剧,因此,能聊的不少。她家源自意大利,曾在芝加哥最好的歌剧院有固定的包厢。
但最刻在我心里,追思上无人提起的,是她的眼泪。那天,在实验室的走廊上碰上她,她拄着拐杖软弱地斜靠着墙壁,双眼血红,泪,真像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让我不知所措,而过道空荡就我和她。除了我自己的眼泪,还没见过他人流泪的,而且,那泪珠,那么真,带着血色。我半天才缓过来,“Are you OK?” “ I am fired.”
我是除了手上那点的事凡事都不过问的,只知道她连续两次断了骨头,休了较长的假,她负责的一摊子被医院“整合”过去了。但她有经验,能干事,身有疾,一个“弱”女子。除了我为自己的未来打起寒战外,我对某些人产生了无根无据(unjustified)的情绪。我心想,某某人,位高权重,应当是可以拉她一把的。况且,平时也没有少听那人对她的抱怨。她在实验室几乎干了一辈子,没有一个欢送会,没有一声保重,哪怕只是嘴上说说的那一种。
她含泪,在我们的无声无息中走了,又在无声无息里去了更远的地方。
可这追思会上,听到的、感觉到的,就如这初夏的阳光,明媚美好。在其他葬礼,也是如此。
于是,我悟到,葬礼上的人最伟大。
倒不是走了的人突然伟大起来,逝者为大,也不再复还。倒是参加葬礼的人,上台讲话的,突然变得伟大起来。
平日里再尖酸刻薄的人,也不再豆腐里找骨头了; 平日里抱怨“左也不好,右也不好”的人脸上也有些平和了;一天到晚交乱四邻的营营青蝇也静息了;谁都不理、孤高冷傲的人唇线也弯了些笑意;人所皆知,实足一个“惹不起”的小人,也看上去点彩了些高尚与谦恭。以往给逝者带来巨大伤害的人,在葬礼上成了逝者最好的朋友,好像是一路走过那只搀扶的手,而不是背后那把刀。
曾听一个妇人在灵前哭诉她的先生如何的好。可知情人都知道他们三天一大吵,基本上不说话。整天骂他无用无能,他一碰她就可以一脚被踹下床来,而事实上他赚的比她多,且都养了家。他的抑郁、他的自杀,可说她是主因。而葬礼上,她说他有多好,她有多爱他,双方都从未这般伟大过。
年老的一个代价便是对完美形象的认知塌覆。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如意的事?既然都不完美,既然都不知道哪天人就没了,何不待人,宽容些? 或待他如在他的葬礼上一样?
其实,我们小老百姓,谋财害命的事,多沒有机会。伤害都积于“小事”,而人的伤害,在平和年代,基本上来自周边的相识。
我的一位女同事,去另一个实验室有点事,与一位有点熟、善聊的他,聊起来了。聊着,他老板来了,于是他对他老板说:“她没事干了,来找我聊天。”
我在朋友圈记录过这样一件小事。他室一新来的闷闷不乐,原来,他做了些养菌用的琼脂皿,因担心温度高了会破坏抗生素的活性导致实验失败,他做皿时特意温度低了点,但皿做好后内有些小气泡,虽说不影响使用,确是不好看。
实验室一位年长者要用几个皿,不想自己准备了,就用了他的。这种互用也是很平常,不值一提的。只是这年长者特意把这皿拿到老板门前说道,“这么多气泡啊!” 老板闻声出来后,就把新来的说了一顿。
他说,一,你看不习惯,你可自己做,用自己的;二,你可只用,不抱怨,又不影响结果;三 ,你可过来和我说,不要闹到老板那里去。这三条路不选,就去把老板叫来,显得自己有多能干,我有多笨。你说,我能高兴吗?
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像婚姻里的小事;且不说滴水见微知著。
而一到葬礼上,人都变了样,变得良善宽容;这说明,人还是可改变的啊。什么时候、能变得对给去者说声:“对不起,请原谅?”
