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家”的叙事是时代风云的显微切片》

作者:袁瑞珍

 

与万郁文相交有近20年了,我们是好朋友,情谊如陈酿,历久愈醇。我喜欢她的文章,温婉流畅、质朴无华。我喜欢她这个人,谦和真诚、温良恭俭,颇具君子淑女之风。她行事公允,竭尽心力,凡经手之事,必定办得妥帖,所以我们无论是在四川省散文学会,还是在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工作中都默契相投,配合得非常好。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过去我总认为是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养成,但最近在《四川散文23家》中看到她的6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父亲的“遗书”》《一九四九年我家的一段往事》《曾高祖万启琛和文正公曾国藩》《我与李致的交往》《我的姐姐》后才豁然领悟,除却个人修为,更深厚的根脉,在于那浸润于血脉之中,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的家教家风。

郁文这六篇文章,如潜入家族记忆深处的一帧帧剪影,无华丽堆砌,也无宏大叙事,却字字叩击心扉,令人潸然泪下。这让我想起了一段时间以来,在部分作家中兴起的“家族叙事”的写作方式,这其实就是“个人微观史”写作的一场诗意远征。

“个人微观史”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微观史学”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也契合了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文学更加关注个体意识这一现象。过去我们的史学研究多以宏大叙事为尊,关注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而芸芸众生的命运,往往淹没于历史洪流之中。如煌煌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王朝的更迭史,普通人在那里是没有什么位置的。“个人微观史”另辟蹊径,以小见大,通过对个体与家族命运的深掘细挖,拂去历史尘埃,彰显被遮蔽的社会肌理与时代纹路。郁文这组文章,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一、“家族叙事”叩启历史深处的记忆

个人及家族的小叙事,如一叶扁舟,承载着微妙的历史。它通过特定事件、人物经历和所处社会背景的精细梳理与深究,为我们揭示历史进程的细微脉络。它与宏大叙事迥异,更善于打捞和钩沉宏观历史中那些被忽略与掩埋的碎片,从而聚焦读者视觉,触动读者心灵,唤起对历史的追忆与省思。

郁文开篇《我的父亲母亲》,即以深情之笔勾勒父亲出生于杭州的鼎盛之族,有九房,五世同堂,共300多人。庞大的家族居住在杭州城内叫柴木巷的大园子里。园子里有近一千间房,几十个小院,园子高大的门坊上高悬着同治皇帝亲笔题写的“五世同堂,一门再见”的匾额。祖上万启琛曾做过江苏、安徽的布政史,帮扶过曾国藩创出一番事业。在《曾高祖万启琛和文正公曾国藩》中,则更详细地写道:我的爷爷万良桂的父亲万一奇是万启琛的长房长孙。万启琛做过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史,他曾用万贯家财扶持曾国藩的湘军,是深受曾国藩敬佩的幕僚。这个家族通过经商积累大量财富,万启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监生、举人功名,在亦官亦商中成为“江右商帮”巨贾。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万启琛投入新崛起的湘军阵营曾国藩幕中,成为曾国藩财务经营的核心人物。凭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就,深得曾国藩信赖,遂奏保朝廷,朝廷先后赐予湖北督粮道、安徽安察使、江苏布政使和江宁布政使,官至正二品,顶戴花翎。后朝廷赠送杭州城内柴木巷豪宅给万启琛。除同治皇帝赐赠的“五世同堂一门再见”的匾额外,还有咸丰、同治各朝颁下的匾额无数。万启琛有9个儿女,家有戏台,养有戏班,每房有一私塾先生。有许多娱乐场所和运动场馆,有俱乐部,内设音乐训练班、国音补习班、家庭邮政局、戏剧社、周报社、夜校学校、医务室等,可谓一个家就是一个小社会。万启琛官已做得如此之大,财富积攒如此之多,但万氏家族却恪守“以俭养德”的家风。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与篪轩(万启琛)偶谈家常,渠家百万之富,而日用极俭。其内眷终年不办荤菜,每日书房先生所吃之荤菜,余剩者撤下内室食之,其母过六十后,与篪轩苦求,始准添荤菜一样。今乱后而家不甚破,子孙俱好,皆省俭所惜之福。”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但万家经历乱世,不仅守住了祖业,更于祖传药馆基业上,开创福泽四方的著名药馆“万承志堂”。此药馆尤重慈善和社会责任。万启琛立下规矩:“药馆必须昼夜配方卖药,对贫困病人一律免费送药;同时对贫穷危难之人另布施钱财,以表慈善之心。药馆的盈利,除维持本馆日常开销外其它均用来布施贫病平民,同时支持教育公益事业,不准挪作它用”。