人若不走,或许苦,终也能熬出些甜味,因此,真不希望有葬礼。但又想,若这样,不也好?那就是,人还没走,“葬礼”常开。我是说,像在葬礼上一样,慈眉善目说些好,多好!也许,多经历些“葬礼”,人真的慢慢“伟大”起来,而在生命的长河里一路点亮着各色的灯。
颜建华
到南京工作不久,在连云港的弟就催我北上,有花果山,更有海。哐当哐当摇了一个晚上的绿皮火车,稍作歇息,换上弟的自行车,就往海边去。二十四五的人,虽说书上读过,但却从未真正见过大海。怎不向往、怎不激动呢?
记得海滩被一个山丘半拥着,看到的海面没有想象的宽,也没什么浪,一湾蓝色的水里,泡着的人倒是不少。好像也没卖门票的,把自行车往小树边一搁,咔嚓一锁,就边走边脱衣,往水里跑。我会游泳,不怕水的。
我的泳技是在我家屋前的小池塘练就的。手按着池塘里母亲捣衣的青石,两只脚扑腾扑腾打着泥水,不远处是悠哉卧水的牛,不时甩下尾巴赶蚊子。尾巴甩过来时,牛蝇就跃起,尾巴甩开,牛蝇又落下,这种如舞的起落,让我体会到了“节奏”。
这海滩上自然没有牛,踩上去也不是池塘里的泥,那种又滑又软、没过脚背和有气泡往上冒的泥,相反是摩挲脚心有点轻痒的细沙。好喜欢那种感觉,入水越来越深,头离脚的距离越拉越大,快要嫌脚不管用时,便做出英雄状,两臂朝后使劲展着,鲲鹏展翅:“大海,我来了!”
记不得是怎样从水里爬起来的,只知道一个劲地往外吐着嘴里的水,吐到一滴口水都没了还在吐;眼睛又涩又辣。家门口的水,浊而润;这水,清而刺人。这才想起书上说的,“海水是咸的”。
下水前,“海水是咸的”,这几个字,我会读会写会填空会交考卷,但我可真“知道”其含义?不!直到我被海水呛过、泡过。
现在想,读过的许多名词、形容词,若不体验过,就不知真意。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友谊分为功利型、快乐型和德性型。Y、Z、H三人读研时常玩在一起,东西互用,对Y来说,Z和H是他最好的朋友。Z和H先来美多年,脚跟已稳,家业有成。Y来美不久,Z在芝加哥转机,约好机场见面。15年不见,Y很兴奋,小步如飞,看见Z正走过来,步子更快了,手也早早伸出来了。三人面对时,Z硬是要绕过Y伸出的手,去握在Y身后H的手。Y说,他不是存心抢在H前伸手的。但这事,让他体会到了“朋友”一词,可能还不止亚氏说的三种,甚至超过摄影师Ansel Adams划分的光的十一级明暗。
我对Y说,Z的想法和你感受到的,大概率不是一回事。体验必定是个人的,但文字不经体验,多半是冰冷僵硬、没有生气的墨迹而已。
朋友高军喜欢读书,本是搞IT的,但读的书,多而广:医学、药学、植物、艺术、宗教,他都在认真地读。有一回在火车上他给我聊梵高的“向日葵”,他说,在书上都几乎看“烂”了,但他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见到“向日葵”真迹时,心要跳出胸口的那种感觉是那么“活生生的真切”和“从来没有过”。
高军做事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工作生活都是如此。他最近对动态观察血糖很有兴趣,虽然他很健康。他说,有一天,有一件事,如此不公不允,让他很生气,气到近乎气愤。我知道我这位朋友修身心已近顶,宽怀而远,不可扰也,能让他生气,刺激源一定不是寻常的性质与强度。他说,生气时,手机的血糖监测软件就嘟嘟地报警,他第一次体验到,生气,和一顿大餐一样升高血糖。
书上是有这说法的。生气或愤怒时,体内会分泌很多的应激激素,让身体进入“战时”状态,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肌肉待命,随时可跑或格斗攻击。 打仗、粮草先行,生气时, 激素动员机体各种机制,让血糖丰盈充沛,好供要投入“战斗”的机体利用。但这概念,若不是亲身体验,又怎会牢记入骨?