随着文章的叙述,我果然看到了时代巨澜与家族命运紧密绞缠。郁文写道:“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万家在杭州经营的永和、泰和两家当铺、永春茶社、还有绸缎庄及‘药铺万承志堂’仍然在经营。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家人都去逃难、躲命,杭州的房产及产业被炸,生意也无人打理,万家人也和所有的老百姓一样,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老人和小孩逃到江西老宅去躲避,那里尚有佃农送米、送菜,可以维持生计。后代中的学生们,有的选择出国留学,以科学报国;有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抗日救亡的文艺演出队;有的到乡下去教书,传授知识;我父亲在广东求学,后参加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医院的筹建,以救护抗战前线的伤病员。到此,大家庭终于崩溃,各房只好各自谋生。”

在《1949年我家的一段往事》中,则以细腻笔触摹写国民政府机关考试院在大陆的最后光景,以及父亲与祖父生离死别的情景。父亲自广东光华医学院毕业后就在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考试院卫生处作医师。沪松战斗打响前夕,被派往杭州与金诵盘先生等一起组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医院,以备救护在战斗中受伤的官兵。抗战期间,跟随国民政府考试院从南京搬迁到重庆。抗战结束后,迁回南京。1949年初,国民政府决定所有机关转移后方,父母及哥姐南下,火车到达杭州时停站,父亲带着哥哥飞奔回柴木巷老家,看望重病在床的爷爷,没想到泪别竟成永别。到达广州后,全家人首先去看望母亲的亲四叔、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人相见,相拥而泣。戴季陶告诉他们,蒋介石多次邀请他去台湾,机票都买好了,但他不想去,想回四川成都老家。父母哭着与四叔戴季陶告别乘船去广西梧州,却不料第二天便传来戴季陶去世的噩耗。在梧州住了半年后,全国局势剧变,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考试院人员再迁重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旧政权取缔,父母因交通阻断,无法返杭,历经艰辛抵蓉,投奔母亲姊妹,从此在成都扎根。父亲行医,母亲执教。一个显赫家族,终随抗战烽火、政权鼎革而土崩瓦解。它的坍塌,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家族命运与民族灾难、国家动荡的深刻交织。宏观历史的磅礴命题,在此获得了最切肤的微观印证。同时家族一路承载的社会变迁、权力结构与文化特质,亦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空,开辟了一方独特的视域。

二、个体命运辉映历史真实的微光

这些家族往事引人入胜,其内容深深吸引了我。生于名门望族的后裔,在风云激荡的现代史进程中,其命运必然烙下独特的光影。郁文以其父、其姐及“五叔”李致的生命轨迹,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诠释。

郁文的父亲解放后在医院工作,因其外貌特征很像欧洲人,故常被误认为是外国人,为此也常常闹出些虚惊和有趣的故事。因家学深厚,天赋禀然,博学多才,虽医术精湛,著述颇丰,却兴趣广博,极具艺术气质,漫画、小说、散文常见诸报刊,拉琴、吹口琴、跳交谊舞偕通。这样一位才情丰沛,心系家国的知识分子,将热情倾注于新社会,却因出身、经历与才华,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身陷牛棚,备受摧残,重病缠身,大年三十,他衣着单薄,佝偻身子扫医院大院时还不忘对郁文说:“要相信群众、相信党,总有一天我的问题会弄清楚”。最终在等待平反昭雪中抱憾离世。出生诗书世家的母亲,顶住政治上的重压,与父亲不离不弃,以坚韧母爱为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郁文本人也因父亲问题受到牵连,知青下乡十年,历尽磨砺,在父亲平反后才返城,进入父亲就职的医院工作。为追回失去的求学时光,她一边工作,一边挑灯夜学,考上华西医学院举办的“药剂学”专业,毕业后当上了药剂师。命运的反转与自己的努力,让她的人生似乎在冥冥之中沿着家族祖业“万承志堂”的轨迹行走。但父亲的气质也深深地影响着她,为圆自己的文学梦,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后,调到成都市青羊区委宣传部工作;又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法学”专业的文凭。陆续获得“成都市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四川省十佳青年自学成才标兵”“成都市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在自己热爱的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写出了很多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获得“全国旅游散文奖”“四川散文创作奖”等文学奖项,并出版了散文集《追梦》,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作家。