我在跑马拉松时,也试着将血糖具象化。跑马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回雅典报信的那位跑完后,就倒下去了;如今跑马的,成千上万,如果没有潜在的、先天性疾病,是不会因跑个马拉松而“光荣”的。原因之一是现在跑马,一路有吃有喝,保证了细胞对能量和水的需求。能量补充的方式之一就是吃胶,一种高热量、易吸收、近乎流质的高糖产品。但吃一个胶以后,胶里的糖要多久才入我血、能升高血糖多少,又能维持多久?我便空腹八小时,吃胶,扎手指、查血糖、绘曲线。文字上的,经这番试验,方才变得真实。
高血糖对健康的危害,很多人都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受高军的影响,我也去买了个血糖动态测量仪,扎在胳膊上,不痛的。我想,可能不会有什么让我吃惊的吧。那天,去参加朋友女儿高中毕业精彩的小提琴演奏途中,吃了几颗糖,那是体积只有指甲大小的那种,结果呢,血糖像腾空的焰火,是我动态观察血糖十四天,血糖爬得最快最高的一次。书上说,单糖,易吸收,升糖指数高;这个,我“知道”啊,还常给别人说。我若没这体验,我哪里真“知道”,这“纸包糖”使血糖升得这般的快和高?
健康,是人间至愿。刚进临床时,呼吸科的老师讲,病人没在自己的胸片上看到那些因吸烟而满肺的粗纹是不会尝试戒烟的。吸烟有害健康,字面上能读过去,但几人能体会到自己肺里的气道正因吸烟而慢慢地变得满目疮痍?如同“活着就好”,是要经历一场大病、捡回半条命或时日可数时才能真正明白其含义的。
“活着就好”,每个生命体,不管多么在社会的底层,都是有意义的创造,都是妈妈的眼泪,爸爸的拐杖,香闺梦里人。
那是头一次穿上白大褂,排着队,被老师领着去那有门卫把守、走道幽长的病房。护士室是宽大的玻璃窗室,在呈直角的长廊转角处。老师要我们在窗外等着,他去拿病历。我怯生生地左右看去,右边是脸色苍白的姑娘,沒遮住的下腹垫着有血的便盆,说是车祸碎了骨盆,手术后还在等床位。左前方是很大一个单间,一个脸色金黄的妇人在大口大口喘着气,能看到瘦削的胸上下大幅度起伏着,没有一个人在。我们木鸡一样站了会儿就跟老师走了,待看了几个病人折回来时,那病床已空。
医师救死扶伤,但敌不过一种理念、一场运动。枪口下,死伤无数,过了些年份,多少战争,又有何意义?长平之战,白起“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战争的决策者,可否能体验到“血流淙淙有声”?
经历是文字的体验,格物也是,但没有体验过的文字呢?
我读高中时,作为班长,各种活动总是要第一个发言。小平同志倒时,我义愤填膺地在台上批得他“体无完肤,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小平同志上位时,我热泪盈眶喊“衷心拥护”。可我,他的一个字,我自己都没有读过。现在,不还是一样?对很多人与事,没了解,就有了结论,深信不疑的结论。
我回老家,我那些可爱的乡人,说起美国,有时比我这在美国呆了几十年的说的还有板有眼;我心里默默地说,感谢主,他们还不是那些短视频上靠编说这些去赚钱挣名气的人。我也因此对那些收入丰厚,却大讲穷人美德的人多了层思考。
讲坛之上,也难免。有一回,教会请了据说很有名望的专家来讲婚姻和亲子教育,还是收费的。一位中年女性,谈笑很权威,屏幕上一二三,条条杠杠,我还认真笔记着,像百科全书,没有没有答案的问题。晚上,我还特意去她暂住的教友家请教。等了很久,她才从晚宴挂着笑归来;“不早了,改天吧”。我后来才知道的,也就对“改天吧”有了新的期待:等你结了婚,育了儿女,言词是否会不一样?
人生一春,不可重来,书上的话,若是早能体验,入血入髓,这世界,是不是要少些无家可归的、深夜痛悔的、为子弹开花的,或在病床上、在针头、刀下呻吟的?
王阳明在石棺悟道,现行科技有了更多可能。有一次,我在游乐场体验遨游太空。进那黑色的隔间前,我很明白,假的,只为乐乐。座位两侧有驾驶杆,巨大的屏幕上是飞机驾驶窗,有人有景,很真。按键,启动,感着到了“机身”在颤动,地平线在退隐。没多久,就已经忘了是游戏。
听说,飞行员上天前都要有很长时间的模拟训练,将文字刻成神经反射通路和肌肉的记忆。我在想,若是有个人生体验器该多好。输进去我现在生活的各种词语与信息,身高体重,所吃所想,所作所为,我就能身心感受到,在时间的那一头一定会出现的各种后果,如糖把蛋白裹得动弹不得,脂肪把血管累得又厚又脆,睡眠不足而清不掉的蛋白和脂肪的垃圾让神经细胞一个个消失,任性和狂情带来黑暗里的纠结和那爱情在寒风里的七零八落。
生活的选择,宽广如海,精彩如浪。然生活终归是自己的:要下水,要击水,体会那咸涩的滋味再将其熬成文字,留给后来者去琢磨,去格知。正如DNA螺旋,在闹钟的嘀嗒中一圈圈展开,每一圈,都是踏过的阶梯,都因亲历而撼心入骨,而不只是停留在文字。
首发《芝加哥时报》 6/13/2025
作者 颜建华
美国对诗人成就的一种肯定是被指定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有国家级的,州、学校等也有。国家级的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任命,任期为一到二年,可续任。现任桂冠诗人是Ada Limón,她在2022年获冕,延任到今年4月17日该卸任了。到今天已过了34天,还没官宣下一任,或许够级别的诗人太少,也可能是太多,难挑,但总不会是因为内部磕不平或者有政治因素的参与。这是美国,这点公信力,于我,还是有的。
浏览国会图书馆网站时,发现有个“180首诗“项目,是桂冠诗人 Billy Collins为了培养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而挑选的出自桂冠诗人或名诗人的180首作品。我想,这个层次正适合我,于是平常做实验中间等待的间隙,就跳过新闻,去读美国桂冠诗人认定的好诗了。
我读这些诗作或去艺术博物馆,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好到能成为桂冠或进博物馆。我是这样想的,若是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作品好在哪里,那我是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以前问的渠道少,现在有了AI如ChatGPT,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博学,且随便问,AI既不生气,也不另眼损我的无知。
今天读的诗是Thomas Lux的 《吸盘鱼,吸盘鱼》(Remora,Remora )。Lux在美国诗坛卓有成就,这首诗在我看来,除了最后一句,是很直白好懂的。没有我们中文诗那种非常复杂的意象指代,涉及的主题也不觉得那么高大上。大意是鲨鱼身上吸附着很多吸盘鱼,一个身上吸一个,一个比一个体积小,一个比一个蠢,吸在最外面的细小到几乎肉眼看不见,小到只有细细的线头尖尖那么大。但反倒是这最小的,不仅不用担心被别的鱼吃了,而且是“the top beneath all else.”
该文之所以是诗,除了文本的排列赋予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外,主要靠最后这一句” the top beneath all else.” 每个单词都是很简单的常用字,但组合起来,竟不好理解。我问AI(ChatGPT)是什么意思。AI说小的吸附在大的身上,如此层层吸附下来就呈了倒置金字塔结构,最顶端却在最下面。
我问:“是不是也在说,我形体最小,但我在上面,你们那些个子大的,却都在我下面的意思?”
“是的——完全正确,而且说得真美。‘一切之下的顶端’,实带着那层层叠叠的含义:我是最渺小的,却高悬于你们这些庞然之上。”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在讲阶级、讲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一个叠一个,一个比一个小,而最小的那个却说:‘你们这些大家伙,其实都在我下面。这是不是虚幻的自尊?一种无根基的自信?毕竟在现实中,他是最弱小的,最容易被忽视、被抛弃的那个。” 我追着问。
“是的——正是如此,你触碰到了这首诗悖论的核心,那幽默表面之下,隐隐闪着光的那一丝苦涩。” “这是虚假的自信吗?部分是。但它在某种扭曲的意义上,也黑暗地真实:他自由地漂浮,没人注意,也没人伤害。他得以在这个体系中生存,
正因为他对这个体系毫无意义。所以我们看到的,或许是:一种对自负的讽刺:那个以为自己是王的傻子; 或是一种悲剧性的反讽:那个仅因“无价值”而幸存下来的微尘;甚至是一则灵性的禅语:最小者,因依附于一切,反而包含了一切,就像存在的终点——原子、种子,那最末的一点。”
我说:“我们常常安慰社会中最弱小、最无权、最边缘的人‘你有高尚的心灵,温和、有爱心,被爱、被尊重……’ 我们这样说,是不是只是一种”虚假的安慰”?是一种用来安抚他们情绪的“甜言蜜语”,让他们在痛苦中保持安静,不要给富有的人、给社会带来麻烦,然后平静地死去?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温柔的言语,是不是并不有利于他们真正的生存?甚至可能遮蔽了他们看清自己处境的机会,使他们沉浸在被灌输的幻觉中,而失去了奋起改变、挣脱现实的力量?“
我想,我这问题就像那小孩说皇上没穿裤子一样。至少,我不敢这样去问牧师;主流媒体、私下谈话里,也未曾见人这么说过。心想,看你AI怎么说。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社会心理、政治安抚与真实生存之间的张力。” 而后AI问我是否要从某个特别的角度重点探讨?