与“五叔”李致的交往,同样深刻烙印时代的印记。李致是文学巨匠巴金大哥之子。郁文丈夫之父李国俊出自巴金家族一支,故李致为其“五叔”。李致曾在共青团中央任职,后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文联主席,因为人谦和,毫无官气,对家族的亲友关怀备至,常电话微信嘘寒问暖。因郁文挚爱文学和川剧,与五叔更为亲近。我有幸与李致老认识、交往,都是因郁文牵线搭桥所致。她在《我与李致的交往》一文中,充满深情记述诸多交往点滴。如“文革”时期,李致也受到冲击,住牛棚,下干校劳动改造,期间因眼疾回北京治疗时,绕道上海探望身陷囹圄的巴金,那心意相通却欲言又止的悲怆,那流泪与亲人别离的忧伤与痛苦,让我们触摸到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氛围与世态冷暖。还有李致在拯兴川剧时的趣闻轶事,都是那段历史的生动存照与真实记录。 

而郁文姐姐的一生,则更具时代传奇色彩。少女时就读省女中。十五岁,聪慧好学,秀丽端庄,是学校的优秀学生,也是美丽的校花。本可深造或从艺,但特殊年代改变了她命运的轨道,毅然投笔从戎,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出身旧知识分子的父母,对新中国满怀赤诚,虽万般不舍,仍鼎力支持爱女从军。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府举行的隆重欢送大会上,父亲代表参军学生的家长讲话,赞盛学子们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赴义,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姐姐参军后入军干校学医,命运将她与家族的“万承志堂”、父亲的医生职业悄然叠合。虽几次准备行囊,但最终没有开赴抗美援朝前线。毕业后辗转军区总医院、52医院、53医院、西藏第三野战医院任军医。在剿匪平叛前线,每遇重伤员急需输血,都毫不犹豫挽袖献血,立誓将青春和热血献予国防。1958年四川省要表彰一批妇女积极分子,姐姐当选为四川省军区先进代表,在四川省先进妇女代表大会上受到表彰。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母亲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亲切地拉着姐姐的手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这张照片被放大装入镜框一直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墙上,成为全家人至高的荣耀——在那个以英雄为偶像的年代,这就是属于他们无上的荣光。后姐姐调西藏第三野战医院任军医,除坐诊外,更需策马深入连队、边防哨所、藏区村寨巡回医疗。她常顶风冒雪,骑骏马翻越崇山峻岭,深入人迹罕至的边陲,为藏族同胞送医施药,被亲切唤作“马背上的金珠玛米”。

我想郁文是应该为姐姐骄傲的,因为姐姐的抉择与奉献,既是时代洪流与革命熔炉的锤炼,也是家族优秀基因于血脉深处的磅礴回响。

郁文所记下的家族兴衰、父母、姐姐、“五叔”李致和她本人的人生轨迹,无不深刻镌刻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也留下了鲜活的社会发展进程轨迹。这六篇文章,正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亘古命题的深沉回响与当代书写。这些个体的叙事或许渺小,但却因承载着鲜活的过往、个体的悲欢,最终闪射出历史的辉光,完成了对遗忘的抵抗和对真实的抵达。

写于2025年8月3日

修改定稿于2025年8月10日

作者简介::袁瑞珍(女),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四川省、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名誉副会长兼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名誉主任。

出版有《穿越生命》《灿烂瞬间》《剪一片月色藏入江底》散文集和《静看花开》评论文集。

《穿越生命》散文集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散文、诗歌作品获《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首届格调美文奖》、第二届“四川散文奖”等二十几项文学奖。作品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等三十几种选本。入编2017年中华文学艺术人物年鉴。2024年6月被《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集锦”栏目作为优秀作家推出。