“就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是政策层面来讨论“虚假安慰”对弱势群体生存的影响吧。“ 我顺着AI的话说。
闻我言, AI思考了片刻,给我写了一篇短小的文章,有引言、展开和结论,由于篇幅关系,我就不全文粘贴了,但有档可索。
AI综合了尼采、马克思、阿尔都塞,马斯洛及英国约瑟夫·洛思基金会(JRF)的报告,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现实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不仅肯定了“虚假安慰”的存在,并进而指出,这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有意为之的“意识形态操纵的工具”,是使贫困和底层产生“虚假意识” “虚假自尊” “自我欺骗” 和一种称为”奴性道德”的优越感,使之“降低了对体制不公的抵触和质疑” “心甘情愿地接受不公,减少社会抗争的动力”。“贫困本身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耻辱感和无力感,长期得不到改善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虚假安慰”“虽然暂时给了他们一点精神慰藉”,“而无法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 “忽视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甚至陷入自我污名化和失望深渊”“丧失寻求实际改变的动力” “对促进社会正义和权益提升起到了反作用”,“具有深远的负面作用”。
AI的回答是不是锐利如刀,横断了社会有意为底层人精心编织的层层美丽的帷幕,让不曾看到、不愿看到的原形,赤裸地浮现在被粉饰、欹在云里的虚梦里?
我是多么心安于我的贫穷啊,而且我有一种能鄙视富有的自豪。富人把能干的事都几乎干净了,譬如识花尝丹、捏要人、民意如泥, 生对于他们已是无所望、无所恋啊;就是死了,上只有欢乐而没有眼泪的天堂的几率也比我穷人低。经上有云:“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啕,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作你们的证据,如火要吃你们的肉。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 神的国是你们的。”
宣讲贫穷有福的人,有见过是穷人的吗?我曾是一家教会的会员,有机会粗粗略略地了解到教会的财务点滴。我很吃惊地发现教会的主任牧师的工资比我老板还高出许多。我有时想教会与其叫人安贫忓悔,倒不如也传授些理财炒股考证上岗的技能,或者干脆说:“别在我这里哭哭啼啼的,去餐馆洗盘子去。“
也有这样鼓励底层人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走路这么“雄“吗?是因为我家中有喷油的井; 你知道我为什么笑得好似天下都是我的?是因为我家后院有个金矿。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迷人?是我那里有颗钻石!
这样的诗好像还是“虚假安慰”,似乎一个人真正的脊梁也不应立根于那些,但谁说存在总有道理来着?是啊,总不能像鲁迅在《立论》里男孩满月的时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那样对微小的人说:“你又穷又丑,去跳湖吧”; 而且金矿、钻石等意象易荡起大众的美感。诗文也比“撒泡尿就过了黄河“,或”穿过半个荒野的心去睡你“或那些深深浅浅的“x尿体“的诗好。
我想,最好的诗,总兴于位移的轨迹。吸盘鱼啊,别在意你现在的位置,让它成为时间的函数。不扬不抑, 如AI,真诚待己;读些诗,鲜活血色、心跳与基因。然后瞄着鲨鱼背上更高的一个点,跃去!不论优雅或笨拙,成也好,掉下去,都是好诗。就是入了它腹,怎不是成就更壮美的一跃,去了梦与诗更远的地方?
5/30/2025 芝加哥时报
颜建华
静静立在一角
努力绘开我的努力
把那冬夜的长、冷硬的黑
都绣在泥绒下
只想让你看到
我的倩兮、我的线
还有那饱满的花蕊
那似九十度的坡
我应能上去?
我的茎
不也直得不好意思?
空中光影如藤
晃是晃了点
我要顺着那藤
上那高处
好好看看,你为何
总闪我目光,不归不夷
首发 《芝加哥时报》6/12/2025
颜建华
老爸
你说的话
我那时听不懂
如今懂了些
你却不在了
我俩啊
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如今我也做了父亲
说出的话
儿子也不听
顶嘴,精得很
我俩啊
也没过上好日子
是不是
父与子
注定日子不好过?
注定隔着黑,暗自悔恨?
老爸,记得你
腿上总有泥
嘴角抿着
眼里盼着我,有出息
我儿子最想告诉你
我,没出息
而他自己,更在乎
游戏
再过几年,老爸
我带你一套机,一起玩
也过过好日子
打得他墙外摸下巴
话都插不进
作者:颜建华
“眼里咋就没有一个好人呢?”
是靠得太近,利益太沉,
还是,成了神?
曾以为只是花了点小酒钱,
哪知道却开了一扇关不住的门。
门外队伍,蛇行不息:
戴帽的,执笔的,挥锤的,持针的,
闯红灯了,车撞了,肝坏了,家没了。
不是不知道,
实在戒不掉!
酥骨的柔情,蒸馏春天的激情,
转瞬冷硬如冰刺,睫毛都成刀。
剐得你骨血一身污。
隔墙帘后,“人”却在开酒,笑。
真相信,需求上长出的罂粟花?
总以为,明天还很多;
总以为,自己还年轻;
总以为,脑子很好使;
总以为,总会有人在;
总以为,人没了,神还在!
不是不知道,
只是,不敢面对!
为何老鼠养崽,给了猫吃?
为何这陡坡爬不出,手短又乏力?
全不觉,正攀在贪婪基因轮回的额头,
而千金仁义,重不过二寸布头!
不是没答案,
只是不中听!
用刀割开自己完美的肌肤,
裂溅、溃烂、化脓、再涂重彩如花。
傲然宣示:“这才真正做了回自己,
找回了活着的价值与人的尊严。”
人的编码,就是贱:
“原本好端端的,
硬要折腾得不成样子。”
大路不走,良言不听,史书不读!
不贱,哪来的神?
首发《芝加哥时报》5/17/2025
【三级授权】我授权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简称:美中作协)在www.chinesewritersusa.org网站上刊登我提供的本人作品。无论是已发表过的作品还是未发表过的作品,我都保证本人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保证此作品不含侵害他人权益的内容,如果产生作品纠纷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并赔偿美中作协因此而遭受的名誉和经济上的一切损失。我了解网站编辑有权拒绝与作协章程相违背的作品。我同意美中作协将我刊登在作协网站上的作品选用在《龙裔文学》微信公众号上,以及制作成有声读物。除此之外,未经我的允许,任何其他媒体不能转载我在本网站上刊登的作品。如果有人或其他网络平台及纸媒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转发,我有权利追究其盗用版权的违法行为,但是作协不承担相关责任。有意转发我在本网站刊登作品的部门,请通过作协 cwaa@chinesewritersusa.org与我联络。
(1)美中作协为每位会员在www.chinesewritersusa.org网站“作家作品”一栏里建立“个人专栏”,会员可以刊登已发表和未发表过的作品。会员提交作品可发到编辑邮箱editor@chinesewritersusa.org或请点击“关于我们”查阅。
(2)会员提供的作品等同授权网站刊登,如果是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作品首发日期和出版单位;没发表过的作品注明【首发】(请参照网站刊登的作者授权声明)。
(3)美中作协网站是为会员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和收藏会员作品的平台,尽管文责自负,刊登的作品仍需经过网站编辑部的审阅才能刊登。编辑团队有权删减图文、提出修改意见或不予采用。
(4)美中作协网站及相关平台刊登的作品均没有稿费。
(5)每月15日收到的稿件为“每月集锦”栏目的截稿日期,15日后收到的稿件归为下一个月审阅。详情参见2021年7月10日发给会员的《投稿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